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巧用“四化”,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

  • 作者:

【概要描述】

巧用“四化”,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8-18 09:46
  • 访问量:
详情

巧用“四化”,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

■ 朱发华  高朝梅

 

 

四川省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成立于20179月,现有教学班71个,学生3600余人,教师近180人。作为一所城市新建学校,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一直行进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路上,在摸索探究中,逐渐形成了情景化、序列化、特色化、增值化的劳动教育“四化”特色。

一、阵地建设:劳动教育情景化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强化情景体验,带领学生通过亲历劳动过程,磨炼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此,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逐步完善了“乐耕园”与“蘑菇屋”劳动实践基地,并用于开展劳动特色课程。同时,“种子博物馆”“农耕博物馆”的打造也丰富了学校劳动课程资源库。

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因地制宜,在食堂楼顶开辟了“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乐耕园”占地400平方米,由四年级学生参与种植,种植区域分配到各班,班级内学生分组进行刨土、播种、除草、施肥、浇水、采摘、出售、分享等。同时,学校在后山一处角落,打造了占地61平方米的蘑菇屋实践基地,由各班轮流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蘑菇的种植管理过程,了解蘑菇的种植常识,了解蘑菇种植管理与收获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菌类作物知识。劳动阵地的建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更强。

二、课程引领:劳动教育序列化

无课程不教育。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室。工作室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从课程建设入手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积极申报了市级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工作室的成立、劳动课题的立项,都让学校劳动教育更深入推进,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更高层面,以科研的视角对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行理性的思辨。

学校创新劳动教育形态,以课程建设为主渠道,以实践体验为主方向,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习生活全过程。一是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校每周一节劳动课,由班主任进行教学,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劳动知识外,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实践活动中。学校精心组织,学生轮换参与农耕类的研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参与插秧、捉鱼、推豆花、竹编、木工等项目的劳作活动。此外,在学校还组织学生和家长一同参加植树、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也不断提升。三是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活动。在每月的“魅力爸妈进课堂”活动中,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教室,医生、警察、法官、部队官兵……让学生有了职业初体验。四是劳动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例如到泸州市图书馆当义工,协助管理员整理图书;到临近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弟弟妹妹讲故事、辅导作业。

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以劳动实践基地“乐耕园”为依托,在日常教学和课后服务中,充分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融合,语文教师带领孩子们到“乐耕园”进行写作活动,将劳动与写作融合;数学老师则带孩子们到菜园子进行测量、计算,将劳动与创新计算相融合;美术老师则带孩子们开展绘画活动,美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体现得淋漓尽致;科学老师则带孩子们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体育组老师编排《缤纷童年 律动人生》之校园“乐耕操”,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逐渐养成爱劳动、节约粮食的好习惯;音乐老师以“乐耕园”为原型创编节目《乐耕园里趣事多——毛毛虫的蜕变》参加省、市展演,真正做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当劳动与艺术创造、文化传承结合,一场以“乐耕园”为载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正散发生机与活力。

三、多彩活动:劳动教育特色化

1.《亲子“食”光》让“新苗”享家庭温暖

为全面、深入普及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尝试将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在充分调研学生、家长所需后,20225月初,在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了《亲子“食”光》专栏,并于523日发布了征集令,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征集亲子共同制作美食的视频,视频于每周一定时发布,深得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喜欢。“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学生和家长的感情也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中更真、更近、更美好。同时《亲子“食”光》不仅仅是做一道美食,在此之前的前置劳动课程也让学生受益匪浅,制定购物计划、与人沟通,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财意识。为将劳动教育资源物化,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室成员正逐步编写《亲子“食”光》校园读本,将美食制作流程图片、文字排版编辑,形成学生读本,这样的“美食制作视频+校园读本”模式的呈现,让美食制作、劳动技能成为一种物化指南,深化劳动的意义和内涵。

2.“麦田的守望者”让“新苗”共麦苗成长

学校科学组老师开发了“麦田的守望者”特色课程,依托于科学课本的种植活动展开,在“乐耕园”劳动实践基地中实施。科学组教师精心制定方案,带着学生深入探究,开垦土地、播种施肥、参与过程管理、记录变化、收获……学生完整地参与了小麦的一生。他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学会了相关的学科知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含义,达到五育融合的育人效果。活动最后邀请家长到校和学生共同制作面食,体验收获的喜悦。

3.“春耕”“秋收”让“新苗”知传统文化

春种一粒籽,绿野喜春耕。春天来了,学校在学生的期待中顺应时令,举行“乐耕园”春耕开园仪式。开园仪式上,学校聘请校外农耕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春耕常识、耕种小技巧及农耕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春耕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作品会在“乐耕园”中展出。秋季,在果实成熟之际,学校会如期举办“采摘节”。采摘节上,学生载歌载舞,品尝劳动果实,也把劳动成果分享给身边的同伴、老师。从“春耕夏长”到“秋收冬藏”,在寒来暑往间,学生亲近自然,参与劳作,掌握劳动技能,探寻果蔬生长的奥秘。

四、多元评价:劳动教育增值化

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上,学校做到了学生学习过程有监测,学习结果有鉴定,同时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设置出劳动特色五星奖章,每学期评选“新实劳动之星”,通过自理章(自我管理)、绿植章(田园劳作)、厨艺章(家政课程)、服务章(服务性劳动)、创造章(面向未来)五星奖章的设置,将劳动教育与少先队争章活动、寒暑假实践活动结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在全体师生、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在2022年被评为了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老师多次在省级、市级、区级平台展示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室骨干教师蒋权莲执教《棕情端午》在四川省中小学网络教研中进行展示,高朝梅老师在全区劳动教育全员培训中执教《系红领巾》得到好评。

在不断探究实践中,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并非劳动本身,而是指向技能,指向意识,指向了文化。在这些的背后,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塑造。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