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让文学滋润教师心田
- 作者:
【概要描述】
让文学滋润教师心田
我曾经问过一位非常喜欢读书的资深教师:你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是什么。那位教师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他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是:“哇,你这么多书,到老也读不完啊!”我又问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又是不假思索地说:“唉,弄这么多书有什么用!现在几人在读书?!”我非常钦佩这位老师,不禁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由此引起了一个话题,教师到底需不需要文学?文学需不需要走近教师?提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有人说是幼稚,也许会引起人们发笑。不过不要紧,还是奉劝这部分人读到此为止,下面的文字留给喜欢说“哇,你这么多书,到老也读不完啊”的老师读,因为我这篇短文的主旨就是:教师,走近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的思想观念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可以表达抽象的哲理观念,也可以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因此,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的文学有无限广阔的领域。绘画能表现色彩,但不能描绘声音;音乐能表现旋律,却不能表现色彩;文学既能绘声又能绘色。文学能够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又能深刻地揭示社会的本质。因此,我们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既然是人学,它就不只是属于作家、文学青年、文学爱好者,它应该属于全人类,属于人类所有的心灵。文学的产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文学的源头当推《诗经》。为什么会有《诗经》?人类度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学会了伐檀,学会了采薇,对爱情有了渴望。这样,他们就有了爱憎分明的感情,人类也变得聪明了。可以说,文学距人的心灵最近。它是人们心灵和行动的指南。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来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他们通过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使自己觉醒,由文学而走上革命道路。
文学对情感具有感染和发散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确实这样,文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气质。李白气质飘逸,不愿折腰事权贵,也是文学所造就的。我们常常说某某老师气宇轩昂,妙语连珠,试想如果没有文学的浸润,他能达到那种境界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雕塑人的心灵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怎样去雕塑人的灵魂?靠说教,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通过文学的作用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效果会更好。我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学生读名篇佳作,感受作者热爱山川的深情,报效国家的壮志,艰苦创业的气概,是精神上的幸福,是文明的享受。读先秦散文,你会陡然醒悟到时代造就人才,各种各样充满智慧、充满才能的精英如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灿烂壮观;读现代人的杰作,思想的敏锐,洞悉事物的钻探能力,语言的深刻、幽默,乃至尖酸泼辣,会使你茅塞顿开,认识人生,认识世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词句幻化成无穷的遐想,有悲,有喜,有离愁,有别恨,有壮志,有豪情……寥寥十三字,展示出辽阔的历史画面,人生的悲欢离合。语言文字具有如此的魔力、魅力,怎不令人惊叹、折服?
教师是一个杂家,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文学的主载者。在大力提倡做学者型教师的今天,就需要广大教师博学多思,在掌握好教材、钻研教法的同时,走近文学作品,提升文化品位,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完整的文化人。当然,我们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文学不只是语文教师需要,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都需要,一则可以丰富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变得儒雅一些,充实一些,二则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文学化一些。一个难懂的数学概念,如果用形象的文学语言表达,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教师需要文学。广大教师应该多挤时间读点文学名著,翻阅一些文学期刊,自己再动笔写点诗歌散文、教学论文。教书—读书—写书,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起来,美好起来。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 林凡瑞)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