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家校共建,守护孩子心灵成长

  • 作者:

【概要描述】

家校共建,守护孩子心灵成长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8-12 10:51
  • 访问量:
详情

家校共建,守护孩子心灵成长

 

在当今时代,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十分深远。许多父母都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吃的饱,穿的暖”,去学校上学也不需要辛苦流汗,没什么压力可言。而真实情况是,很多青少年身上背负着过大的期待,且正因为不用为物质烦恼,因此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高。时代的发展,让当今青少年与父母当年所面临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学生与家长之间很难互相理解和有效沟通。近几年,社会上频频爆出不幸的消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青少年缺少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出现孤僻、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等危及生命的现象。因此,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作支撑。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因此守护孩子的心灵成长,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班主任是家校合作的主要人物,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是合作共建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引导、支持和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同时在合理的家校关系边界内,创造调节家庭氛围的平台和机会,我有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共创共建,明晰责任

实现家校共建目标,关键在于“共”,而许多教师和家长实际都未认识到自己也是“共建”的一份子。现实中,存在个别教师把自己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批改学生作业;而个别家长则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这类认知都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模糊,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因此,实现家校共建的第一步是家校双方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目标一致地共同为孩子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

对此,班主任应该通过定期家访、微信群交流、家长会集中讨论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教育问题,如教师可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而家长也可以告知教师自己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以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促进信息交流互换。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达成合作共建共识,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家长都以自身“经验”武断判定孩子的某种行为错误,或者某种情绪是错误的,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认为那只是“太闲了”“想多了”,不但没有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孩子的不健康情绪,时间一长孩子会在反复失望的情绪的引导下封闭自我,压抑内心,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此,教师与家长都应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不仅要重视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人格完整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当学生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时,班主任要能够意识到其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遭遇,判断消极情绪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调控消极情绪。在班级内部要营造友好的氛围,增加同学间的互动,让学生有情绪发泄的场所,能够有更多机会建立友谊。另外,班主任也要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充当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意识到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其二,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非判断对错的心度。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会粗暴地将孩子的消极情绪归因为“想多了”“太闲了”;而孩子因父母的不理解会不断压抑自我感受,从而越来越无法和父母有效沟通。父母所表达的“想这么多干嘛”,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认知框架,而孩子则容易因为这句话产生“父母不愿意理解我,他们无法理解我,他们否定了我的感受”的失落感。实际上,产生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两代人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所拥有的共同经历和共同情感太少,因此父母会凭借主观经验直接否定孩子情绪的合理性,而孩子则会因为情绪的合理性被否定而衍生出负面情绪。班主任能够倾听孩子,也能理解家长,应成为两者沟通的桥梁,可以告知孩子他的情绪是合理的,没必要自我怀疑,而他的父母会否定他的“合理情绪”是由于父母的经历所决定的,因此也是合理的,并不代表父母不愿意理解他;对于父母则可以告知虽然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会认为孩子的情绪难以理解,但是作为父母,对孩子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引导,因为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压力确实是他们很难想象的,不应该认为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是错误的,而应该思考“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化解这种情绪”。

三、注重实效,科学教育

现在许多家长会带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或是在家庭教育中意识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核心问题,甚至会起到反向效果。而家长会、微信群交流等家校联系的平台上的交流多以与学业相关的内容为主,更像是家庭与学校双方共同对孩子的学业进行督导,一些家长通过协助教师督导孩子的学业便认为自己进行了“家庭教育”了。

对此,我呼吁广大班主任能够在家长中推行家庭学习,引导孩子和家长阅读心理健康或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家长在科学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便越能够以更健康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孩子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父母,能够换位思考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这样的改变是顺其自然的,而非一方强制另一方改变,另一方用封闭自我的方式进行抗议。

由于现在能够静下心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书籍的家长较少,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校园亲子活动等机会宣传前沿的教育理念,分享教育心得,而不仅是围绕孩子的校园表现、学业成绩等内容沟通。我相信,在充分了解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后,希望让孩子更好成长的父母都会听从老师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而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改变后也会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父母也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学校和家庭双方都期待着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能够健康成长,惟有真正发挥家校合作共建的作用,才能产生1+1>2”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希望家校能够齐心协力,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成熟和成长。

(广东省深圳市深中南山创新学校 李孟珂)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