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拒绝成为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帮凶”:发挥家庭教养的关键作用
- 作者:
【概要描述】
拒绝成为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帮凶”:发挥家庭教养的关键作用
■ 陈 晨 沈奕希 叶 群
社会现象
据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上升至99.2%。如今的孩子作为“数字原住民”,接触网络的媒介愈趋便捷而多样,网络媒介使用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
然而,有关未成年人手机成瘾并由此引发系列执行功能受损、社会焦虑的现象层出不穷,身心发展尚不完全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手机的负面影响。因此,众多父母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对孩子手机的使用施以直接粗暴的限制或监控,或在对孩子加以约束的同时,自己却也常沉迷手机而无法自拔。原出于好心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手机成瘾的“帮凶”。
心理解析
那么,父母的行为是如何影响青少年手机使用的呢?首先,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因此,在青少年面前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家长,便成为了孩子的潜在模仿对象。此时,认知控制系统功能发展尚不完善、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便容易发展出网络成瘾行为。
其次,基于“社会补偿”理论的观点,现实生活中社会支持的缺乏使青少年转向网络寻求支持,以下父母的行为往往容易通过造成孩子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成瘾机率升高。
父母的手机冷落行为对青少年造成心理虐待。父母手机冷落是指父母在社交环境中专注于手机而忽视孩子的现象。当使用手机时,父母通常无法全情投入与孩子的互动,互动频率的下降将逐渐导致亲子间情感交流的阻碍,孩子关于归属与爱的需求即无法得到满足。同时,长时间使用手机的父母,还容易将自身对于网络媒介的态度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产生了“手机比亲子互动更重要”的非适应性认知,使孩子也反过来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亲子互动,进一步产生亲子间的情感疏离。
不当的干预方式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一些家长采取监控的方法应对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但依据心理抗拒理论,父母的监控易使自我意识较强的青少年感到心理受控,产生逆反情绪,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认为自己无能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或者反抗,故意违背父母的期望,表现出问题行为。
消极的教养方式造成了情感压抑。若父母一味地否定孩子的优点,就易使孩子失去成就感,从而打击孩子的做事积极性;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等行为通常会使青少年感到人情冷漠、孤独抑郁……长期在上述消极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常会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心理满足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自我满足。
具体举措
对于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父母除了为孩子树立最基本的榜样,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还能做哪些措施去预防孩子手机成瘾呢?
创造家庭休闲时光。家庭休闲是指父母有意识去计划和推进的家庭活动,在此过程中,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持续的、安全且积极的环境。它可以是时间较为固定且不需要刻意去准备的,如和孩子一起下棋、做饭、打球,也可以是不定期花费较多时间准备的,如旅行、家庭聚会。
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可以通过认知训练,例如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未来而非通过幻想和发泄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训练他们直面问题的应对能力来提高青少年的自控力。此外,运动和正念疗法对于自控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成效。
给予孩子心理自主。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积极倾听并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自由选择的行为。如父母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与孩子展开关于手机使用内容、方式等的对话或指导。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