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 作者:
【概要描述】
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琳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如何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所有学校都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围绕课程、活动、实践进行了多样探索,努力培养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博学审问:“多层次”开发课程
课程教学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主要散落在地理、政治、生物学、劳动、外语、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中,为了有效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除了引导各科教师进行学科渗透,还秉承“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开发了围绕“校园资源”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垃圾分类专题课程》《会呼吸的绿色校园》《校园放大镜》,三大课程由表及里,由知识到实践,由问题探讨到项目化研究,由知识获取到能力导向,层层深入,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垃圾分类专题课程》是指以班队课为载体进行垃圾分类通识教育,并注重依托校园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阵地进行延伸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巩固;《会呼吸的绿色校园》是以校园景观建设为对象,基于校园真实场景设计,融地理、生物、政治学科知识为一体,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旨在从跨学科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校园放大镜》是以校园资源为载体开发的跨学科实践课程,旨在带领学生分主题探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奥秘。
慎思明辨:“多角度”强化认同
以校外研学深化认识。为激发学生创建绿色校园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学校先后与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和宁波开诚餐厨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看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持续提升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参与度,提升其践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以项目化学习激发行动。以“打造四季翻新的校园景观——李惠利中学校园农业种植方案设计”“小小规划师——海绵校园构建的职业体验”等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旨在让学生以校园为核心,围绕地理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生态文明探索,解决校园真实的生态问题,如校园农业生态的打造、校园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鼓励学生主动为绿色校园的建设献计献策,让生态文明教育接地气、有意义。
以主题辩论强化认同。理越辩越明。学校以辩论社为载体,定期通过社团公开课的形式,向同学们宣传生态文明观的正确价值取向。辩题新颖接地气,如高中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重在学习理论还是重在实践参与?保护环境主要靠政府和法治,还是主要靠公众和道德?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还是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同学们在你来我往的争辩中、观摩中,逐渐加深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力学笃行:“多维度”开展行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生态文明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引领学生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动中。所以,学校还特意组建了“惠利志愿者”这一标志性群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行动彰显榜样力量。
志愿者们在垃圾桶前“值守”,为校园垃圾精准分类保驾护航;在社区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为宁波文明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即便是在研学途中,他们也都能秉持“走到哪儿,绿色就到哪儿”的理念,随手“捡垃圾”,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围绕“生态文明教育”从知识的普及到真理的探寻,从课堂的学习到课堂外实践的探索,从校内的“行为规范”到校外的“知行合一”,一路探索、一路前行、一路花开,切实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