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第201831期 2018年11月5日
第一版
做幸福教育的推动者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 张建仁
值此《幸福像花儿一样》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自2010年7月,我到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至今,已经整整八年了。八年来,我谨记陶老教诲,只做了一件事:做幸福教育的推动者,打造“幸福花园”,促进师生共同幸福成长。
“幸福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充分感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让教师在愉悦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在愉悦中实现生命的拔节成长。通俗点说,也就是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
为推动幸福教育的实施,我和老师们建设了以“幸福”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核心价值观;“一生一花朵,一花一世界”的学生价值观;“播撒阳光,雨露芬芳”的教风;“幸福生活,快乐成长”的校训等。
为推动幸福教育的实施,我和老师们实施了以“三线争三好”活动为抓手的“幸福德育”:教师方面,争做“三好教师”,成为文明使者;家长方面,争做“三好家长”,成为文明行者;学生方面,争做“三好学生”,成为“大写的人”。
为了推动幸福教育的实施,我和老师们经过努力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幸福课堂”:在活动单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生时时能够感受到自学的愉悦、合作的快乐、探究的惊喜、展示的激动、交流的兴奋。
为了推动幸福教育的实施,我和老师们开展了“幸福阅读”工程:加强基础配备,为书香校园建设奠基;家校携手,为书香校园建设助力;凸显特色,为师生幸福成长添彩……
为了推动幸福教育的实施,我和老师们开设了以周三“福娃俱乐部”为主的“幸福课程”;创造了以“幸福花园,党员领创”为题的“幸福党建”品牌;探索了“幸福教师”培训工程;设计了“幸福学生”培养方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八年来,我致力于推动幸福教育,打造“幸福花园”,促进师生共同幸福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包括我自己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了理解幸福、感受幸福、经营幸福、保持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并为将来幸福地工作和学习,为快乐一生,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幸福像花儿一样》一书即将付梓,虽然有些思想还不够成熟,有些做法还略显稚嫩,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在积极地探索,我们在不懈地努力,我们恳请专家帮助,希望同行批评指正,您的意见将是我们推进幸福教育、改进工作的最好方法和措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八年来,我推动幸福教育,初步打造了“幸福花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在一如既往推动幸福教育的同时,将齐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管理,真正实现:魅力齐都,幸福花园,不愧齐都花园小学之称谓。
教师对家长要多报喜少报忧
□ 河南省商城县上石桥高中 丁继章
家长到校,本应是家校共育的常见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学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是: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越来越不愿意老师家访,更不愿意家长到学校来。“找家长”已沦落成很多老师惩罚犯错误学生的一种手段,甚至是家长也害怕与老师交流,让教育孩子陷入了只有老师自己“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
老师们常常等学生出现了问题才会联系家长,客观上慢慢在家长和孩子的心中就形成了一种观念:只要老师联系家长,就是孩子出了问题。主观上,老师们“恨铁不成钢”,又急于解决问题,就会把学生问题统统摆在家长面前,就形成了教师在家长面前“只报忧不报喜”的情形,这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会恶化师生关系。犯错误的学生最怕的就是请家长。有些学生几乎到了只要不请家长什么处罚都能接受的地步。而老师也往往把请家长作为“杀手锏”吓唬学生,最调皮的学生也会忌惮三分。教师在家长面前一味地报忧,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会认为是老师没有办法了而向家长告状。要么是撕破脸破罐子破摔,要么是表面上承认错误内心不服气,甚至对老师反感、怨恨,致使“请家长”之类的教育根本达不到目的,其结果只能是激化师生矛盾。
使老师与家长关系难处。“千不怕万不怕,就怕老师来电话”“千不怕万不怕,就怕老师来我家”,老师无论是打电话交流还是家访,都很被动。“报忧不报喜”的交流,会把重点放在罗列孩子的错误上,疑似指责家长的失职,致使部分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一遇问题,首先想的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且如何摆平老师,轻者请客送礼,重者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
使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老师一味地向家长反映问题,会使家长紧盯着孩子的错误,放大孩子身上的错误。一些家长为了给老师情面,往往会对孩子加重惩罚;一些家长觉得伤及了自己的情面,也常迁怒于孩子,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学生害怕老师找家长,其实是害怕老师“报忧”之后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
只报忧不报喜,最终让“请家长”成为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害怕请家长,家长害怕被请,老师却紧攥着这个“杀手锏”。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老师对学生教育失败后的一种转移,甚至是迁怒,变相地借助家长之手来完成对学生的体罚。不管怎么样,当学生面对“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和怒气冲冲的家长这两座大山时,他们感到的是既无老师的谅解,又无家长的同情。就会精神压抑,惶恐忧郁,混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崩溃。
“只报忧不报喜”让“家校共育”面临学生反感、家长不配合、教师身心受伤的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失。
如果我们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多报一些喜,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赏识,体会到自己在校园中进步的快乐。学生则会盼望着老师经常给家长打电话通报自己的成长,会热心地请老师常到自己家做客,良好的师生关系让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如果能在与家长交流中多一些报喜,可以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会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而骄傲,从而积极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知子莫若父”,一些缺点,甚至无需教师赘言。能让家长乐于去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教师的成功。多一些报喜,家长会更有耐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会更愿意配合老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渴望能形成这样的教育风气:学生不再畏惧老师,能从内心热爱上学,能感受到校园就是自己的乐园,能真诚地邀请老师家访做客,能热切地渴望家长到校;家长们接电话的手不再颤抖,能坦然面对孩子的问题,积极解决孩子的问题;老师们不再孤独无奈,能在家长的配合和孩子的努力中顺利解决遇到的难题。
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谢 峰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掌握数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师生角色转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 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师生转换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则担任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责任。教师的职责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是同时教师也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这样不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限制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教学, 以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教师想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就要从实际问题出发,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着去分析、推理、整理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初中生处于一个心理和思维都在迅速成长的阶段, 好奇心也特别强。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特点, 安排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学习总结和反思, 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在本周内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以及没有掌握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 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转移视线,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回顾本周所学内容, 巩固知识体系, 还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点, 促进学生及时改正自身错误, 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这样一来, 学生的心思就能集中地放在学习上, 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 在课后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老师看重的, 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关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即使受到了惩罚, 也不会怪罪和记恨教师, 能够明白教师的做法是在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 自然会喜欢教师, 从而逐渐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也会喜欢把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告诉教师, 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在这样的学习氛围的感染下,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陵召中心小学 雷 艳
“这个句子真美!”“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棒!”“发言声音响亮,真大方!”“你这个词用的真准确”……这是前两天听王老师的公开课时她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让我印象深刻,她的评价也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我觉得这样的评价语言很有价值,也很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一、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为此,我认为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更新理念,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记得在讲授《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叫了一位女生朗读课文,这位同学声音悦耳动听,吐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仿佛使人身临其境。她朗读完毕后我立即走上前去和她握手,并说:“你的朗读堪称完美,就像一名专业的解说员带领我们大家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你太棒了!”话音刚落,班里就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实践证明,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设评价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如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九色鹿的善良勇敢以及调达的背信弃义,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角色饰演和对话以及对人物进行评价的方式来更好地体会人物品质,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除了上面说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如果批评学生后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微笑着给学生以鼓励,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竖起拇指表示赞扬等等,这些简单的动作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激励,同时还会使他产生一种心理反应:“原来老师一直在关注我呢,老师对我的学习是很在乎的,我决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好好学习,来回报老师”。教师的体态语言是一种爱的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使用这种语言,可以使师生的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四、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要有激励性。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哪怕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也要经常使用诸如“你真会读书”“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这样激励性的语言。因为这些话语既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心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地用,要把握好“度”。
优化育人环境 打造平安校园
□ 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中心小学 龙清本
为了将学校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我校领导历来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灌南”、构建“平安校园”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近年来,校园教学秩序有条不紊,校园治安秩序优秀,师生安全感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防范意识
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主题班队会、学校集会及广播、安全知识竞赛、文艺小品表演、安全墙报专刊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反复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游玩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防雷击安全、防台风暴雨安全、防山洪爆发安全、防歹徒袭击、逃生与报警等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增强遇险时自救逃生等防范能力。为了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重视做好每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安全月活动,让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加深安全意识。
学校重视加强家校联系,为促使家长重视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我校通过家访、电话及致家长信,与学生家长分清安全责任,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狠抓制度建设,构建安全机制
为从制度上加强安全工作并抓好落实,学校重视安全保卫工作的建章立制工作,努力使学校安全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迈进。我校主要建立健全了以下制度:(1)安全责任制度,每年与各处室签定了安全责任状,并层层分解。(2)建立外出大型活动与校内重大活动申报审批制度。进一步明确师生外出活动及校内大型活动审批工作机制,切实把好师生活动安全关。(3)建立校园安全定期检查制度。规定各处室每月进一次安全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4)建立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预案,能及时妥善处理各种重大、特大事故。(5)建立领导带班、干部24小时值班及事故报告制度,规定发生事故必须立即向县教育局及当地政府报告,并在24小时内用书面形式呈报县教育局。
三、加强综合整治,创设育人环境
为不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我校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周边秩序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治保会、调解会和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健全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和各项治安安全防范措施,确定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点,对校园的各种治安隐患进行了排查和整改。我校聘请了派出所同志担任法治副校长。为了加强学校校园和周边治安的管理,我校还聘请派出所同志负责校园的门卫安全保卫工作。定期邀请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王立步到校开展法制和“两法”宣传,并对“问题学生”开展帮教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关注不良网吧。对于毒品、不健康的“口袋本”图书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学校及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对学生开设讲座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通过禁毒展览让学生发自内心远离毒品,我校还聘请了王立步律师为我校常年法律顾问,及时协调解决各项事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强烈的安全意识、严密的安全制度、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使学校全方位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显著的成绩已经为我们播洒的汗水做了最好的诠释。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浅析
□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乡中心小学 高新传
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首位。语文是最主要的学科,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载体。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呢?
一、要深挖掘,找到语文教材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思想性较强,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因此,找到文本与德语的最佳结合点,是发挥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关键。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德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教学中做到“习文”与“育德”的有效兼顾。
《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表现了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詹天佑》《一夜的工作》等文章,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还有,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神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激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拨,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要抓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情感体验
在学习课文前,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受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将自己几年前到桂林旅游时拍摄的漓江、象鼻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的照片出示在白板上,让学生大饱眼福,接着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悄悄立下了长大后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雄心壮志。
同时,还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再分析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感受诗中庐山景色的美,受到美的教育,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全面地观察分析,决不能被其局部或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三、要强化朗读,在充分朗读中深度领悟德育素材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教师教学《凡卡》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为凡卡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课文和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的根源是社会的黑暗,进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痛恨资本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朗读中得到升华,德育教育也就得到固化。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是多元的。只有教师多角度、深梯度、大力度地挖掘教材,并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有效地主阵,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恒定渗透。
第二版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 陕西省三原县西周中学 夏峰英
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语文学科定位有误,学生兴趣的缺失
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实行了很多年,即使近几年来推行了教育模式的改革,但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遗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今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模式,但是在很多的方面,并没有完全消除之前应试教育留下的遗患。现如今我们的教育依然离不开考试,我们仍然将考试作为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这样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和考试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最终,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造成语文教学上的难题。
(二)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
语文自身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虽然新课标语文课本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其实也是所谓的“换杯不换羹”。教材选文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各类文本特点不明显,虽然说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教学的需求,但是同时也导致课本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现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以老师教授为主。老师以“告诉”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学生只能作为一个接受者,无法成为一个参与者亦或是主动者。老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过于保守和僵化,只是一味地灌输,没有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的认可。
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与意见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氛围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真诚地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十分谨慎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形成寓教于乐的和谐场面。
(二)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模仿——学习——借鉴阶段。教师开始教学时,没有教学经验,总是模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又是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模仿要注意消化吸收,要善于思考,有心的老师会在模仿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基本上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上课等等。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摆脱了完全模仿别人,能独立进行教学工作。在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要能够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自己的优点,进行创造性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教学风格形成阶段。教学风格的形成意味着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备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结合日臻完美,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教学行为已经内化,教学风格转化为随意性。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序和谐。
三、总结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
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是我们教育的初心,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语文教学的发展仍然在路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为这项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小学英语微课程评述探析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闫 肃
小学英语微课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小学英语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学科教学中,构建出生动、有趣、灵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
一、微课程的概念
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二、小学英语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小学英语微课程开发的方法很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笔者阅览文献发现主要可以从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设计任务单、录制微视频等几方面入手。
1. 准确定位目标,编写微课教案。
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基于学生的学情,制定微课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然后从Warming up,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Consolidation,Summary和Homework五个环节精心设计微课的教案和微课脚本。
2. 搜集微课素材,制作初始课件。
微课教案设计好以后,就要进行初始课件的制作。教师根据教案设计具体步骤,搜集大量多媒体素材,制作成画面清晰、布局合理且吸引学生的精美课件。
3. 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和教学视频相匹配的,一般包括三个要素: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学习指南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和建议等。学习任务就是观看视频完成的任务。困惑与建议指的是学习学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或是对微视频的建议。
4. 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视频。
用录屏专家或 Camtasia Studio8 录制微视频,首先要打开录屏软件和 PPT 的界面,戴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音量,然后单击录制按钮,开始录制。教师也可以先打开录屏软件,导入 PPT,然后在 PPT 中的选项里按录制按钮进行录制,这种方法更易于操作。
三、小学英语微课程的运用
小学英语微课程的运用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微课程作用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课前导学、课中引学、课后辅学几个方面入手。
1. 课前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资源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便于课上解决,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2. 课中突破难点,答疑解惑。
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自主学习阶段提出的疑惑展开讨论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如果是视频上可以解决的问题,那就带领学生继续观看微课视频材料,辅助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答案。这样既能让学生逐步理清知识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师资较为短缺的地区,学生在课上观看微课视频理解知识点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 课后复习巩固,拓展知识。
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优秀学生安排一些拓宽知识面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学习教师安排的微课,这样能很好地解决课堂上因为大班授课,而满足不了部分优秀学生求知欲的问题。
四、小学英语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小学英语微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指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意义深远。
1. 时代发展的需求。
现在是互联网 + 时代,学习的方式方法日益更新,顺应时代的微课程成为师生的新宠,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文献逐渐增多。
2. 英语课标的呼唤。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力倡导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英语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习的渠道得以拓展,最终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3. 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花大量时间对单词和句子进行操练,加强记忆,课堂比较低效。微课的出现改变了现状,单词教学环节可以使用微课辅助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单词学习形式更加丰富,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总的来说,小学英语微课程的出现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但小学英语微课程的建设之路还很漫长。笔者希望本文相关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小学英语微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和积极意义。
让英语教学充满情感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闫全国
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动力作用。情感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前提,并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发展的。
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那么我们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更好地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呢?通过近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本人就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做出了一些尝试,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的情感上,教师仅仅具有思想、智力、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不能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应该具有情感方面的素质。教师的微笑,得体的言谈,对学生经常性的鼓励和关爱,这样不仅能融洽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掌控课堂的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做学生的老师,而且还应该做学生的朋友。
其次,教师应该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多是以仰视的心理看待教师,在这种把教师看得高高在上的心态下,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营造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心理格局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最后,教师应该关心每一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以“爱”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教师只有把情感中的精华部分给了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有亲切感、信任感。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体态语:表情运用的艺术(Facial Expression)、手势运用的艺术(Gesture )、眼神运用的艺术(Eye Contact)、身体距离的运用艺术(Body Distance)。这些能帮助教师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在对学生的关爱上,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对所谓的“差生”平等相待。特别是对那些成绩差、缺点多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特别加以关照。课余时,多接触他们,与他们随便聊聊,侧面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用爱心抚慰他们并提供帮助,切忌对他们歧视或嘲讽。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的过程。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 山西省定襄县宏道初级中学校 蔚丽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小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表现如下:第一,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很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第二,在拼写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第三,在记忆单词的意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单词。
一、词汇教学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词汇教学也一定要首先是“听”
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个词是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汇。同时,又能为学生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听力,为以后更好地接收英语的输入做准备。
二、在听的基础上加强读音规则的教学
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听英语单词分辨出单词的读音之后,再进行读音规则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律把单词拼写出来。这就解决了学生掌握词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拼写单词。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应该从最简单的拼读抓起,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归类和比较,使学生掌握单词中字母及组合的读音规律,能够听词能写,见词会读。
(一)在学习字母表时就结合字母音和在其单词中相同读音进行拼读训练。如,学习字母A时,可列出lake take name,让学生拼读。
(二)学生在读完一个单词之后,可将辅音变换进行替换练习,如将lake中的“l”替换成b,c,d,f,g,h,j,m,n,p,r,s,t,以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
(三)采用类推方式。如学生已学过car,在学习farm,lark,hard这些词时,先让学生复习car,然后让学生尝试读farm,lark,hard这些词。
(四)归类法。在学习到一定阶段,可让学生对同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在不同单词中的读音进行归类。
(五)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有意读一些词汇,或读课文,让学生先不要去看书,跟老师读这些词,然后再让学生拼写,和学生讨论如何去拼写,看这些词是由哪些字母组成的。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对于一些没有规律的单词构成,进行比较,以促进记忆。老师还可以先写出单词或句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拼读知识试着去读出这些单词或句子。
(六)拼读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前所述,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拼读能力,从最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掌握有规律的单词读音,比较无规律的单词读音,从而达到记忆词汇,培养读写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课本中所出现的词汇,做到心中有数。
三、在词汇教学中,要避免过分强调记忆词义,特别要避免强调记忆其所对应的汉语意义
这是因为,要掌握一个词,并不仅仅是要掌握其意义。词义只是一个方面。除了意义之外,还应该掌握该词的读音、拼写、词性、搭配等。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一个字或一个词,也不可能把该字或词的几个方面同时全部掌握,往往是听明白了,但不知道怎么写;或者是会写,但不会读;或者是会读会写,但不知意义。随着多听多见,并且通过使用,才得以完全掌握。总之,我们学习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在学习词汇时,应该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一下子把读音、拼写、词性、意义、句法功能等等全部掌握。因此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强调词义的记忆,特别是相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以避免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只要知道词义,就掌握了单词。一旦学生在听或阅读时,遇见一些词而不知汉语意义时,便无所适从,并从心理上产生过度焦虑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如学习母语那样掌握词汇的正常过程。
英语的词汇教学有很多方法,但我们认为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低年级,应该坚持听说领先原则;加强读音规则教学,培养学生的拼写能力;通过实物、情景教学的方式讲解词义,帮助学生摆脱在记忆词义时,对汉语意义的过分依赖,使他们把英语单词和其所指的事物、情景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英语单词的语音、拼写、意义等几个方面积极地吸收词汇,从而达到掌握词汇的目的。
色彩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苗 亭
色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众多色彩进行融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变化。初中的色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变化和观察方法。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色彩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高色彩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程度还不到位,仅仅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而缺乏创新思维的投入,学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教学中色彩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色彩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情感的由衷体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色彩的运用,教师的色彩教学才能算成功。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教师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写生对象的固有色和环境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进行创作。教师进行色彩教学之后,学生对色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就会明白色彩产生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完色彩课程之后,可以灵活运用色彩,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运用生动的色彩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二、升华学生色彩运用能力
色彩的模仿是学生进行色彩运用的基础,当模仿阶段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学生从中提炼出对色彩应用的意识,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大胆运用色彩,加强对色彩的自我感悟和创造,学习利用色彩传递情感信息、表现美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考察学生的绘画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掘其创作特点,为学生制定色彩教学的明确方向,增强学生对色彩创造的主动性和对比调和的主观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对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把学生从一个学习者变为一个创作者。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反映在对色彩理解和应用上,就会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风格。许多中外艺术家的经历已证明了真正的艺术创造归结于个性。艺术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也讲求个性化,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色彩个性化的主观创作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此统一的色彩训练方案是难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的,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强调学生创造力和个性风格的培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个性特点与学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使色彩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体现,进而促进美术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对于色彩的学习和掌握是初中美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美术教育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色彩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发散思维、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还能通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形成独特的艺术设计意识,培养促进其个人风格的形成,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美术素养。因此,相关教学工作都必需充分认识到色彩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不断丰富和创新单一、落后的教学内容,使相关的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重视色彩训练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美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学科,更是学生情感内涵的体现。色彩教学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处理好初中色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美术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让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同行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峄州小学 王 芳
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生动形象,润物无声,努力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注重激励学生的内在认知和要求。
一、组织课前交际活动,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利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自然的情景。例如,有的学生因故迟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说:“May I come in?Sorry,I′m late.”如若看到学生准备上课的状态不佳时,可以放松情绪关切地说:“ How are you?”顺势与学生进行进一步交流:“ Fine,thank you, and you?I′m fine thank you,too.”或是在你激情勃发教授重点内容,有的学生看漫画书而不专心时,大可不必对其怒目而视,反而可用请求的语气问:“May I have a look?”然后教学“Thank you.”和“You′re welcome.”的用法。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严厉的批评和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只是治表不治本,更或是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导他们懂得尊重,尊重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也要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
二、注重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当在教学“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时,当同学们在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三、及时操练,寓德于理
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学习英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不断练习,反复应用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小学生懂得这些大道理,并非易事。而实际行动才最有说服力,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听、说、读、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各种听力练习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成绩好的学生直接听做,而对于后进学生就要耐心些,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但练习是不能拖的,如若把所有的问题集中到一起,练习不但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成了学习的负担。同样单词更要天天记,天天练,有不得半点耽搁,谁偷懒了,在听写中很快被反映出来。我们不要求学生的成绩整齐划一,但可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不同的层次上达到各自的目标,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当然及时反复的练习是要紧记心头的,使他们懂得滴水成河,非一日之功的道理,养成做事不拖不欠,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自然融汇其中。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诚心诚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满腔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小学英语教学中,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参与生动的实践中受到教育、获得进步。
第三版
我的地盘我做主——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朱会娟
每学年开学时,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班级,看到四十多个充满个性的孩子从不同的方向聚集到一起的时候,作为班主任,你是否意识到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塑造人类灵魂的活动正要由你展开?为了孩子成长,你要摸清班级情况,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解,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班级管理观念来建设你的班集体,专制还是民主?传统还是现代?封建还是开放?……
当我们接管一个班级时,总会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师生共同的家园,以家的和谐、家的温馨、家的亲情来维系班级中的你我他,这确实是那么的迷人。而此刻的班主任总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知不觉中,“我是这个家的家长”的念头会油然而生。班级中班主任当家作主,历来天经地义。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班主任,对你的工作观念,工作态度,是否有必要也改革一下呢?有人说,课程改革是教学的事,与教育并无多大关系,事实上,不管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素养,锻炼学生的能力,真能两不搭界吗?
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独自思考的习惯,合作探究的精神,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是数学、语文、还是艺术、体育等各科教师都遵循这一倡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个体素养。任课老师尚且如此,作为班主任,就不必要像母鸡带小鸡一样,把一群孩子都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哭了,为他们擦眼泪;闹了,做他们的和事佬;摔了,为他们拍去身上的尘土……因为这种原先被认为细致入微的班主任工作必然要与现在的课改宗旨相违背。因此,我认为,课程改革的同时,班级管理也该适应课改潮流,改变传统的爱生观念,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当家作主。
让全体学生当家作主,“让”字告诉我们,教师在策略上要往旁边站、往后退,为学生主动进取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让全体学生当家作主,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这不仅切中班级管理之时弊——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利益来获得少数学生的发展,而且与素质教育要义相吻合,体现了教育的真谛在于关注每一个学生。日本学者片冈德雄指出:“班级的‘教师中心型管理’和‘民主中心型管理’很能鼓舞一个甚至几个固定的班级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从表面上看,很能表现出一种作为集体所应有的集体性,显得秩序井然。”但实际上,在这些集体中,大多数学生的的自主性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班级中比比皆是。有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在班级中通过少数学生干部成功地管理班级,并开展班级活动,这就是班级的自主管理,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其实,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彼此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班级的自主管理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在班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并成为独立的自我、不断发展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个,而决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发展少数人,也不能让学生永远扮演被管理的角色,成为班级的“奴隶”。
让全体学生当家作主,这不仅要求学生做班集体的主人,更要做自己的主人;不仅要求学生做今天的主人,更要做自觉的、能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明天社会的主人。营造让全体学生当家作主的班级,就是让班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并充满活力,这不仅是班集体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 陕西省西安市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 夏 静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高效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本文拟就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音乐教学实践给予一定的启发。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其实效显著,已经被广泛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但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种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如下:
1. 小组合作停留在形式上,成员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2. 合作前的准备不足,合作时次序混乱,讨论没有围绕中心,学生间不倾听、分享不真诚。
3.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考的时间、发言与展示的空间没有得到有效保证。
4. 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合作探究、交流的价值等。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专题研究和跟踪观察,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
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学设计理念不适合,分组不合理,组内管理自由松散,合作学习机制没有建立,讨论简单肤浅。
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缺乏合作学习“公约”和规范,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只顾形式,不顾实质,合作学习质量低。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音乐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源的垄断状态和学习的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交流互动、对音乐情感的感受能够通过歌唱、欣赏、演奏、评价等活动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初中生正是喜欢音乐、形成音乐爱好的关键阶段,如果教学活动离开了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重要资源与伙伴,进而降低了对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追求,影响学习兴趣。
因此,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群体互动交流的功能,促使每位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都有所表现,切实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欢乐成长的平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和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有效学习小组的建设应该遵从以下理念:一是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二是指导学习小组制定共同愿景,建设小组文化;三是指导学生建立组内合作学习的规范;四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五是坚持对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规范的培训。如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组内交流展示、疑难问题的解决途径及组内评价等,以此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意识。
以文化人——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运卜屯小学 韩宏艳
育人先育德。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人们说“文以载道”,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一、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
祖国语言负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而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二、课外阅读是有效的德育实施途径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在语文的学习中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很多课文都反映出父母与子女或者是祖孙之间的深情。在中国古代始终流传着“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对父母的感恩。而现代社会因为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并且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难免会受到父母长辈的娇宠,而这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认为向父母索取是理所当然的,导致现在很多孩子年纪不大脾气不小,对着爷爷奶奶颐指气使,骄纵自私的性格从小养成,将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利用课文中的内容有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体会父母和祖父母给自己的深情,学会向父母感恩,在平时的生活中帮父母倒杯水帮父母揉揉肩,主动分担一些家务,出门的时候帮爷爷奶奶提重物等等,以此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使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而又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始终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联系起来,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他们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地成长。任何真正的教育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更要注重德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德育渗透。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常 华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决问题是贯穿全部小学数学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
1.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的数据和关键字、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2. 要求学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相关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购物的情景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画面上有售货员阿姨和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进入“商店”了解信息,了解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说说他们在议论什么?也就是想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如何解决呢?我首先让学生试做,然后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问题解决失败的学生我也让他们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知识、长才干。了解数学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小红买了一篮苹果和桔子往回走,遇到了外婆,把苹果的一半20个给了外婆,回家后,弟弟数了数篮子里一共有58个水果,小红买了多少个桔子?”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信息和关键词:水果、一半,并让学生交流对“一半”的理解,然后组织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练习本代替“苹果和桔子”模拟了买水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仅有几位同学会做了,我只好让他们再次模拟,再做,直到大部分同学会做了。而后,我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同学们的兴趣被广泛激发后,我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优化知识结构
在教学时,我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当问题解决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找出最佳方案,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问题的解决会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和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城联合小学 赵 妮
学生不愿写作文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对于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该怎样写。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二、感悟自然,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却往往忽略了身边值得仔细观察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有效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该阶段正是他们爱幻想的时期,教师要多加引导。现在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自然无话可说。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趣字当头,重视写作灵性的启发和培植,在实践中求发展求提高。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规范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 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 时 敏
现在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往往变成春游、“吃游”,晒着太阳,铺着春游毯,各种垃圾零食大汇总,甚至有学生明目张胆打纸牌,带手机玩游戏,结束后遍地垃圾。没有德育作用,反而让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并严重影响班风。那么,我们应如何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有意义,让学生有所收获呢?
一、严守纪律教育
每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召开专门的主题班会,搜集相关图片,如地震时有序避难、领取救济品,如机场安静阅读,前几届学长学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图片,并给他们讲讲相关故事,思考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如何做?经过这样生动的纪律教育后,等他们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就会做到:每个小组都带垃圾袋,小组集体行动,队列整齐;有组员身体不舒服,组长会带领组员陪同照顾,宁愿放弃自己的活动;时间观念很强,到集合时都能准时到达。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切实让孩子们学会为他人着想,严守纪律。
二、增进友谊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增进大家友谊的好机会。活动前倡议大家少买垃圾食品,尽量带些家庭传统菜,活动时有的家长一早为孩子采了桑葚、树莓、圣女果等,孩子在和大家分享美味的同时也会交流父母的艰辛和家庭的状况,有的家长为孩子准备了自己的拿手菜:泡椒凤爪、柠檬凤爪、原味凤爪、烤鸡翅、炸鸡腿、酱牛肉、糖醋排骨、炸花菜……大家共享美食,还会评比哪位家长的手艺最好,烧的菜最畅销,最快吃完。家庭传统菜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也让老师对孩子的家庭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便于以后的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
三、在活动中学习,提高能力
当然,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离开书本,走入社会,接触群众,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校2018年上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地点是天目湖,根据行程安排,设计了茶文化、慈孝文化、状元文化、竹文化、江南水乡风景文化等专题,各小组围绕专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在活动中,各小组允许带数码相机、录音笔和一部手机,但到达天目湖和离开天目湖时手机必须关机上交。在活动中,我观察发现,各小组没有用手机玩游戏的,基本都在调查、访问、拍照、录音等。选择茶文化专题的小组,认真观看茶艺表演,采访表演者,在茶文化馆里拍照收集相关资料。事后,各个小组不仅都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还在调查中锻炼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收集信息并筛选信息等能力,班级的学习氛围更浓了。
中学体育运动损伤问题分析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王 锋
一、中学体育课堂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完整的体育课堂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每个阶段都有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经调查研究,将各个阶段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如下:
在准备部分发生运动损伤调查研究显示,体育课堂中在准备阶段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排在三个组成部分的第二位。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喜欢敷衍了事。学生自认为做不做准备活动是无所谓的事情,首先从自身意识上就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很多学生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特别是在柔初性热身时,如果用力过大,很容易导致韧带拉伤。
体育课的运动损伤主要是在基本部分中完成的,这也是基本部分出现运动损伤率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课的基本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造成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因此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学习处于初级或是处于泛化阶段时,这两个阶段的技能掌握情况还不熟练,技术动作的掌握离自动化阶段还有差距,有些学生自以为己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发力上,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要领,以致动作变形而造成运动损伤。
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不高,但是往往也有学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意外受伤。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课堂中过于兴奋,导致体力下降,在将要下课时,又想去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结果导致受伤。
二、中学体育课中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
加强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知识方面的教育,引起他们的重视。
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对体育教师预防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充分的准备活动对预防体育课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刺激体内各个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人体机体的神经兴奋程度,从而为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做好准备。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是关键。体能的训练由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组成,两者要要兼顾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能可以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反之,不佳的体能就容易在学习与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
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是保障。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以及顺序安排上应注意把体能要求强、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放在课的前半段进行教学。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为了防止局部负荷过重而导致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将项目相同或主要用力部位相同的项目安排在同一节体育课堂中。
三、结论
1. 体育教师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让学生能发展其个性,推动中学体育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2.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的宣传教育,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更加强课堂中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自我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和意识。
3. 加强体能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监督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