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立德扬善  擦亮学生的心灵之窗

  • 作者:

【概要描述】

立德扬善  擦亮学生的心灵之窗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13 10:23
  • 访问量:
详情

立德扬善  擦亮学生的心灵之窗

本报特约通讯员  贾宪章

 

“善,德之建也。”扬善乃立德树人的根本之道。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在扎实推进德育创新的实践中,立足“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的办学宗旨,以“扬善教育”德育品牌建设为载体,精心构筑更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引领学生尚善、行善、劝善、积善,切实擦亮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为其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渗透,鲜明“扬善主色调”。学校严格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中,学校不仅注重把德育融入到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现善源,还致力于通过开发并实施“甲骨文”“走进经典”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积分激励,奏响“扬善主旋律”。学校用“积分”让传统课堂模式反转,实行小组捆绑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提升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从晨诵、午读、暮省,到课间操、路队每一个环节,按表现逐项赋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通过推行“家长积分卡”对家长参与教育的过程如实记录,激发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建立家校和谐共育新生态,真正实现家校同心、同道、同向、同行。

实践体验,唱响“扬善主题曲”。首先,用活传统节日,奏响“见贤思齐调”。学校将每一个节日视为“扬善教育日”,因时制宜地开展各类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以此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品行。其次,师生“手拉手”唱响“互帮互助词”。从班级里“手拉手”帮助弱小、扶助困难的行动开始,到和多所山区、农村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到常年坚持深入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助人的快乐。再次,创新管理细节,谱写“感恩自然谣”。如通过征集花圃温馨提示语、制作草坪提示牌、认养校园苗木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关爱绿色,从脚下做起”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爱护环境、感恩自然的文明素养。最后,通过丰富实践作业,激发“感恩祖国情”。如布置“走进历史中的祖国”“认识地图上的神州”等不同主题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调查、收集相关地区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特产等资料,感受秀丽山川,领略灿烂文化。

协同育人,谱写“扬善协奏曲”。学校定期开展“扬善日记”展评活动,并邀请部分家长到校参与评选,共同关注学生日常的扬善表现,合力引导,增强他们的扬善自觉。用好每一个温馨节日,通过邀请家长做“中华传统美德系列讲座”、与家庭签订《孝心教育协议书》、推行“孝心存折”等方式规范学生的言行,让“日日争填孝心存折,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校内蔚然成风。邀请学生家长与师生扬善志愿者们一起开展系列学雷锋活动,美化社区环境,慰问孤寡老人,让雷锋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文化引领,提升“扬善浸染力”。一是挖掘校史中的“扬善引导力”。将校史室的各类展板悉数搬到楼道里,使校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学校发展脉搏,增强“我是实小人”的自豪感;创新校史文化教育,举办主题征文、绘画、摄影等活动,凝聚扬善共识,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提升校园榜样的“扬善示范力”。建设“道德主题走廊”“扬善文化园地”,在校刊开辟“扬善”专栏,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善”的气息;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每周一星”评奖活动,营造见贤思齐的班集体。三是发挥班队文化的“扬善认同力”。基于扬善理念,各班师生共同创作班徽、班歌、班旗,形成百花齐放的班队文化;各自制定班级的考核制度,加强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各班自主开展“扬善特色实践”,为学善、行善、扬善提供无限动力。

教育事业是“教人崇善”的事业。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以“扬善教育”为切入口,培育“心善、言善、行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效助推了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未来,学校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擦亮“扬善教育”特色品牌,扎实推进立德树人落地落实。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