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家校社协同推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 作者:
【概要描述】
家校社协同推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当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不足之处,探索建立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可行性路径。
当前心理健康工作的不足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和短板。
一是专业医疗资源不足。据了解,全国有近50%的县医院没有精神科床位或专业医师。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全市仅有一家精神卫生专业医院,且床位极其紧张。此外,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的费用偏高,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服务没有纳入医保,一旦孩子患病,极易给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体检制度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不准,经常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瞬时性,没有建立起常态化的监测评估体系,很多学生在出现苗头或轻度症状时难以被及时发现,导致演变为重度症状,甚至发生悲剧。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水平有待规范,滥用精神类药物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二是学校教育力度不够。虽然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五育并举”和“双减”,但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依然比较突出,不少学校依然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目标,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开展依然不足,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严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很多学校,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没有按要求、按比例配齐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力量不足、水平不够。学校利用医院等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机制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三是家庭教育不足。一方面,父母普遍都是“无证上岗”,没有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能力不足、方式不当,导致个别家庭亲子冲突严重。另一方面,家庭父母不和、离异及家庭暴力等问题,极易对孩子心理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些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就转向虚幻的网络世界求认可,而一旦孩子沉迷网络,又极易爆发亲子冲突,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会引发各类悲剧。
四是社会联动不够。政府各部门联动机制不畅,教育、卫健、妇联、共青团、公安、民政、街道等部门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有一些学生因心理疾病辍学后处于失管状态,学生治疗康复后回校上课没有完善的适应机制,面临重重困难。对于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互联网游戏、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产品的整治力度不足。全社会“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观依然占主导,科学的成长观、人才观、评价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依然存在。
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的路径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事关学生生命安全,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口前移,由事后“救”转变为事前“教”,由“已病”干预转变为“未病”预防,由“单兵作战”转变为“多措并举”,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政府组织领导。政府要建立心理健康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做好心理健康工作顶层设计。发挥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标准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和师资配备工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系列课程,按时按量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推出一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和品牌活动。优化学校师资配备,实行全员导师制,加强学生的生涯教育。建立针对教育局局长、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的心理培训机制,提升队伍专业胜任力。加强对区域心理健康工作的督导,强化政策落实。转变功利化办学思想,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严禁学校发布或变相发布中高考成绩。
二是建立智能化监测服务机制。加快建设区域学生心理预警与服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教育与卫健、政法、妇联、共青团、社区等部门的数据联通联建,重点监测、实时推送游戏在线时长过长、半夜上线、在网上流露出厌世自杀等情绪的学生信息,提前预警,建立“事前发现—事中干预—事后服务—信息保障”的学生危机工作链条,形成“预警—落地识别—帮扶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智能化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制定科学化、精准化测评工具和个性化服务包,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服务—干预—康复”的全链条管理。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医疗资源建设。加强医教融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制度,每学期开学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建立学校与定点医院线上咨询、线下危机干预转介机制,制定心理援助线上咨询、转诊转介、线下干预、康复训练、复学复课等全流程操作指南和技术规范,开辟绿色通道。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辅导”纳入医院常规儿童保健内容,扩充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诊疗服务资源,引进市内外专业医疗力量,推动青少年心理治疗临床应用。加强心理门诊建设,推动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发展心理健康产业,支持高水平民营康复机构建设,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购买试点,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提供多样化心理健康服务。
四是扎实落实“五育并举”和“双减”。加强体教融合,开足开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广泛开展体育、艺术资源进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涵养心灵。打造劳动教育品牌活动,创建一批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锤炼意志。严格落实“双减”,严控学生作业时长,持续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治理,严查增加学生学业和心理负担的现象。
五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教育与妇联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在市、区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每个社区、街道成立一支由妇联、教育、卫健、公安、“五老”等组成的家庭教育公益服务队伍,探索家庭心理医生签约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家庭教育学分制,建立学校教师家访制度,组织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家长成立心理服务义工团队,协助学校开展心理活动。深化产研融合,与医疗机构、高校等专业科研团队合作,积极建立产研融合的心理辅导体系。加强企业监管,实行游戏分级、人脸识别等管控措施,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游戏监管体系。创新心理科普宣教模式,帮助家长掌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 马彦明)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