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天地大课堂 童心自飞扬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小学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 作者:
【概要描述】
天地大课堂 童心自飞扬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小学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刘华荣 周书贤
4月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视察组莅临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小学调研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一所农村学校为什么引起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走进朝天区羊木镇小学,“叮叮当当……”“嘭嘭嘭……”这样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走近一看,在一片树荫下,修建了多间古香古色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以茅草为顶,石头、木片为墙,这就是羊木镇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之一:农耕文化园。打铁、酿酒、舂米、磨豆浆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你之前接触过这些劳动吗?”“没有,这些劳动只是听长辈描述过,这样的体验太有趣了,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很满足。”五年级的王凯这样说道。
朝天区羊木镇小学虽处农村,但大部分学生对此类器具与活动“前所未闻”,因此,对学生来说抛开现代科技,学习传统手艺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打铁、酿酒、舂米等传统手工劳动源远流长,是古代祖先智慧的结晶。作为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学习农耕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炊烟袅袅,夹杂着阵阵清香,是盐的味道,是风的味道,更像是家乡的味道,味道里充满了童年的欢笑。走近一看,孩子们把几辆餐车围得紧紧的,让人忍不住伸长脖子探着头去瞧瞧。“好香呀!”“我想吃这个。”“熟了吗?”耳边全是天真的童言。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初期果腹、充饥的生存需要,到今天蕴含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为人处世的哲理,“食”已成为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食育则是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的教育。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羊木镇小学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了“食育课程”,创建食育广场,带领学生亲手制作朝天核桃饼、核桃包子、广元蒸凉面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其艺术想象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充分发挥了饮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听家乡传说、做家乡美食、品家乡美味,留下对家乡最美好的记忆……青青校园,桃李茁壮;双峰捧砚,学问之庠;天地课堂,童心飞扬;朝气蓬勃,快乐成长;锅碗盆瓢,包子豆浆;劳动教育,梦想起航;栽下梧桐树,育出金凤凰。
一张张“小花脸儿”格外引人注目,凑近了一瞧,原来是泥巴呀!看看孩子们“小花猫儿”似的脸庞、沾满泥浆的小手,也真是别有一番趣味。这些孩子正在上土陶课,羊木镇小学聘请了当地制陶老艺人对学生传授土陶制作技术,并且采用最原始的土陶制作工具——车盘,让学生亲身感受制陶的乐趣。
朝天区羊木镇小学依托这一优质资源,打造传统土窑体验区,开发编撰了《羊木土陶》。课程重点围绕陶艺生产技术的全过程进行编写,教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可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动手操作与情感浸润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参与实践,是一本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着眼为生命发展奠基的课程。
陈列架上,排放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陶作品,有的还被学生穿上了五彩的花衣裳。不止陈列架上,校园里的树下、草边、房前到处都摆放着学生的土陶作品,除了欣赏,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可以栽花、种树、养鱼……创作各式陶器不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更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
“叔叔阿姨们,大家好!我是杜宇。为突出劳动教育鲜明的育人功能,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着力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建设了传统土窑体验区、陶艺坊、木工坊、布艺坊、金工坊、石器坊、现代农业科学学习馆、农耕文化展览馆、种植园等综合实践劳动工作坊,开设了八门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了六门劳动教育活动手册,供工作坊教学使用。每个工作坊占地面积约为70平米,能够同时容纳300多名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资源全区共享。”瞧,小解说员的声音多么动听呀!跟随她的介绍,这些工作坊依次在眼前展开。
“我喜欢学木工,我想造一座我未来的家,这样就不用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修房子了。”学生张义帆由衷而言。
“我想给爷爷做一个茶壶。”“我想给妈妈染一条手绢。”“我给奶奶做一块香香的肥皂,这样她洗手就可以用啦。”……稚嫩的声音在耳边不停地响起。
徐源利是在劳动综合实践工作坊授课的党员教师。“我们学校开设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工作坊就是希望孩子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认识到美好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我们学校是新华文轩旗下重要的研学基地之一,成功吸引了多所区外学校师生来我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我们班分得一块实践地,里面种着我喜欢吃的生菜,每天饭后,我就要跟我的好朋友来看看这些小嫩苗,给它们除草、捉虫、浇水……”小少先队员罗紫尤介绍说。羊木镇小学把校园平整好的农田划块分给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每班负责对自己班上的“责任田”进行耕种,“我的农场我做主”,孩子们在自己的班级责任田里自由选择栽种的蔬菜。农耕园内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每个学生都很爱护自己的这一方小小天地,责任田里冬夏常绿,四季瓜果飘香。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生亲历了一颗种子播在土里长成幼苗,结出丰硕果实的奇特生命成长历程,既能让学生体验食物的来之不易,也能让他们享受收获带来的喜悦。
“羊木河畔花儿香,文笔峰下书声琅,诗词歌赋文脉旺,琴棋书画日月光。天地大课堂,童心自飞扬,学高天地宽,德行人敬仰……”音符随风而起,旋律缓缓传来。惹得人们情不自禁走近一看。鲁迅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羊木镇小学有“从劳动工坊到耕读传家”。“耕读传家”小院是仿照古代学堂修建的一间特殊的教室,茅草为顶,木竹为墙。“耕”,既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则是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传统二胡、唢呐、葫芦丝、豫剧等课程在这里轮番进行,特殊的劳动教育场所,则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近年来,羊木镇小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积极探索开设‘1+X’劳动教育课程。‘1’即每周设置1节劳动必修课,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X’即多样化的特色劳动选修课,如酿酒、打铁、制陶、木工等多个传统技艺实践课程。”学校教务处主任蒋沛洋介绍。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我们可以感悟到快与慢取决于是否具有脚踏实地、向着目标一往直前的精神,取决于是否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但如果急于求成,方法不当,则会欲速则不达。我们要学会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这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却渗透着丰富的劳动育人因素。这样的课程有很多,《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等课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劳动育人因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突破一般德育活动的局限,让学生在多元的思辨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逐步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灵。
“羊木镇小学结合朝天‘十美’德育品牌建设,将每年五月定为‘劳动美’主题月、五月第一周为学校劳动周。集中开展劳动专题讲座、技能竞赛、成果展示等。羊木镇小学于2022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申报了省级教育科研子课题《农耕文化教育的实践与传承》,同时作为全区劳动教育联盟核心学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带动全区学校劳动教育发展。”朝天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发全侃侃而谈。
“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奶奶扫地”“我帮奶奶做饭”“我跟爸爸一起到山上去捡柴”“我去敬老院帮那些爷爷奶奶扫地、捶背、打扫房间”……每位小朋友都不服输似的不停地说道。这些学生在家庭、在社会做过很多的劳动。这是因为羊木镇小学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分低段和中高段制定了劳动清单。小学低段以个人日常生活自理为主要内容,中高段适当参与家庭日常家务劳动和社区劳动。为把假日劳动落到实处,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校共育达成共识。 每逢双休日、寒暑假,除了文化课作业外,每个班都会布置与劳动相关的家庭作业。一般分为“起居作息、内务整理、锻炼身体、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其内容均为日常生活中一名小学生应该做而且做得到的生活小事。
每遇相关节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都会组织少先队员们参加系列活动。“学雷锋,树新风”实践活动;“三八节”感恩实践活动;“爱绿、护绿”植树活动;“清明祭英烈”红军广场扫墓活动;“劳动最光荣”五一小长假劳动技能实践活动;“丰收节”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以及“重阳节爱老、敬老”等活动。通过系列劳动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向社会,通过劳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多家长都感叹道:“孩子长大了!”
“德合天地,止于至善。”多年来,朝天区羊木镇小学坚持“天地课堂,童心飞扬”的办学理念,立足实践育人,融合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当地优质资源,积极开设土陶、木工、布艺、石器、食育等多项特色课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实效目标,实现知行合一,提升育人实效。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