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以微项目式课程构建家校共育新样态
- 作者:
【概要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以微项目式课程构建家校共育新样态
■ 王红霞
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校园河畔,有一台徐徐转动的校园水车。它是学校九年级6班《水车狂想曲——我是校园水车设计师》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成果。3年前,水车还只是静静地伫立,凝望着潺潺流水。如何让水车动起来?九年级6班的学生突发寄想。于是,班级里组织开展了《水车狂想曲——我是校园水车设计师》微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姜力同学的叔公姜方坚和他家人的共同指导下,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水车图纸、制作水车模型、商讨水车转动的方案。经过将近一年的研究探索,水车终于转动了起来,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姜方坚出身木工世家,他花13年制作了黄鹤楼模型。他的授课课堂就设在自己家里,学生根据项目不同的分工任务,分5批每批10人进入他家5个不同的房间上课。姜老师的爱人在一楼大厅介绍黄鹤楼作品的制作过程;姜老师在工作车间授课,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水车部件;姜老师的儿子(室内设计师)指导学生修改设计图纸;姜老师的儿媳指导学生装搭部件;班主任老师指导学生写现场报道与感悟。授课在家里不同场所交互进行,突破了原来小教室的时空限制,从而拓宽了教育的广度与维度。
“能够真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就感特别强。”小设计师之一的章子媛同学非常感慨。学校通过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借助家长的力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微项目化学习。
为激活家校协同教育的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龙湾区实验中学大力开展“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以此来创新学校课后托管形式和丰富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学校在“自胜教育”大主题引领下,制定出台了《家校共育指南》。该指南分为4板块8专题,如:劳动、学艺、科创、娱乐、游学等项目,来指导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与家长实际设计与实施“班级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
各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选择可实施的微项目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协作多轮探索,开展 “导—编—演—评”微项目探究路径。导: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微项目,学生组织团队研发小策略,团队指导家长开展趣活动。编:学生细化项目任务,探究设计方案,反思亮点与不足。演:学生与家长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学校德育处在校园网上增设“德育银行”平台开展评价和宣传活动。微项目化活动开展以来,成果展示受到社会肯定,师生、家长体验到项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实践证明,“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具有双赢、赋能的成效。
开学初,各班班主任布置学生回家调查父母乃至爷爷奶奶的爱好与特长,然后各班上一节主题为“我的家人最是棒”的班会课。课上学生分享家长的特长爱好,各小组负责人进行登记。继而班主任通过家访或电话与家长进行沟通,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约定家长每周课后托管时间和双休日时间来校上课或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学生乐导、演,家长精编、排
从哪些方面开发微项目活动课程?用怎样的表现形式呈现?首先,班主任召集班级所有科任老师一起,根据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不同家长的各项才艺,整合学科教学和学校活动进行共同商讨。然后,班主任整理讨论结果,定制本班一学期有意义、有特色的微项目活动清单。
以学校七年级11班“打腰鼓”“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新探索为例。学生在开展微项目活动中,通过“导、编、演、评”系列活动,进行多轮探索,体验完成项目任务后的成就感。
导:合作商讨,引导备课。活动前,语文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课文《安塞腰鼓》,要求学生分组去收集有关腰鼓的视频资料,了解腰鼓的渊源,从而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愉快接受打腰鼓活动,也为杨同学的爷爷教学打腰鼓做好思想准备。在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语文老师提出核心要点:“腰鼓是古老传统的娱乐形式,在新形势下,我们班级的打腰鼓活动又该赋予什么样的新使命呢?”学生经过充分讨论,最后确定以“鼓悦梦想,喜迎亚运”为微项目主题,以设计腰鼓表演的队形与动作开展探究活动。
在负责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探究每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各组派一位代表组成“智囊团”指导杨同学的爷爷备课。考虑到爷爷文化水平有限,很难理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智囊团”邀请爷爷到老师办公室,以采访的形式,引导爷爷以完成问题清单的形式来完成备课活动。
编:探究设计,日臻完美。8位组长在与家长商讨备课后,各组又集中对打腰鼓项目活动进行再次细化分工。比如,根据主题意义编排舞蹈动作,或增加或删减;设计队型变化图;确定小组表演同学搭配组合方案;等等。负责老师还指导学生每次彩排后都要有所记录,写“导演手记”。为下一次更好地完成彩排工作,“导演手记”包含三方面:今天彩排的内容、彩排的可取之处、须改善的地方。
演:分享成果,展示自我。成果的公开展示需要彩排,需要宣传。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设计宣传方案。如:制作海报与邀请函、派同学去各班宣讲、通知地方电视台等等。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宣传、彩排、公开展演,对传统的腰鼓文化进一步内化和输出,实现知行思合一。
评:反思改进,素养达成。学校创新了“五育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德育银行”,鼓励学生参加“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邀请德育副校长、班级科任老师、授课家长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评价,给学生发放不同面值的积分卡,去学校德育银行“存分”。此外,学校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推送优秀的“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典型案例。
该班50名学生在区市民广场举行打腰鼓活动成果展示,受到本地《新闻联播》采访和市电视台《都市新闻》的转播,并推送到“学习强国”平台,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巨大的鼓舞。家长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宣传,学生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班集体的凝聚力空前提升。
共育促成长,融合赢未来
各班“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鼓励师生在遇到学习难题时积极寻求校外帮助,因此也盘活了校外社会各方资源。比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发现八年级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针对案例分析无从下手。于是,一位班主任就推荐了班级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家长给级段各班开展微项目活动。首先,各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近段时间课堂的疑难点,然后学生各小组展开讨论,归类整理疑难问题,并对家长授课提出非常详细的要求。最后,家长邀请同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课后托管课时间在法院为孩子们开展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第一次来到龙湾区人民法院,学生既兴奋又紧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从法院大厅开始,学生参观了家事审判庭等场所。每到一处,讲解员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逐一讲解,让大家全方位、零距离了解法院审判程序和法律常识。随后,学生在第七审判庭旁听了一起刑事案件,深入了解刑事案件庭审流程,感知法律的神圣。听完庭审后,学生在法官的指导下亲自上阵,开展了模拟法庭活动。此次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是一起民事侵权案。法庭上,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代理律师、证人等角色,整个“庭审”过程规范完整、井然有序,深深地触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的魅力。八年级16班扮演书记员的陈芮熙同学说:“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但又离自己生活很近的学科。今后,我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学生课上学得津津有味,课后跃跃欲试,授课家长自信满满,实现了共育“双赢”。
赋能载体强沟通,有效陪伴促成长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少不了家长的陪伴,亲子教育可以说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平时工作繁忙的爸爸们很少陪伴和关注孩子的成长。“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包含了很多“玩”的项目,比如家长执教的“太极拳”“篮球”“舞狮“端午包粽子”等“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课程,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起“玩”的机会。八年级11班3位男家长在完成篮球教学任务以后,向班主任提议要对孩子们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就是来场“亲子篮球赛”。学生赛前喊出了口号:“我要打趴我爸爸”。经过激烈的比赛,学生取得了胜利,留下难忘的成长印记。“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长在孩子身上教育位置的缺失,令家长开始思考“陪伴”与“成长”;学生写了很多活动感悟,他们的文字里有谅解、有感恩、有骄傲。“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也为青春期亲子沟通打开了一扇敞亮的门。
“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开展以来,市民们纷纷惊叹点赞:“小区、广场、公园、居民家里经常有成群的实验中学学生在活动。怎么退休老人也可以去当老师教育学生?为学校点赞!”是呀,“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设置面向生活,立足温州地域文化特色,“树文化自信,承地方文脉”,比如抗倭古城、张阁老故里、书法之乡、百工之乡等“微项目化家校共育”活动,确立以文化教育为平台的共育思路。
如今,这些充满趣味化的微项目化学习,已成为龙湾区实验中学学生课后的日常校园生活。实践证明,依托微项目活动来开展家校共育课程,能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与自主探究,推进“五育并举”目标的达成。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