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思政“生活化” 育人“在身边”
- 作者:
【概要描述】
思政“生活化” 育人“在身边”
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就是思政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教材、教学活动把学到的理论、观点用到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思政课课程内容源于生活,最终目的也要回归到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想办法让学生接受、喜爱这门课程,更要考虑它能否真正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来,是否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为了让思政课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落地生花,我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一、课堂上将学习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思政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加强活动设计的生活性。教材中大多是选用一到两个典型案例来阐明一个道理,然而有些案例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听了往往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虽然有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对实际生活影响不大,长此下去容易出现“会武功,跟不上步”的现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选用案例时,会创设一些具体的、真实的、身边的生活情境,并编排成情景剧,让学生身心都融入到生活的角色中去,在亲身经历事件的过程中激发其主动思考问题、自主探寻和掌握处理问题的正确观点和好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一课时,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针对打饭插队、大声喧哗、浪费粮食等不文明现象,编排学校食堂就餐的情景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动员和引导学生提出抵制不良现象的措施,学生无形中就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教学环节注重步步“经”心,循循善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向社会生活回归的愿望,这也正是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里,怎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应”呢?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可以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地引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生活的真谛。例如:在传统读本《弟子规》“宽转弯,勿触棱”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如何规避棱角对我们的伤害呢?”然后设计了一个穿越障碍物的小活动,顺利通过又没触碰到障碍物的学生获胜。由活动总结出:做事情既不要妨碍别人,也不要伤害到自己。紧接着再讲了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矛盾或者冲突,由此引申:不仅物有棱角,人也有棱角。听了刚刚讲的同学间的矛盾或者冲突,就会发现脾气暴躁,爱与人争执的人,就是有棱角的人,不跟他起冲突就是“勿触棱”。说话委婉一点,让他几分,对人“宽转弯”就是宽以待人,不揭人家的痛处和隐私也是“勿触棱”。课堂教学经过情景化、故事化和生活化的优化组合,能使学生在“体会感悟—关联生活—归纳总结”一系列自主探究中完成对精神粮食的“咀嚼”。 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环节,步步“经”心,循循善诱,才能真正敦促学生把所学道理内化为行为。
三、智能目标变单一为多元
由于受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展示出来,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的方向,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立不同的发展目标,以便让学生通过各自努力各得其所。还可以通过家访、调查问卷、个别沟通、情况观察等手段对学生原有的道德状况进行分类,以此为根据为不同学生设立当前不同的发展目标。二是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存在,营造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空间,不以个人的价值取向压制学生的不同观点,只是对学生有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纠正。目标多元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思政课堂生活化的具体体现。
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状况,尊重和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现实需求。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唤醒和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潜能,实现“以生活为本”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使思政课堂教学发挥真正的德育作用。
(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英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