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第201839期

第201839期

【概要描述】

第201839期

【概要描述】

详情

第201839期   2018年12月20日 

 

第一版

 

坚持党建引领  助推教育发展
□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教育局   聂志勇   黄祝华

近年来,江西省芦溪县教育局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三看三争三创”主题活动为主抓手,把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师的精气神凝聚到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上来,努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先后涌现出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龚德凌,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王祖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市党代表刘小清,入选“中国好人榜”胡燕飞,全国优秀教师李宜萍,全省模范教师王大勇,全市龚全珍式最美乡村教师康竹萍和彭爱花等一批先进典型,为芦溪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培养乐学文明的学生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学雷锋、心向党、讲道德、见行动”等主题征文、演讲、摄影大赛,举行“诚信在我心中”等征文、演讲、读书比赛,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纪念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建军九十周年”主题活动,培养了舍己救人小英雄肖玉玲、自强不息好女孩李娜、拾金不昧好少年陈星、“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徐玮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坚持把党的基本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党建主题的宣传栏,倡导学生与经典同行,与时代同行,与知识同行。发挥党建带队建作用,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寻找身边的雷锋”等品牌活动,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300多名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奖励,学生在这块乐土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高考成绩稳步提升,2018年芦溪中学一本上线345人,较去年增加124人,一本上线率22%,本科上线961人,较去年增长236人,本科上线率61.48%,首次突破60%。
二、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强化廉洁自律教育,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建设“党建书架”,定期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党章党规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锻炼,提升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党员教师全面发展。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公开服务承诺,轮流“走出去”学习取经,通过县级培训、组级研讨课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党员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实施“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班级的“生本”教学模式,党员在教学改革中攻坚克难,勇挑重担,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批教学能手,为提高全校教育教学水平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近年来,芦溪县招聘教师300多人,定向培养80人,为919名贫困乡村教师发放偏远山区教师津贴157.9万元。加强队伍管理交流。调整校长书记150余人,公开从农村学校选调143名教师到县城所在地小学任教,出台《芦溪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芦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方案》《芦溪县教师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组织各级培训140余项,参训人数2万人次。完成“三名工程”评选、县教育名师表彰会、名师工作室挂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家访率位居全市第一。长丰学校评为全省第二批师德师风示范学校。
 三、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教育更加公平公正
近年来,芦溪县持续加大投入,补齐“党建+教育扶贫”短板,用知识斩断“穷根”。扎实推动教育扶贫工程,建立教育扶贫宣传“八个一”工作机制,目前贫困户已享受教育扶贫人数554人,总共金额82.275万元,所有建档立卡学生享受补贴100%。2016年秋季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为高中阶段学生免学费3477人,减免金额139.08万元。2017年减免学费9435人次,计377.4万元。
“让芦溪县所有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尽我们之所能,这既是社会民生工程,也是我们的政治责任。”这是江西省芦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聂志勇对贫困户作出的铿锵承诺。
有投入就有产出,有付出必有回报。2017年8月7日,在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上,芦溪县委书记杨劲松作《坚持“一二三三”工作机制,推动芦溪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经验发言,省政府副省长李利高度评价芦溪教育工作“有创新、有特色、有亮点”,他指出:“芦溪县连续多年县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的1号议题都是专题研究教育工作,芦溪县在全省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教育发展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三,芦溪县也是全省第一批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县。可见,芦溪县教育取得的成绩绝非偶然,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重不重视、用不用心抓,完全不一样”。
四、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美丽和谐的校园
紧扣“学生、教职工、社区群众”三个重要群体,做好服务大文章,为构建美丽和谐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注重服务好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师徒结对”“领导帮扶毕业班学生”等服务学生活动,全面开展帮扶贫困生、培优辅潜和思想帮扶工作。注重服务好教职工,党支部带领工会建立了教职工健身房,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运动会等,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缓解教职工工作压力。开展“及时雨”关爱活动,看望慰问急需帮助或生病住院的教职工,让教职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注重服务好社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每月行”主题活动,安排党员、团员160余人次轮流到社区开展文明城市宣传,弘扬社会新风,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芦溪教育已步入硬件投资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改革举措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黄金发展时期,走出了一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正朝着打造“全国教育名县”的目标阔步前进!


感受齐文化的魅力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贾胜君

何为文化,是先人赋予后人的内心信仰,不感受文化的洗礼,如何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于江南亭台楼阁中感受那些文人志士的情怀,想感受齐文化的魅力,就不得不来到这片土地,看一下受其文化熏陶的质朴人民,领略受历史变迁衍生出来的独特风景。
走进齐国历史博物馆,青砖砌垒,楼宇相对,仿佛置身于齐国的繁荣之中,齐长城的照片向我们昭告着齐国的悠久历史,置身于此,这座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铸就的长城,没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悲痛,有的只是对齐长城的敬畏,总有人会为历史的发展付出一切,甚至于最宝贵的生命,感恩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圣先贤们,让我们有机会领略这雄伟壮观的风景。看着那些精美的陶器,不知道它经历了怎样的变故,看着那凝聚了人民智慧的花纹与质地,无不向我们炫耀着齐国那耀眼的文明。
游齐国之地,不得不提起曾经受封于此的古圣先贤姜太公,那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形象始终鲜活于我们的眼前,耄耋之年的他有怎样的毅力在渭水边垂钓,用鱼钩钓起了一个朝代的繁荣。在姜太公的雕像前,平复着激动的心情,向这个撑起了齐文化精髓的人庄重地深深鞠了一躬。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的长河没有尽头,朝代的更替更是在弹指一挥间,但是文明却不会在历史变迁中被埋没,只会受到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的璀璨。看着齐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件件精美物品,它们仿佛在低声述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不知不觉潸然泪下,历史的变迁是残酷的,它使曾经的辉煌长埋于脚下,但它又是仁慈的,留下一两件青铜古器继续供我们供奉。
美景在前,不知不觉留恋其中止步不前,我想总有一种情怀,即使置身于梦中,也难以忘怀。参观完齐国历史博物馆,眼前仿佛有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看尽了齐国的繁荣衰败,历史的脚步还在继续,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继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辉煌。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初探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赵海亮

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任务之一。作为数学课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数学是小学教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新课标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渗透: 
一、巧抓情境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新旧教材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新教材增加了更多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图,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将是新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亮点。
1. 以故事形式妙用情境图。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通过叙述表演杂技的情况,让学生能够逐渐总结规律,掌握乘法口诀。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参加演出的演员要团结协作,才能给大家呈现出美好的节目。
2. 以讨论形式领悟情境图。
有很多情境图,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材呈现出一些非常典型的场境,让学生能联系身边的事物展开相应的联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结合这些情境图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劳动,关心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情境图都是以学生平时易于接触的事物为对象,不失时机地抓住情境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由用数学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品德教育与用数学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品德教育素材。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有个题目是同学们正在植树,大家分组栽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的意识。由此可见,用数学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是非常深广的,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数学习惯上下功夫,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数学对学生理性精神是培育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理性的德育功能。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条辅助线的做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作为教师,必须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切实注意并发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那种认为数学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思想教育与此无关;认为自然科学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相内容,教学中就能灌输这方面思想的消极态度,是不利于数学教学的。任何脱离数学教学、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的教育教法都是不利于思想教育目的、削弱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重在渗透。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边 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 丰富了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文章,板书重点。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促进了课堂师生的互动。
新课程倡导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比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在进行整篇文章阅读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显示周恩来简介,同时要配上一些画面和背景音乐,来体现出周恩来为国家鞠躬尽瘁,在民族面临重大困难时挺身而出,他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时没有留下一个后人和一分财产,但他却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的心中。在学生对周恩来有了一些了解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要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并品析。在对文章题目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以把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并让学生把文中能够体现出“中华不振”的词语给标注出来,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指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不振”,通过插入一段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形象的文字画面,和与其切合的背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信息储存量还很有限,要写出一篇较好的作文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是运用范文的讲解来指导写作,但这个方法过于死板和单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因此这样的范文教学效果并不佳。而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可采取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画面,呈现出相应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感知“写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对多媒体画面以外素材的想象、回忆。
其次,作文教学要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交流看法,让学生知晓“怎么写”。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具有新颖独特性的作文。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时,首先可以把关于描述春天景色的诗歌、儿歌、文段等利用多媒体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给学生,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耳、心等感官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的美丽。这样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优美图片、动画、音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根据多媒体技术中展现的画面、文字、音乐等,并结合生活实际对春天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由每个组员表达出对春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使其对春天的理解更为深刻。最后,教师再根据课件展示的“春天”、小组讨论的“春天”、个人感悟的“春天”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写出对“春天的发现”。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施平凡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王秋艳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寄予很高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态,但许多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实际,不理解学生的心理,不惜拔苗助长,盲目攀比,致使很多青少年缺乏平凡意识,对人生未来发展盲目空想,不愿干繁琐小事,不想做平凡人等。因此,对学生进行平凡教育,帮助他们认清自我,找准位置,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结合小学教育实践,从以下方面谈一谈对学生的平凡教育。
一、更新教育理念,克服“精英”教育的不利影响
“精英教育”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他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在现实的社会中,家长对于“精英教育”的追求充斥到教育的每个阶段,使其并不局限在高等教育阶段;“精英教育”的指向是“培养不同于普通人的精英人才”的教育。虽然“精英教育”没有明确化,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实践中都已经将教育定位于“精英”层次,并按照这样的教育意指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以至于导致教育走进了一种误区。
有不少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追求少数学生升学“精英教育”。甚至有一些学校不顾中央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还在明里暗办所谓的“重点班”“奥科班”。教师也只关注能够处于中高考的塔尖上的学生或者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对其它的学生缺乏关注,最终导致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为少数人追求分数的成功。研究证明,智力超常的孩子只占3%,天才儿童仅占3‰,所以大多数孩子是普通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克服“精英教育”的影响,不能将教育定位于“精英”层次,要自觉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求每一名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学生都能得以发展。
二、实施平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平凡心态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实施的是“无歧视”教育,他们强调的是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在这些国家,家长、学校、社会从小就教育孩子从事体力劳动,自食其力,因而青少年打工成风,以劳动为荣。也正是这些国家,十分重视平凡工作,尊重社会每一个成员,在教育上,注意“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换言之,伟大确是一种伟大,而平凡——自食其力、重德重情——同样是一种伟大。我们应改进和加强“平民教育”和“平和心态”的培养,加强对于普通劳动者平凡工作的认知,彻底改变以权取人、以钱取人的教育取向,理解平凡,尊重平凡,如此才能真正创建文明社会。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舆论工具,尤其是对大众影响最普遍的影视传媒,在对如何看待“成功”这样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和模糊。导致不少青少年认为只有考上了名牌大学,只有当上名人才是成功的,而考不上高中及大学的人是平凡的、失败的。然而,生活的现实不可能产生众多的明星、名家,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孩子常常自我反省,树立信心,合理定位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避免孩子在未来的现实面前产生失落感和失败感。
 三、取得家长支持,拓展平凡教育平台
 实施平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教师,要与家长及时地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心态,在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的职业等问题上保持一颗平凡心,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就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同时,引导孩子学会爱和理解,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提高他们爱与感受爱的意识和能力,在爱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求小学生理解他人、欣赏别人,学会沟通、谦让和合作,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家中,培养孩子学会家庭生活自理。家庭生活自理,就是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每日平凡小事我来做”活动,比如学会生活自理,能够独立收拾房间、整理衣物、学会洗衣、做简单的饭菜,洗刷餐具等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常洗手,换洗衣服;待人热情,懂得礼貌。外出、回家、到学校都要与家长和老师打招呼;关心父母,尊重他人,不任性,不骄横。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环保、植树、为老人服务等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在奉献“平凡”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不平凡”。
总之,教育是为人类幸福奠基的引领工程。素质教育需要提倡和呼唤平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善行去影响学生心灵、感动学生灵魂、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更要引领学生在平凡的小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奠基自己的幸福人生,体会做平凡人的充实、美好、快乐。


第二版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杜兴芝

一、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道德教育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标准,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使人们得到精神满足的一种教育。道德教育不能是强制性的,应该是引导性的,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首先应该创造出和谐阳光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满足对真善美的需求,整个课堂会充满信任与尊重,充盈着欢快、宽容、合作。其次就是要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学生的朋友,同时也要是道德的榜样,给予学生尊重和关心。小学生善于模仿身边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品德素养。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bitch”“fuck”等不雅的词汇。对待学生要宽容有爱心,让自己美好的品德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影响。例如,在讲授某个具体单词的发音时,要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舌尖的位置、发音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懂得在生活中要以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古人曾说过“有教无类”,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对学生也要同等对待,不以成绩论英雄。
二、注重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练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当在教学“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时,当同学们在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了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者道德素质的提升
由于小学生缺乏人生经验, 自己我意识不够完善,这时候引领者的思想和行为会很直观地对他们造成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引导孩子拥有积极美好的明天。在小学英语的德育渗透中,不仅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教育,更应注重对思想和人格的教育。为了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让可塑性强、喜欢模仿的孩子学习其优秀的品格,塑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优秀人格。教师一天又一天重复的教学工作,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才能让孩子拥有深层次的健康独立的人格和美好的未来。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也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
总之,在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德育工作在小学英语课程一定能够顺利的实现,为小学英语教学作出贡献。


以德施教  用心育人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魏光修

班主任的工作是重要的也是辛苦的,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更是幸福的。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日常班级管理,老师的要求是通过学生具体实施得以落实,是通过学生的各种变化得以体现。我经常告诉学生,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家,我们都是这个快乐幸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每一个同学包括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班集体产生影响,大家只要能够团结一致就把我们的班级建设的更加美好。教育需要思考,有思考就有进步和收获。
故事一:和风细雨,狂风暴雨
在每一届学生中总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学生。通过了解,这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女生特别调皮,老师一提到这个学生都皱起眉头,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我也在心底默念千万别把她分到我班里,结果事与愿违我抓阄抓到她了。
开学之初,我就注意观察她,看起来好像不是我所了解到的那样,这个学生上课能够安安静静的听课,不违反纪律。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出两周,这个学生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先前我了解到的情况大体一致,上课说话随便,和同学打闹,随手丢弃垃圾,上课下位、出教室等等。一开始我耐心细致地与她交流,说出她行为的种种害处,她表面上答应,但随后还是老样子。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我有些急躁,加上对她以前情况的了解,我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是说要去家访,这些她都不怕。对于这名学生,我静下心来仔细了解和分析了她的情况,优势和劣势都列了出来: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精力没有用到学习上,她已经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改掉这些习惯需要一段时间。有一次,我发现在她的座位下有一张废纸,没有像往常那样厉声呵斥让她捡起来,只是示意她座位下有废纸,她看了看,很自觉地把废纸捡起来,放到了垃圾桶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件事对我上了一节课。
通过这件小事,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不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即使是在班级中就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是希望老师表扬自己,而不想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作为教师,应该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能够借助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其他的缺点,逐渐的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故事二: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学校的很多规定、要求不仅仅是用来规范学生的,也是用来规范老师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到。我的想法就是要做学生的同学和朋友,而不仅仅是做学生的老师,班级中公布了一条规定后,老师要带头做好。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做出积极的表率,让自己无声的行动教育和感召学生。当我在教室里走动时见到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我会亲自把卫生工具整理好。在升旗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做出榜样,让学生能够知道升国旗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学生会犯错,我们要给学生改错的时间和机会,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这样,要求学生那样。我们要在学生每天的表现中能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努力中成长,在不断的反复中前进。
教师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一方面要教育管理好学生,另一方面要能够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知识。教师如果脱离了学生而去谈学生管理那一定是空谈,教师只有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要能够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他们的发挥特长和优点,让他们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班级不仅仅是学生的班级也是教师的班级,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中学习和生活,大家都是这个幸福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这个集体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要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循序渐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学生的进步。


中小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模式
□ 湖南省衡南县云集中学   刘海萍

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正确认识其整合的实质与原则,形成整合的教学模式,关系到二者整合能否到位,能否实现英语教学从内容到方式,从教学手段到教学环境的改变,能否实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理清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生互动式
师生互动模式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教师可先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先协作讨论并用计算机网络引导学生去发现、验证、模拟等,让学生完成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其授课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个体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与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学生主动的探讨性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内容灌输给学生。探讨式学习包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包括尝试、感悟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有助于学生记忆的牢固和思维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兴的激励与自信心的养成也颇有益处。
二、同学协作式
该模式是指学生基于课堂问题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音乐的功能和英语相关资源以及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选择和确定英语学习的课题,提高同学们的分工协作,实现英语知识的搜索获取、英语知识的应用、学习中问题的解决,达到英语的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
其授课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协作分工——机上操作——自主研究——整合小组成果——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感悟与研究体验和认知结构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创作潜力,摈弃了以往英语教学中只注重现有英语知识的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专题式学习式
专题式模式指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或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的专题,注重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专题的情境,其具有学生的积极、能动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持久的知识记忆等特点。将学习内容编成若干个学习专题,如以地点分类,以时间分类,以人物、情境分类等等。
其授课程序一般是:公布专题——自主选择——素材收集——分析研究——发布学习成果——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有学生自主选择或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英语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完成学习专题。这一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应用综合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英语能力水平及信息技术等实际能力与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英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琴教学中怎样进行识谱训练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冯雨曦

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钢琴学习的进度以及演奏水平。然而,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往往只重视弹奏技巧,而对识谱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许多钢琴教师虽然强调识谱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训练上却缺乏有效的方法。
提起识谱,钢琴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准错音、节奏和指法正确等。这些方面固然是学生识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是识谱训练的目的。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让学生在表演的状态下弹奏钢琴,而不是来回重复的简单练习。
初学阶段的识谱训练非常重要,这一阶段需要让学生对音符和节奏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五线谱就像一个坐标,它的横轴是音乐延续的时间,纵轴就是音高。每个音符被安排在相对应的线和间上,表示着固定的乐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乐谱上音高标记的意义,再把它与钢琴键盘对应起来。这时的训练需要一些背诵,单单用数音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达到眼一看就能弹出来的水平,因此就要对一些基础音高的位置熟记于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线的音并不是特殊的音,对它们的记忆决不可单单依靠形象。
许多学生在学到一定程度时仍然分不清加线音的音高位置,或不能很快反应出来就是证明。初学者对音的位置的认识往往从中音区开始,许多初级教材也是从中音区开始教授的。但是,学生一旦认识了这些音就需要马上拓展他们的视野。钢琴有着广阔的音域,学生要对钢琴上的所有者都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迅速找到它们在谱面上的具体位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五线谱上音位固定的意义。
这项训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理解到音符同时代表着时间,并且需要在精确的节拍制约中弹奏出来,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考察学生对音乐认识的能力高低,进而开始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基本进度。完成了音高位置和节奏节拍的教学,许多老师开始觉得学生已经踏上了学习钢琴的正轨,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假象会误导教师的判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怪事,许多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识谱都很顺利,但突然却变得非常棘手。面对这种情形,如果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就会发现问题基本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这段学习中识谱难度始终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却没有意识到其中暗藏的隐患,如在弹奏复调作品时由二部到三部过渡的思想准备不够等。
第二,教师在课上总是帮助学生识谱,学生只要将乐曲弹奏练熟就可以顺利地通过第二次课的检验。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独立识谱的锻炼,所以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帮助,或者识谱难度突然加大,就会将所有有关识谱的问题暴露出来。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实际识谱能力有一个精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首先,我们要为识谱教学制定大纲,明确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水平。
其二,选择适当的教材尤为重要。为了直接针对识谱进行训练,一般要选择低于学生目前演奏水平的乐曲进行专项训练,但要对学生提出特殊要求,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练习不同于日常弹奏的乐曲,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识谱上。
其三,有目的地加大学生的识谱量,提高他们的识谱速度。有些乐曲需要在课上直接识谱弹奏。学生开始往往表现得很窘迫,但必须按照要求将视奏的乐曲弹完。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增加这种练习,就会大大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并为学生今后演奏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其四,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明确讲清不同练习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不能将所有布置的作业一概而论。学生对于识谱训练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解决不好这个关键问题,未来的钢琴学习会变得举步为艰。
当学生能够从容地将比较简单的乐曲即兴试奏的时候,识谱训练的重点就要从音和节奏这两个基本方面拓宽。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弹奏作品时一个音也不错,可就是干涩、生硬。究其根本原因,学生在平时的识谱中仅仅满足于节奏与音符的准确无误,但对于音乐的特征和情绪却很少思考。
只要学生掌握了识谱的基本技能,他就能够在钢琴上从容弹奏程度相当的新作品,而不必把大量时间用在读谱上。如果学生在演奏中体会到自在自如的快乐,那么识谱训练无疑也达到了它的目的。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张 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关键的,能够帮助学生储备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理念,提高数学能力,获得数学快乐。本文着眼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学”“用”结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培养模式。从整体上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结合,也是数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同时,也是数学思想和灵活运用的结合。所以说,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学教学中近乎所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是很重要的。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了起来。例如,我们在讲解四则运算的时候,不能继续使用题海战术了,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进来,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只有将应用层面上的东西结合进来,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效果。如,可以举一个买水果的例子:小明到超市买水果,苹果3元/斤,葡萄5元/斤,桃子4元/斤,荔枝6元/斤,小明一共买了4斤苹果、2斤葡萄、3斤桃子和2斤荔枝,那么,小明需要给收银员多少钱?小明给了收银员100元,则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多少钱?第一问:3×4+5×2+4×3+6×2=46元,第二问100-46=54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题,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也确实可以应用到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就将“学”与“用”充分的结合起来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他们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数学核心素养凸显了数学思想
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数学思想的培养,包括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直观数学思想等等。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教学当中最为常用的思想之一,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的重要媒介。从狭义上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数字、字母和图形组成的学科,解题的过程中,数字离不开图形,图形离不开数字,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将数字和图形充分结合到一起,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除了数形结合思想之外,等价转化思想也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方法。等价转化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了简单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答问题。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有很多问题比较难以理解,解答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题目的内容做一等价的转化,这样,就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三,是直观数学思想。所谓直观,即在教学中运用模型、挂图等实物或实验、音像等手段,并给予学生真正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时间,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无论在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上面都要需要巧妙地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数学思想。例如,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基础上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对比出图像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有推助作用。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操作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在圆形周长的测量时,如果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计算公式,要测量圆形的周长难度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测量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模式。教师拿出一个圆形的模型,在拿一根绳子和直尺,要求学生利用后两种工具来测量圆形模型的周长。当学生进入这个情景之后,他们拿着手中的工具,大脑进入高速运转的状态,结合自己以往学到的知识来尝试动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学生逐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用绳子绕了圆形模型一圈,并在重合点做好标记,之后,将绳子展开,用直尺测量重合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形的周长。这种方法用数学思想来解释就是等价转化的思想,而数学思想的锻炼本身就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动手实践和操作,结合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就积累了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锻炼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合理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美欣赏美
□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三中学   蔡 瑛

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知识之美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美感,与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逐步来完成美育的渗透和影响。
一、带入佳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初始阶段,老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当然最关键的一环,应该是先要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最大热情。此时教师可逐步把教材之美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首先进行课文范读,运用各种朗读技巧规范化的范读,能使学生与作品消除距离感,产生亲切感。范读的同时,可以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音乐来渲染氛围,把音乐带进课堂,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这样可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充分受到美的熏陶。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会逐渐进入教学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愉悦感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剖题、介绍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教材美相关的感情因素来不失时机地熏陶和感染学生。
二、自主欣赏,产生美感。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这是理性的分析、讲解与欣赏性阅读、描述交错进行的阶段,也是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在于,此时的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显出来,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欣赏美的状态之中。
三、情由境生,培养美感。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用词之美,人物刻画之美,画面之美,境界之美,意境之美……无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深入启发点拨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这通常是在课文总结时进行的。比如,在对《背影》一文的教学中,在经过上一阶段的欣赏性阅读和分析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把朱自清散文的特色归结为:真诚、含蓄、适度六个字。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程度就是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浓淡相宜。这三个特点互相渗透,使《背影》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深入启发,学生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就得到了升华。感人心者,莫外乎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刻挖掘教材中寄托的情感因素,让作者的感情通过文字的赏析来扣动学生的心扉,牵动他们的情感,引起深深地共鸣。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文章所做的一些归纳性总结和提示,都应该渗透审美因素,巧妙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教师应当在赏析课文文字之美、内涵之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及时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所悟到的至深父爱,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相关的记叙文。学生此时感触良多,下笔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并激发起了他们创造美的热情和愿望。让学生在用心感受之外,用心构思,用心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点点滴滴的审美激发和审美渗透,是中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使学生学会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三版

回归生活,追求本真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教育局教研室   泽郎头

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它伴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追求教学的本真,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策略,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价值,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不断提升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指导生活的实际能力。本文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3.2《遵守规则》教学为例,探寻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整合点,从而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置于生活之源,积极推动目标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资源生活化与活动生活化,在走向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一、情境生活化,构建运用知识场景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单调、枯燥的现状,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热点问题等,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改变道德与法治知识“裸奔”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而且构建了生动的场景,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帮助下,调动生活积累,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遵守规则”的教学,我援引了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一段视频,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主人公漠视规则的细节、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再播放日常班级生活中的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视频,围绕“自由和规则”关系展开辩论。这样的设计,利用热门事件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于规则进行思考,最后,又回到学生日常生活,自然地引发学生对于规则与自由的辩论,课堂导入水到渠成。
二、资源生活化,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遵守规则”一课,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是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由有界”,我援引了当前较为热门的生活案例“长沙广场舞案”。
案例回放:9月刚开学,孩子们学习开始进入紧张时期,广场舞按时跳起来。声音影响了孩子学习。贺香槐与周菊梅与广场舞大妈交涉无果,后经保安劝阻后没多久,跳舞者又恢复如初。周菊梅又与跳舞者交涉,反而遭到跳舞者的围攻。丈夫贺香槐担心妻子受欺负,就下楼参与理论。在理论过程中,丈夫心肌梗塞死亡。
围绕这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广场舞大妈跳舞本身有没有错,在贺香槐死亡事件中,他们有没有责任?由于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案例,消除了学生与资源之间的 陌生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自由有度,无形中也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由与他人权利的关系,明白享受自己的自由不能侵犯别人的权利。
三、活动生活化,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教学活动生活化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需要,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的需要。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时,我们要注重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遵守规则”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我引领学生表演情景剧,情景剧的主题是“没有规则的生活”。各个小组,发挥想象力,按照情景剧主题,自编自导情景剧,充分展示没有规则的世界将是怎样的,要求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活动设计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予学生留足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自编自导的过程中,自觉地调动生活积累,淋漓尽致地演绎一个没有秩序的生活,从而在自导自演与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没有束缚的自由将是可怕的,毫无幸福感可言。生活化的活动,将空洞的说教直观化,使遵守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总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确立生活化教学视野,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寻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整合点,从而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置于生活之源,积极推动目标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资源生活化与活动生活化,在走向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王爱霞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1.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的打字速度快多了。
2. 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他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杨 丽

学校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工程,其目的就是把人培养好、塑造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做好这一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从儿童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它身上所有的好东西。”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于沟通,要想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心、交情,和睦相处,共建和谐师生关系。
知情知心,充分尊重,沟通感情。教师应该和学生架起连心桥,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一是以沟通求信任。教师真心诚意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获得学生信赖,学生就会畅所欲言,教师才能听其言,观其行,知其情。二是以沟通求融洽。教师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使之产生一种自尊心理,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反映问题,师生间那种格格不入、互相对立的消极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得以消解。三是以沟通求理解。教师教育学生时,如何达到忠言不逆耳,良言不苦口的效果呢?这离不开互相间的接触、理解。教师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只有当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消除误解,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规劝。
虚心恭谨,坦诚相见,感化学生。在品德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虚心恭谨,真诚坦见,用自己的规范行为和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学生。一是教师要注意合理地调节情绪。平时教师要注意将不良情绪合理释放,自我解脱。在面对学生时,始终给学生以亲切之感,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去正确影响、引导学生。二是要正确对待失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难免会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时缺乏调查研究、慎重思考,也会头脑发热,处理事情简单粗暴,使学生产生怨气,在师生之间会形成“一堵墙”。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措施是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是要正确对待困难。如班级常规落实难,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良好班集体形成有困难等,在这时,教师不检查自己工作是否得法,一味地埋怨、责怪学生,把责任推给学生,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心理。因此教师在困难面前,不能悲观失望,而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以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乐观情绪去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以促其进步。
潜心着意,体贴入微,消除苦闷,奋发向上。学生的心理表现都是细微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师都应该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当学生情绪处于“低潮”时,教师应该重细微之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成绩,细小进步,予以认可,并给予表扬、奖励,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寻找情感上新的“兴奋点”,从而消除苦闷,奋发向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寻求解忧除烦的调节方法,努力启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积极心理的生成,使大量的消极情绪在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化解中得到消除。
总而言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意识对待学生,以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带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不体罚。教师不但要做知识海洋里的向导,也要做学生人生旅途上的导师,而且还要做学生情感世界里可以平等沟通的朋友,教书育人,首先是建立起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当你给了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那么学生就会信任你,爱戴你,师生关系才会真正和谐。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闫敬芹

《新课标》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这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与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会贯通。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快过重山。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为解决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选择学习。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事物变化过程。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帮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创造大量在普通教学中难以应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发展。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同步进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但它终究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是否能对数学教学起到大的作用,还要看使用它的数学教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课堂教学 “四步法”
□ 湖南省祁阳县八宝镇中心小学   黄常玖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完成这一目标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施展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怎样组织好课堂教学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教学体会。
首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教师就要有饱满的热情。
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过于严肃,学生就会畏惧,进而小心翼翼;师心不在焉,学生就会我行我素,很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用热情的目光环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似父母的抚摩,疼爱有加,使学生去掉思想的包袱,轻装腾飞,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还要注意新课的导入,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导入新课,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如:游戏引入法、知识迁移法、操作引入法、故事诱导等各种各样的方法都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一下子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总之,“新知引入”过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它是否达到最优化,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教师一定要细心研究,精心设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法的指导。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设计教法,更要设计学法,使“双法“优化,完善结合,才能化难为易,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 学生理解算理。如:9+2,我先让学生拿出9根小棒,然后又拿出2根小棒,分别摆放在桌子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后,我再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听后各抒己见——A同学运用了数一数的方式,知道了有11根小棒;B同学在9的基础上又继续数了2根10、11,知道了有11根小棒;C同学从2里面拿出1根给了9,让9变成10,这样桌面上就清楚地显示出了1个十和1个一,知道了11根……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面对同学们的答案,我一一评判,从评论中学生知道了C同学运用的是“凑十法”,方法简捷方便。还有的同学说:“看到9想到l,直接从第二个加数里拿走1,剩几就得十几。”我适时引导说:“有什么道理呢?”同学们一个个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有的同学告诉我,第二个加数的1送给9凑成10了,所以剩下的几就和这个十凑成了十几,同学们一个个仰着可爱的笑脸,脸上充满了自信。
2. 巩固内容。我对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表现大力表扬后,让同位间互出9加几的题目,验证得到的结论,并趁热打铁做练习加以巩固。
3. 谈收获。有的同学自豪地说:“今天我学会了9加几,今后我在做9加几的题目,一定能很快地算出。”还有的同学说:“我不但学会了9加几,我还能做其他20以内的进位加法呢?如8+5,看到8想到2,从5拿走2剩3,所以就得到13。”我接着让同学讲理由,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连连点头……本节课同学们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增添了学习兴趣,大面积地提高了学习质量。
最后,课堂教学,还要布置好作业。
布置作业,不仅要做到层层递进,具有阶梯形,而且还要注意信息反馈,具体的做法有:面批,随时指导学生的错误;学生互批,找出错误,增强记忆;教师指导,让学生主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总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种教学程序行之有效,于是,我把它称之为课堂教学的“四步法”。它不但让学生能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之余,学生成了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拥有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同时还在学习中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素质。


让数学课堂焕发探究活力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刘景海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画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那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代有一天,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经过改编)。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特别活跃,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第201840期
下一个: 第201838期
上一个: 第201840期
下一个: 第201838期
上一个 : 第201840期
下一个 : 第201838期
上一个 : 第201840期
下一个 : 第201838期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