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生态育人,让生命自然生长 ——浅谈生态德育视域下的班集体建设
- 作者:
【概要描述】
生态育人,让生命自然生长
——浅谈生态德育视域下的班集体建设
■ 姚 燕
“生态德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由生态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相互交融而成,是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爱护环境,产生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相应的道德文明和行为习惯。笔者将“生态德育”寓于班集体建设之中,旨在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和生态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促进学生“绿色发展”,努力营造“生态育人”的教育场。
以身作则,示范生态品德
传统的德育通常以空洞的说教伴随严厉的惩罚,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德育的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班主任是美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更应以身作则,示范“生态品德”,以自身渊博的学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例如:在班级里开展“我爱阅读”活动,与学生一起阅读,用积极的学习行为带动学生;实施“我的地盘我做主”责任制,发现垃圾或凌乱之处随手整理,给学生做整洁的榜样;提倡“阳光语言”,多用鼓励性话语和积极的言行引导学生,与学生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关注“心灵环保”,在各类班级活动中积极参与,勇于承担,并智慧解决个别同学的矛盾和消极情绪。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恒心去陪伴学生,使他们也逐渐习得这些品德,慢慢成长。
美化环境,共建生态绿道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因此,教室环境的布置有必要从物质和人文方面共建“有温度”“有态度”的生态绿道。物质环境包括明净的玻璃,干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黑板,摆放整齐的桌椅,整理有序的书本,自主养护的绿植,这些可以促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对学生责任感、规范意识以及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人文环境可通过黑板报和主题墙,营造“生态”人文环境,如设置“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与草木共成长”“素质就是不用提醒”等宣传专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民主管理,培养生态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学生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而成长起来的。民主管理是优秀班集体的精髓所在。利用班集体的生态智慧来调节自身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自然“共荣共生”。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确定班训、班旗、班徽、班级口号和班级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民主选举班委,制定班级管理量化细则,建立班级自主运作机制。班主任参加周五的班委总结汇报会,对班干部进行定期培训指导,及时肯定和鼓励班干部合作的成效,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与问题。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张扬个性,维护尊严,发挥潜能。因此,学生是民主管理的主体,参与班级管理,编写班级日志,反馈当天的亮点,调动每位同学积极向上的能动性。每周评选“学习之星”和“常规之星”,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推动班级学风和班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班集体建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理解学习价值,生成智慧,产生积极正向的情感,最终形成具有自己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学科融合,提高生态素养
“人类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是地球上的道德监护人。人类应当从道德上关心其他物种,欣赏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很多生态学知识已转化为生态道德规范,规范着人类的行为。例如,因为塑料制品长时间难以分解,对自然生态产生污染,因而国家出台“禁塑令”,要求公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态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并遵循生态道德规范。生态知识不仅集中体现在生物、地理等课程中,也大量渗透在诸如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中。生态德育不是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而是一种体验式、实践型的德育。依托学校开展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环境。学校旁边的湿地公园成为自然课堂,班级各学科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开展湿地考察、探究和学习,实现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评估当地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探究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湿地公园的历史变迁及影响”等课题的开展,实现全员育人。这不仅促进了班级教师团队的合作和师生关系的融洽,还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学生通过亲近大自然、开展班级活动,激发积极的生活情绪,培养阳光的心态,树立与自然相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多元活动,增强生态能力
“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以“生长教育”为目标引领,通过开展多元特色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展示平台,让他们自信地规划未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形成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例如,以生态角度开展“赋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下一棵理想树”“让理想之树枝繁叶茂”“预见未来,遇见美好”等生涯规划系列主题班会和主题演讲比赛,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质和优势,还可以学会认知他人和社会,积极看待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活出精彩人生。又如,根据阳光量、供水量、土壤肥沃程度开辟班级小农场,同时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种养活动培养了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的劳动精神,使学生通过坚持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提高了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更加热爱生活和珍爱生命。再如,开展“笔芯比心比一比”活动,学生攒够一定数量的笔芯和草稿纸,可以到班主任那里兑换新的笔芯和草稿纸。通过收集用过的笔芯和纸张,帮助学习树立生态意识,同时笔芯的数量也是对同学们在学习上持续努力的有形见证,激发了学生学习上的良性竞争。
家校合作,促进生态和谐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教育历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行为。若三者不能形成合力,甚至相互干扰,班级正常教育教学功效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可以利用QQ群、微信、智学平台等形式,展现开放式的家庭和校园生活,从而唤起家长维护学生共同利益的意识, 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热情,形成新的教育共识和共同的感受。例如,借助家长群不定期向家长推送教育及心理相关文章,推送学生在校活动和成长足迹,表彰优秀学生作业和表现。班主任还应配合学校开展“幸福家长学校”活动,教会家长如何智慧沟通,建立有温度的亲子关系。指导开展“和你在一起”的家庭活动日。端午节一起插艾蒿包粽子,在粽香中感受传统佳节的味道,切身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读书日和爸妈共读一本书,激励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重阳节和家人一同登山,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增进了心理健康,还能让学生学到许多交通安全、环境保护、体育锻炼、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锻炼和塑造了学生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相互合作的意志品质。正是这样的家校合作,让原本没有交集的家长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各自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合力,推动学校与家庭的生态和谐和互动共赢。
生态育人,让生命自然生长。通过生态德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唤起学生的生态良知,感恩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使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统一起来,有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