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立足生活性  注重实践性  凸显时效性

  • 作者:

【概要描述】

立足生活性  注重实践性  凸显时效性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13 09:30
  • 访问量:
详情

立足生活性  注重实践性  凸显时效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课程要立足生活性,脚踏生活土壤;注重实践性,丰富体验阅历;凸显时效性,紧跟时代气息。

一、立足生活性,脚踏生活土壤

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特征,离开了生活这片沃土,道德与法治教学便是无水之源。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教学植根于生活,用生活话题导入课堂,把生活素材融入课堂,让生活习惯延伸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充满生活味,散发生活气息。

1.生活话题导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根可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决定了其育人要扎根学生的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课前引入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或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不但可以唤起同学们的共鸣,让他们有感而发,有疑质问,更能让课堂有“迹”可循,有“情”可言。如,《家庭的记忆》这一课,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你要让学生一下子厘清家庭中的关系和称呼,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为此,在上这一堂课时,我让班上的学生介绍自家的全家福,再通过图示法,有条理地帮学生把基本的家庭关系和称呼梳理出来。这样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即使有些家庭关系和称呼他们原先不清楚,也能通过这一堂课的互动学习,获得知识链接,厘清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网。

2.生活素材融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原汁原味。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其教育性、时效性和整合性更凸显,有赖于老师的资源收集、呈现,在补充中完善、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以提升育人效果。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对于当年远征的艰苦、困难,要让学生去感同身受,对于生活在当今生活环境下的学生,是难以产生共鸣的。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长征运载火箭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并且发扬光大的原因;然后,通过搜集身边的志愿者风采,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导学生探讨,作为新一代少先队员,我们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3.生活习惯延伸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地生花。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程特点,明确指向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体现在行为举止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外化于行的具体行动。

二、注重实践性,丰富体验阅历

(一)注重课堂体验环节

所谓体验,就是以学习者的兴趣、认知结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学习、体验、讨论,通过知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获取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经验。

1.创设讨论式的活动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应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方式,通过课程资源呈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能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如《我们不乱扔》这一课,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呈现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讨论:这样的环境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环境?我们如何做才能改善?学生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会触及垃圾的源头,也会谈及垃圾分类的举措,并深层次探讨资源再利用话题。这样的活动设计,没有教师的长篇大论,而是通过资源呈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资源,引导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养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文明观,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和集体智慧力量大的团队素养。

2.创设情境式的活动性课堂教学,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情境进行表演、体验,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育人的效果。这种情境式的课堂模式,学生能沉浸其中,认识、体会更加深刻。如《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我设计了让学生怀揣皮球做深蹲、弯腰的动作,让学生体会母亲孕育生命的不容易。

3.创设参与式的活动性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形式融入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根据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与同学们交流,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歌唱,可以是表演,通过这种不拘一格的参与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文本,也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如《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远方的朋友介绍你的家乡。有的学生用《我在长泰等你》这首歌来展现,有的用介绍长泰特产这样的方式,也有的用收集旅游景点并加以介绍的方法,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二)注重课后活动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集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旨在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参观、制作等多种方式,与环境互动,与同学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与感受,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认识以及三观,让自身获得发展。为此,我们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充分开发和运用各种教育资源,突破课堂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在自然、社会等大环境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验。

1.把书中知识践行到生活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停留于只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学以致用,践行于实际生活中,尤为重要。如《为父母分担》这一课,我课前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观察父母的一天,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白,父母除了繁重的工作,还有一大堆琐碎的家务,件件要经过他们的双手。然后,我列举了一系列做家务的方法技巧,在前面情感铺垫后让学生想做又会做。对于这一章的课后作业,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做家务的视频拍照上传到班级群,既能培养学生勤做家务的好习惯,也能通过群里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把家务做得尽善尽美。其实,道德与法治课中,有许多的章节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布置作业。说一百,道一千,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事,在做中学,学生的感受才能更深,也更实在,印证了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2.立德树人贵在行为养成上。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思政课上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而应该紧扣德育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领,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可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人格塑造,使其日常行为更加规范。如《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我有意把学生平时在公共场所的言行举止抓拍下来,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辨析,哪些行为是对的,要大家共同发扬光大,哪些行为是需要纠正的。由于撷取的是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他们讨论起来津津乐道。课后,我布置了让学生留心身边同学的作业,对照课堂上讲解的公共行为规范,人人当起小小监督员,谁的行为不好,大家一起来纠正。这样的作业,与以往那种写完就可以的书面作业相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既学了,又懂了,也要按这个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持久性强。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更倾向于法治专题,但这些法治知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日常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学习、购物等行为中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等,让学生去理解、领会法律常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懂得知法、守法,这种实践性作业比任何的识背,更让学生深有体会。

三、凸显时效性,紧跟时代气息

1.生活素材提炼时代风采。生活是道德种子生长的土壤,生活就是活教材。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政治时效性强,资源呈现性广,教材整合性大。由于本学科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烙印,其教育内容不局限于书本,而是更注重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本质的资源利用,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在空间和时间上跨度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但不照本宣科,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整合资源,设计富有生活性的教学主题。除了教材中文本的呈现,更应注重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对教材加以补充、丰富、充实,以利于学生读透文本内涵,让教学富有生活味,在生活味中催生一颗颗道德种子。比如,在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有妙招》《低碳生活每一天》这些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树立环境意识,从小养成爱护环境、崇尚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我们在选取素材时,就要尽量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截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比如,让学生拍摄身边的污染场景,坚持低碳的出行方式,每个同学创作一种变废为宝的作品等。这样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可感、可知、可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助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落实到行为习惯中,形成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其真实性、可操作性,有其他素材不可比拟的优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更需依赖于这种生活性素材。

2.现实问题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时代性,就是要随时而制,因时而进。课程素材、问题提炼、实践活动要顺应时代、把握时局、关注时事、与时俱兴。特别是问题设置、问题生成以及问题解决,都要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时代教育意义。比如,在教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时,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教材的剖析认识,可以加入一些当今世界的时事要闻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观思维,这对于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发展、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落实素养扎根生活土壤。落实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和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一定要扎根生活土壤,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要紧扣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也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设计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凸显外化于行。以政治认同为例,我们可以在低年级段设计《为红领巾添光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添光彩,争当合格少先队员;而中年级段可以设计《红旗红旗我爱你》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升旗、护旗、颂旗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而高年级段可以用《强国有我》这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来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主题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紧扣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层次分明又具连续性,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促成作用。抓住开展实践活动的契机,拓宽实践平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于生活中。每个城市的创城活动,传统节日里的仪式活动,民间习俗的传承活动等,都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们得到历练。我们应重视这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在多领域中得到历练。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些核心素养设计,螺旋上升,环环相扣,在层次的提升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效落实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立足生活性、实践性和时效性,就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育人功能。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二实验小学  林秀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