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劳动教育

  • 作者:

【概要描述】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劳动教育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8-13 09:48
  • 访问量:
详情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打通学科壁垒,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到其他各科教学中呢?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劳动理念与创新性劳动不谋而合。

一、梳理教材,感悟劳动价值

笔者以小学12册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为依托,梳理书中有关劳动题材的课文,发现与劳动相关的课文共计45篇。每个年级段涉及的“劳动”课文占比各有不同。根据对劳动认识的层次不同,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教师可以在教学不同的课文时有针对性地链接劳动知识,让学生感受劳动品质。

二、创设场景,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劳动素养的基础。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教学《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中,我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先让学生选择某个植物、动物或某处场景,如清晨的早餐店、放学回家的小路、小区的林荫道、小豆芽的成长等。再让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记录某个事物或场景一周的变化过程。

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撰写了发豆芽观察日记。学生通过挑选绿豆、浇水、观察生长,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能创造价值。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反哺了语文教学,学生纷纷“下笔如有神”。有学生写道:“我发现豆子果真‘脱了衣服’,我赶紧倒掉了脏水,蒙上一层白色的纱布,给它们洒了些新鲜的水,帮助它们更好地生长。”还有学生写道:“吃着自己种的绿豆芽,我尝到了劳动的味道——真好!”

三、融入日常,培养劳动品格

偶然性的劳动是支离破碎的,只有把劳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实践劳动,在生活中获得教育,让劳动回归“真实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在课后练习中有一题:请说一说自己做过的一次家务劳动。于是,我在双休日的作业中增加了一项——学做一道菜。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做了人生第一道菜。通过朋友圈分享的照片,我看到有学生做番茄炒蛋,有学生做菜盒子,有学生做红烧带鱼等,不仅需要体力的付出,更需要智力、创新思维的参与。在作文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

四、因地制宜,拓展劳动资源

在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中,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挖掘可用的劳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内驱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实践中,我把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拓展到课外,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自由组建兴趣小组。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等课文时,恰逢金桂飘香的秋天。在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组建周末秋游小组,让他们走进秋天,去认识各种植物,收集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寻觅几片漂亮的树叶,制作成叶脉书签或绘画下来。

我们在语文与劳动融合中,可以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根据所处环境的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到书本上的知识真切地与自己有关。

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实现身心、手脑交融互动,劳动教育的场所不应限于学校课堂,生活处处有劳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不能只停留在通过相关课文让学生去流汗,去感受劳动的艰辛或分享劳动的喜悦,品尝劳动的产品等。这样的融合毕竟是浅层次的,是低年级可以尝试的,而中高年级更应该持续地探究,深度地思考,并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让“语文+劳动”融合得更有深度,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核心能力。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  孙静波)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