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知行合一 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 作者:
【概要描述】
知行合一 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广东实验中学 曹 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走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考验着每一个教育者。笔者认为,通过选材贴近生活,加强学科渗透,投身社会实践,善用网络媒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其强国之志。
选材贴近生活
科尔伯格借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道德发展认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要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阶段和思维发展特点,提出一个相对高阶段的道德要求。这一道德要求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否则会显得低幼化。如常见的爱国主义的演讲,对于高中生而言就明显过于简单,不符合高中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高中生参与度和积极性自然不高。道德要求又不能过高,否则显得遥不可及,学生无法理解。如把一整套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用教条的方式直接灌输给学生,不仅基本无效,甚至会让学生反感厌恶。
这就提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与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论语·雍也》有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德性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更为真实、更加鲜活、更接地气,也更能增加情感体验,促进情感认同、习惯养成和行为自觉。这启示教师可以就学生眼下、身边发生的事实选择素材,灵活巧妙的创新形式,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除了从党史中汲取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家族和学校的红色历史。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讲好身边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故事,能使原本枯燥刻板的理论鲜活立体起来,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当然,发掘身边鲜活的爱国主义素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能妥善利用。比如在宣传学生身边的抗疫英雄时,除了常规的事迹宣传,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人物进行采访,促使学生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化,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
加强学科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的家国认同,丰富学生的家国情感,而学科教学正是一块值得深耕密植的德育沃土。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表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比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社会时事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开展《论语》等经典的整本书阅读,在与先贤对话中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豪与文化自信;开展“寻踪岭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实地探访博大悠久的岭南本土文化,厚植其家国情怀。
语文学科如是,其他学科也应如是。正如“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在他的经典论断“教育性教学”中主张的一样,无论什么学科教学,如果没有德育渗透其中,教育教学便会沦为没有目的的手段,就会跌落为迷失了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教育者要准确研判学科德育渗透的价值与规律,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深厚内蕴,探寻合理有效的学科德育途径,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从而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投身社会实践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面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认知与情感、内生与外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育人工程,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理性认知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实践,获得直接的情感共鸣与道德体验,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和实践,外部动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内部的心智动作。道德的内化也是通过学习者参与某种社会活动而实现的。学习者通过参与某个共同体的社会活动,把有关的概念、语言符号、规则等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逐渐能越来越自如地理解和参与该活动,完成与该活动有关的思维和交流。这时,学习者也就逐渐进入该实践共同体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启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利用好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共鸣。如和当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鼓励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通过转换教育角色,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当地社区加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听老党员讲红色故事和时代变化,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等。
社会实践能建构学生与国家社会的血脉联系,让学生直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融小我于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整体发展与国家民族大业之中。
善用网络媒介
教育场域是指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于特定的人及其行为实践的,以教育力构成意义或功能区分的时空构型。当下的教育场域已经由学校、家庭、社会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打破时空限制的崭新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当代学生普遍从出生开始,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让网络媒介环境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日常空间。这提醒我们教育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延伸教育场域,借助各类网络媒介深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这一媒介,积极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利用周末等节假日,引导学生拍摄家乡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采访自己的父辈祖辈,根据自己家庭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变化,拍摄主题为“家庭的时代变迁”的微纪录片……除了短视频之外,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还能有效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正向引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空间是普遍存在、如影随形的教育场域,它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存在,释放着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者要创造性地推进传统教育形式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总之,新时代面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超越抽象的道德说教,改变陈旧单一的教育形式,使其更加生活化、实践化、网络化,才能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