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  开辟劳动教育新路径

  • 作者:

【概要描述】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  开辟劳动教育新路径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0-07 10:37
  • 访问量:
详情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  开辟劳动教育新路径

■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中心小学  陈春连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劳动课程内容选择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近几年来,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中心小学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园区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产业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探索出了一套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

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切忌“大而空”,更不能“拔苗助长”,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显现效果。

学校依托地方特色产业(蔬菜、桑蚕、肉兔养殖及酸枣糕的制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结合劳动课程的10个任务群,将劳动教育内容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个阶段。

低年级主要对这些特色产业进行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如:参观种植基地,进行一些简单的体验活动。简单的体验活动主要有:播种、择菜、养蚕、观察兔子、喂养兔子、简单的手工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在体验到劳动乐趣的同时,对于地方特色产业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中年级的学生对这些地方特色产业要有一个理性的认知。理性认知不仅包括要参与这些产业的整个种养、制作的过程,还要了解各类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及产生的经济价值。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实践,学生初步体验了整个种养及手工制作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进一步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初步养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

在对地方特色产业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验之后,高年级主要侧重实践操作。如蔬菜、肉兔、蚕丝、酸枣的加工制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实践,不仅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常见菜品的烹饪方法、酸枣糕的制作技艺,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培育了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家校社密切协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是一门实践性和延续性都特别强的学科,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需要不断地反复的实践与体验。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劳动基地不够。为破解此局限,学校一方面充分调动家庭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特色产业园的协作,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特色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

让劳动教育走进家庭,家长做指导员和监督员。劳动贵在坚持,只有坚持做某一项劳动,才能形成技能,才能锻造品质。劳动教育内容中的日常生活劳动,如果只在劳动课上学习,没有平时的坚持与训练,势必会形成“学生在学校会做,在家不会做”的现象。因此,学校会定期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的小任务,并要求家长负责监督和评价,充分发挥了家庭这个教育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习得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家里能得到巩固与延伸。

让家长走进学校,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力军。农村缺乏劳动专职教师,且大部分年轻教师对于生产劳动也知之甚少,怎么办?向家长借力,请他们入校来进行指导。学校将劳动基地分到各个班级,让每班都有一块专属的责任田。各班可以请家长帮忙指导学生除草、翻土、播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习得很多劳动技能,老师们也学到了不少生产劳动知识,便于以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劳动实践,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成长。

让学生走进产业园,开展劳动实践体验。学校与当地特色产业园达成长期合作,将其开辟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适时地组织学生前往参加劳动体验。如学校依托桑蚕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水稻种植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劳动体验,组织低年级学生拾稻穗,中年级学生采摘桑叶、除草、浇水,高年级学生种植蔬菜、收割稻子等;依托食品加工厂,开展新技术与应用的劳动体验,组织学生参观酸枣糕制作,并且体验制作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劳动体验,不仅习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更体验到了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萌生了热爱、敬畏劳动者的情感。

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全流程的劳动教育模式

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就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物质财富创造的全过程。为此,学校坚持因地制宜,构建起“特色种养—科学养护—加工制作—成品销售”全流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有蔬菜种植、桑蚕养殖、肉兔养殖等特色种养课程,在种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如蔬菜长得不好或是桑蚕频繁死掉等,为破解这些难题,学生们需要学习科学的种养知识和养护方法。于是,学生懂得了,劳动不能光凭力气和勤奋,还要懂科学。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种养的“果实”进行加工自然水到渠成。如:学习烹饪、腌制蔬菜、制作酸枣糕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学校开设了“小农夫集市”,当学生们种植的蔬菜成熟时,便可采摘下来在“小农夫集市”上进行售卖,有时没卖完的,学生们还会到各个办公室向老师们“推销”,或在放学时在校门口向家长售卖,直至卖完为止。学校每年还会组织一次特色产品交流会,鼓励大家将各自加工制作的特色产品集中进行展示和出售。各班学生劳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由班委会保管,用来作为班级的“奖励基金”。

这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让学生习得了劳动技能,懂得了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也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困难与挫折,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学生们珍惜劳动果实、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体现时代特征,构建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实践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是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过程。产教融合将劳动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切实丰富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得到充分彰显。

学校协同特色产业园,构建了“劳动实践—产教融合—创造性劳动”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模式。学校依托特色产业园的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创造性劳动项目,它不仅仅是上课,也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到产业园开展劳动实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更厉害的自己”。

例如:学校结合地方特色产业,为中年级学生研发了创造性劳动课程《采桑叶》,组织学生到桑树基地采摘桑叶。首先让学生观察工人如何采摘桑叶、运桑叶(工人都是用手直接摘,用箩筐装,再用扁担挑到路上装车),接着让学生尝试采摘,之后设置一个讨论探究环节:怎样采摘不伤手?高处采不到的怎么办?怎样才能既采得快又不伤害桑树?怎样运桑叶更快更省力?通过设置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分组探索如何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当各小组形成自己的方案后,实地进行采摘桑叶大比拼,最后由获胜小组分享经验和心得。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创造,在创造中获得了成长。

以上四种模式的构建,将学校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拓展了劳动教育途径,切实发挥了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此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2PTZD050)的成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