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创设真实语境  激活语文课堂

  • 作者:

【概要描述】

创设真实语境  激活语文课堂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8-17 15:21
  • 访问量:
详情

创设真实语境  激活语文课堂

 

新课标强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并指出“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些阐述中虽没明确界定“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也表明了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是课标提倡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但于“语言情境”而言,何谓“真实”,为何要强调“真实”?我以为,这是针对日常教学中那些不基于日常生活,脱离文学语境的所谓的“伪情境”而言的。

比如,《跳水》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第二课时讲了“智”字的演变,而后创设了“忆情节,现险情”“辨思维,脱险境”“类比阅读,探思维”和“探表达,写故事”四个活动,努力让学生了解、感知“逆向思维”。然而,这个文本故事的特殊性在于其“特定情境”——生死攸关、千钧一发的情境。这个情境的特殊性就在于“刻不容缓”,在紧急的情境中如何迅速解决问题?急,就容不得慢慢分析;急,就容不得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么大脑一片空白,呆若木鸡;要么手足无措,举止失当;要么急中生智。显然,船长是急中生智。如何做到急中生智?只有体会到了这种急,才能发现船长急中生智,是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才能真正明白船长的思维之妙。所以,教师开课问:“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在学生没有对生死攸关且千钧一发的危急有充分的体验和认知时,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成为伪情境,只因它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共情,所以学生在课堂的发言就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没能真正进入那个特定情境中,在情境之外,对角色的代入感不深,说的任何话都不是基于特定情境解决问题。

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呢?可否课前布置学生观看高空走钢索的视频,或运动员练习平衡木屡屡失败的视频;课中在教室里搁放二三米长的平衡木,或者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一条直线代替平衡木,让学生站在平衡木或直线上扮演“孩子”,船长们尽可用自己的办法来救“孩子”,会不会发觉还没说完或做完,“孩子”就掉下来了?如果课前让学生和家长在家里或小区体验一下“平衡木”。会不会对危急的特定情境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文本语言营造语境,让学生体察万分危急。比如,“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这些语句中的“只要……就……”“即使……也……”“发起抖来”“看见……就……”“心惊胆战”“摇摇晃晃”,抓住这种语言特点就能够有效营造出“危”与“急”的语境,再抓住“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这种几个字一句,甚至一个字一句,营造急促、刻不容缓的语境,深入领会不容多想要迅速解决“难题”,船长那种焦急而不惊慌失措。那么,学生对船长在一瞥间就生出的救儿策略是不是有更深切的感受,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之妙是不是有更透彻的理解,是不是就更好地实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于此,学生是不是更容易领悟到摆在孩子和船长的面前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孩子摔甲板,要么孩子跳水中,前者必死,后者未必死。船长之所以能迅速抉择,实际上他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维金钥匙。这个思维法宝是可以在未来的生活情境中迁移运用的,这就是核心素养。

最后,如果再引导学生认识到,做出跳水的抉择,是因为船上有一帮熟悉水性的水手,可以迅速入海施救。也许还有一个因素:孩子也熟悉水性。叠加上这些因素,更能迅速促使船长“两害相权取其轻”。

(四川省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何小波)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