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杨丽玲:做学生成长中的一束光
- 作者:
【概要描述】
杨丽玲:做学生成长中的一束光
李冬哲
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作为具有30年“班龄”的老班主任,甘肃省酒泉第七中学的杨丽玲老师是如何避免走入“经验化”的狭隘渠道,创新班级管理,成为一束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引领其健康成长的呢?
写作 让自身永葆教育激情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个辛苦、琐碎而又充满挑战的职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积极的成长自觉,很容易让自己产生“因忙而乱”“因乱而烦”“因烦而躁”的不良情绪,而深深陷入职业倦怠当中。只有不断补充营养元素,不停歇成长脚步,才能让班主任摆脱种种坏情绪和倦怠、油腻等负面因素的桎梏,永葆教育激情;而成长是班主任自身之事,唯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找寻到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一切才有可能。
2013年9月,杨丽玲决定手写教育随笔,并确定了书写“班级故事”这个主打方向。在文字伴随下,她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用键盘和孩子们交流,用键盘寻找孩子的问题,用键盘记录管理中的点点滴滴。
记录中,杨老师发现那些调皮的、多动的、怪异的学生似乎不再那么顽劣了。对于他们“屡教不改”的种种“陋习”,不再愤怒了;对于他们的每次错误、每个恶作剧,都能理解、原谅了;处理他们的各种纠纷、冲突,也变得机智、理性了。
记录中,杨老师还发现那些讨人喜欢、成绩优异的“优等生”其实也有许多的不完美,需悉心引导帮其逐步走向卓越;那些默默无闻、不被人瞩目的“中间生”其实也有很多潜力可挖掘,需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以提高自我;而那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其实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需慢慢等待,积极鼓励,用别样的关怀助力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写作,让杨老师对教育的本质开始有了理性、独特的认识,对教育的感悟、理解也在一点点接近真实,也让她懂得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更重要的是,写作为杨老师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给她繁琐、单调、庸常的教育生活赋予了独特的体验和禅意的韵味,促使她始终保持着工作的激情,每天都处于一种常觉常新的状态,心态也越来越好,越来越积极主动,越来越阳光温润……于是,杨老师的班级管理自然多了理解,多了温情,多了诗意。
反思 锤炼教育从容之美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便注定了班级故事的多样性、复杂性。班级故事的书写,让杨老师养成了每天刻意留意班级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的习惯。尤其是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或不思进取,或肆意妄为时,她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或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直白”地处理问题,而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将“事件”如实“还原”,然后再进行深刻的反思、追问、审视、推敲、批判、质疑。
这件事情我了解“内幕”吗?这样处理合理吗?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我该怎样处理更合适?
他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屡教不改”之根源是什么,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不合时宜?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帮到他?
……
于是,在深刻的反思中,杨老师的“我的‘不乖’学生”系列班级故事一篇篇诞生了,并在不同刊物相继刊发。这些充满着思考、考验着班主任教育机智的班级故事不但激发了杨老师的写作热情,提升了她的育人水平,也让她拥有了深刻的自我追问力,灵敏的自我捕捉力,自觉的自我反思力与真实的自我学习力。
有人说,教育是一面镜子,从他人身上可以照出自己的影子。班级故事的书写,也让杨老师养成了留心其他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习惯。当看到他们有好的方法、好的教育技能发生时,杨老师会立即记录并用心揣摩其中的“玄机”,吸纳精华为她所用;当看到他们有简单粗暴、急功近利或有损学生或自身人格言行出现时,杨老师会追问自己:我身上是否也存在此类“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独断狭隘?我该如何改变自我,唤醒理想中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成长自觉?我该如何升华自我,厚积薄发,洞察世事而返璞归真,达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别样境地?这种处理班级事务与反观同事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追问与自我反思,不但帮杨老师透过繁琐、冗杂的教育现象,探寻到了教育规律,领悟到了教育之道,提升了解决班级事务的能力,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教育失误,预防了教育错误的再发生。在细微地记录、自觉地自我追问中,杨老师不但改变了做班主任的态度,也重新认识了班主任职责,在不经意间逐渐废弃了粗糙、简单的教育方式,把更多的教育的温情、阳光注入了班级管理,拥有了保证教育鲜活和生命豁达的精气神。
约定 让文字浸润师生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在醉心的写作、专业的阅读、理性的班级管理中,杨老师充分体验到了生命潜力被激活的酣畅淋漓。如何将这种“生命的气息”传导给孩子们,引导他们追随老师一同找寻师生共生长的密码?结合自己的成长蜕变,杨老师和学生达成了这样一个约定——“师生同读共写”。她和学生约定,自己每天最少读30页教育专著,写一篇600字以上的班级故事;学生每天读10~30页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写一篇字数不限的班级故事。师生每天都要将班级故事发至QQ群,供大家相互阅读、学习、欣赏。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注定每天发生在课堂内外的故事都是新鲜纷繁的。杨老师写班级故事的范围很广,涵盖了对学生的要求、期望、批评、激励、安慰、赞美等方方面面。当“故事”出现后,她会在大脑中进行简单筛选,然后将其中最有启迪、教育意义的案例记录下来,或直接以故事呈现,让大家从故事中找寻自己,辨事明理——《“表演型”选手》《百变“哭猫”》《难兄难弟》;或针对故事简单写出看法、期盼——《“幸运”靠什么?》《孩子,我很担忧》《不比不知道》;或写出对他们的要求、努力方向——《每天进步一点点》《班规为什么没落实》《你该赶紧反思》……
当发现孩子们写的班级故事和作文空洞无味时,她写《写“有我”的班级故事》《写文要新颖》《写作“百态”》《素材从哪里来》;当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卑消极时,她写《老鹰再生》《玫瑰花和骆驼刺》《毛竹效应》《梭鱼和跳蚤》;当孩子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时,她写《你为啥不如别人》《孩子,请“逼”自己优秀》《结果和努力成正比》《也谈“做一个最好的你”》《每天进步一点点》《唯有努力才有可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某些活动、某种领域涌现出“突出人物”时,杨老师会适时记录,让大家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新官上任”不一样》《多才多艺的周子涵》《蒋班长的安全讲座》《实诚的孩子》;杨老师也会记录课内外美的瞬间,别具特色的活动,让此情此景入驻孩子们心田——《鞋子“上天”了》《别样的一天》《柳絮儿》《不一样的广播》《放飞快乐,一起嗨起来》《“惊险”一刻》《惊心动魄》;杨老师还会将传统节日融合在班级故事的书写中,将传统文化与育人紧密结合——《孩子,请珍惜拥有妈妈的每一天》(写在三八妇女节)《孩子,请理解他》(写在父亲节前)《感恩节絮语》《生命太可贵,珍视!珍视!》(写在安全教育日);当孩子们表现不凡时,不忘及时肯定,《我好幸福》《今天,你很乖》《“太好了”》《意外》……
班里大大小小的事务,目之所及、耳所闻处,都是杨老师发掘故事素材和实施行之有效教育的好抓手。一年多时间,杨老师就为学生写了30多万字的作品,并结集成册,起名为《把我写给你看》。
有人说过,教师最喜欢讲道理,可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讲道理不如讲情感。实践证明:直白的“授之于鱼”,远不如“起承转合”的“授之以渔”。杨老师用文字、用故事所授的“渔”,真实地温暖着、浸润着孩子们心灵,比那些“循循善诱”甚至“亲力亲为”的言传身教更具启迪性、教育性。
引领 做学生成长的导航仪
“师生同读共写”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写”——刚开始大家反映,实在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所以每天基本上都是看着杨老师的作业“依葫芦画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入门了:课上、课下的每件小事,同学、老师的不同“个性”表现,学校发生的大小事儿都成了笔下的素材。坚持两年,孩子们大都能写出充满着个性与童真童趣的,或幽默、或风趣、或真实、或生动的班级故事,现场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人都有惰性。杨老师深知要想让孩子们坚持做好“每日读写”这件事,自己必须做好引领工作,做好榜样。因此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会遵守诺言,每天按时读书、按时写发“作业”。不管多晚,孩子们都能当天在群里看到她的“作业”。这种说到做到的、从不食言的做法无痕中给孩子们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所以大部分孩子和杨老师一样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信守承诺;即使偶然学习任务重了,也不会因此找借口而偷懒,更不会轻易中断。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在一篇篇饱含情感的班级故事中,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杨老师殷切的教导,满腔的期待,得到的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的教育,一篇篇班级故事,成了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导航仪。
践行 收获不一样的师生情
“同读共写”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最让杨老师得意的是“约定”成了良好师生关系的“粘合剂”——师生既是“同读”忠诚的阅读者,又是“共写”积极的创作者。“写”促进了读,“读”爱上了写,师生彼此成全,两种身份相互交织,促进班级与个人发展进入了良性互动循环中,班级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于是,杨老师的教育行走便多了一种不一样的师生情做陪伴。
班级故事的书写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学业成绩,也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与捕捉素材能力;同时还锻炼了耐力,磨炼了毅力,提高了受挫力,也让他们在读写中学会了管理自己,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理解老师,很好地帮杨老师减轻了班级管理的负重。
“师生同读共写”彻底唤醒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自觉,也让师生拧成了一股隐形的力量,使得班集体朝着更蓬勃的方向不断前行。杨老师也从一个只注重“治乱”的班主任走向了善于“解惑”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也逐步走向了“规划发展”之路。作为一名班主任,最幸福和最满足的不就是和孩子们一道成长吗?孩子们进步了、成长了,班级管理轻松了,谁还会怕做班主任呢?
于永正老师说过:“老师能走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的确如此,杨老师和孩子们的“师生同读共写”这项特殊的“约定”,充分验证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它不仅引领着杨老师和她的学生一同迈向读与写的诗和远方,也引领着她和孩子们走上了“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做人之路。每个毕业季,当孩子们手捧着印刻着自己影子,收录着自己作品的《我们班的故事多》故事集时,每个孩子的心都是雀跃的、感动的。
“‘同读共写’的成功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个班主任都可以做一束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的光——在指引别人的同时,让自己变得更明亮。” 如今,杨老师已在各级报刊杂志发文300余篇,出版了专著《用文字和平庸说再见》,并于2020年以过硬的条件破格晋升为正高级教师。杨老师在做学生一束光的同时,也助力自己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