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阅读立校,让学校回到应有的样子
- 作者:
【概要描述】
阅读立校,让学校回到应有的样子
陈松信
“阅读行动”是我校的一张名片。学生在毕业时以三张毕业证书为小学划上一个完美句号,一张是与学业相关的毕业证,一张是好习惯毕业证书,还有一张就是阅读毕业证书。通过多年办学实践,我们认为,推动阅读的关键要素在于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这样才能够让阅读成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让学校回到应有的样子。学校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做好阅读顶层设计。作为一所新办校,我校注重顶层设计,办学伊始便提出了“原点教育”办学主张,明确了“回到原点,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童年”办学核心理念,提出“阅读立校、养成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名校”办学思路,以“培育有志气、富文气、显才气、展朝气的原点少年,培养有底气、显锐气、讲和气、展大气的原点教师,建设有正气、接地气、聚人气、展灵气的原点校园”为发展愿景,力争把学校办成适合师生共同成长的有个性特质的成长家园。“阅读立校”的办学思路是我校稳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并取得成果的重要因子。
推动阅读课程建设。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坚持才可能逐步达成。为此,我校制定制度化、系统化的阅读推动方案,积极推动“十个一”阅读课程建设: 每人一份阅读记录档案、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周一节阅读课、每月一次阅读分享、每月一次阅读认证、每月一次阅读月冠军评选、每学期一次阅读成果展、每年举办一次阅读节、每年一次阅读总冠军评选、每年毕业班颁发一次阅读毕业证书。通过“学校推动、班级带动、家长牵动、学生行动”的阅读行动机制,上下联动、多元互动,层层督促、层层落实,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习惯自然形成。
加强阅读课题研究。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是教育的核心。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一个学校主要的教育任务。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学校申报的课题《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研究》获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于2020年8月结题,该课题于从全省获批准结题的566个基础教育课题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课题”。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让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认识学生阅读,分析学生阅读,破解学生阅读习惯养成难题,有效推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
建设阅读场馆空间。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并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初中阶段不少于260万字。提倡小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中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当前学生的“阅读内存”严重不足,要达到以上阅读要求唯有给阅读解压,拓宽阅读渠道,给学生释放更多的阅读时间。正因如此,学校着力建设一个近400平米的阅读馆,建立健全图书馆、阅览室、图书角,丰富图书种类,让学生有书可读、想读就读、畅快阅读。
建立阅读联动机制。推动阅读的出发点在学校,学校责无旁贷要成为首要推动者,但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推动阅读需要家长助力。为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探讨制定阅读行动方案,“协同作战”,共同推动学生阅读。家长要正确看待家校责任边界问题,围绕阅读行动规划,在为孩子的选书购书、阅读记录、创造阅读空间等方面给予帮助,督促阅读规划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
成立阅读督促机制。实践证明,即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行动规划,但若是学校和家长两者中有一方未尽到责任,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应付行为,或者是家长方面的参与度参差不齐,学校的阅读生态也会遭受严重破坏,阅读行动也必将以失败告终。为此,学校建立家、校双向督促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监督小组,班级以班级家委为单位组成监督小组,督促指导“阅读行动规划”按计划扎实开展。定期召开总结会,诊断分析阅读规划实施情况,不断完善阅读行动方案。通过建立双向督促机制,确保阅读行动健康运行。
总之,阅读应该是一种走心的行为,在图书馆、阅览室、走廊上、操场边,站着、坐着、倚靠着,在时而欢笑、时而凝思、时而垂泪的阅读中感受乐趣、触摸美好、成长自己,这是学生应该有的样子,也是学校应有的样子。“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说过:“从儿童发展来说,3~10岁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如果家庭中不能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不能培养好阅读兴趣,中学以后,学业繁重,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阅读人。”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正因为如此,我校扎实推动阅读行动,学校除了制定系统化、制度性的阅读规划外,还积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让家庭成为学校阅读的延伸和孵化基地,促进学生阅读好习惯养成,从而建成书香校园。
(作者系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校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