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教育素材哪里来

  • 作者:

【概要描述】

教育素材哪里来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01 15:03
  • 访问量:
详情

教育素材哪里来

 

 

我没事喜欢写一些教育随笔,平时工作忙每周会集中一天写一两篇,假期里基本上每天会写一篇。每当朋友问我:“生活那么单调,你哪来的那么多素材啊?”我都会笑着回答:“我缺的是时间,从不缺少写作素材。”这句话不是夸张,也不是自吹。

我在给学生讲作文时曾经不止一次说“生活处处有作文”,教育叙事的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天都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会看不同的书,会经历不同的事,只要把这些和教育打通关系,不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吗?当然了,这需要你拥有一颗对文字敏感的心,否则,就算素材在你身边向你招手,你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作家刘燕敏说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原因就是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习以为常到内心麻木、熟视无睹了。

那么,我的写作素材来自哪里呢?

一、眼睛看到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推而广之,也可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就是用来观察世界的,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但又是有其本源的,我们找到了事情内在的关系(和教育的关系),就是很好的素材。

我喜欢种菜、养花,没事时给菜地、花草除除草、施施肥、浇浇水、捉捉虫,感觉是人生一大乐事。就在给菜除草的过程中,我发现当菜苗刚出来时,会有一些杂草同时冒出来,但菜苗的生命力绝对赶不上杂草,如果不及时把杂草除掉的话,很快杂草就会覆盖菜地,把菜苗“吃掉”。不过,一旦菜苗长到一定高度,再生长出来的杂草基本上不用怎么管理也难以长成气候。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育潜质生的问题,潜质生之所以成为潜质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等我们发现时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很容易,改正就不太容易了,我们是不是可以逆向思维,倒推过去呢?不要想着一下子把孩子扭转过来,要像习惯的养成过程一样循序渐进,配合一定的策略,一点一点去纠正,一天改掉一点点,天长日久、聚沙成塔,不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了吗?由此,我写了一篇《教育如除草》。

二、心里想到的

人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天24小时基本上都在思考,人做梦就是很好的见证。表面上我们人体已经进入了休息状态,但大脑依然在活跃,所以我们就会做梦,把白天没有完成的事继续下去。

无论是听到,或者是看到一种现象,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象。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心理描写时曾说过,上课了一个同学急匆匆地从外面进班了,旁边的同学一定会想他为什么迟到了,他发生了什么事吗,等等。有反应是正常的,没反应才是不正常的。

作为老师,我们思考的范围更宽广,比如培训、听报告讲座、一些生活琐事等等。上面我讲到,由种菜现象我会联想到育人,这就是一种思考。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备课来说,每一次备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就是不错的教育随笔。《草原》这篇课文我上了十几次,备课不下二十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有一次备课我突然发现“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怎么走都可以”这几句话里竟然连续用了三个“走”字。既然“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我们”坐的又是汽车,速度应该很快啊,可作者为什么不用“疾驰”而用“走”呢?“走”不是太慢了吗?这是印刷错误,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带着这个问题我反复阅读了课文,终于发现了老舍先生的用意所在: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草原的美景“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说明作者陶醉在了草原的无限风光之中,这是有意在放慢速度。再结合“才到达目的地”中的“才”字,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就不仅仅是速度慢了,而是草原的辽阔无垠,感觉怎么走都走不到头,这是心理上的感觉。于是,我把我的思考梳理出来,写了一篇《字字句句总关情》。

三、生活经历的

有时候,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把这些经历的事件记录下来,再写下自己的思考,也是教育随笔的一种形式。

考驾照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场景,想当初我考驾照时教练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每次练车时他先给我们示范一遍,就让我们自己练习,他躲在屋里玩游戏,一点都不负责任。我们学员哪里错了也没人指导,全靠几个人互相帮助,或者跟着小程序上的视频学习。这就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从不指导学生实践的话,学生怎么会掌握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呢?于是,一篇《由练车想到的》诞生了。

2019年,我参加某基金会发起的乡村教师奖颁奖时,基金会给我们安排了一个“重回课堂”环节,邀请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给我们讲课。课堂上,大家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气氛异常活跃。每次王老师提问时我都会高高地举手,但几次王老师都没有叫我回答问题,于是我就想反正我举手也不会被提问,还举手干嘛呢?这种情景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举起的手越来越少了呢?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就这样我写了一篇《是谁偷走了孩子的自信》。

四、阅读思考的

阅读是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困惑,或激起我们的共鸣,把这些困惑、共鸣写出来也是一种教育思考。

有一次,我读李冲锋老师的《教师如何做课题》,其中一个小故事吸引了我。我针对这个小故事写了一篇《打铁匠教你如何让工作充满激情》。我读《小学教学》上余映潮老师的一篇卷首语,激起了我的共鸣,写了一篇《跟着农民做教育》。

当然了,我读的书很多很多,凡是能激起我共鸣的我都会及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这里列举的只是比较深刻的两个故事。

五、亲身实践的

一线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一线每天会经历很多事情,会处理很多问题,会批改很多作业,尤其是自己一直坚持的事情,一定会深有体会,有太多的话想说。我们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交代自己的具体做法、理由及产生的影响,不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教育随笔吗?

我从2019年开始带着孩子们写作,几年来,我带的孩子发表了500多篇作文,印刷了10本文集。在这几年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于是我把这些思考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两本作文教学思考,也发表了一篇篇作文辅导类文章。

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为个别学生的字体发愁。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在教室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名字就叫“进步台”,每周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满意的作业,复印出来在“进步台”里展示出来,每周一评比,进步较大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既有纵向比较,又有横向比较,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于是,一篇《进步台,让孩子的成长看得见》就发表在了《德育报》上。

六、交流碰撞的

与人交流也是一种学习的平台,很多名师都会讲到“读人”,怎么“读人”?交流是最好的方法。与不同的人交流会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跟一些“大咖”级的人物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总会带给你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时候专家的一句话真的会让我们数年来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之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有一次,我和一个“贸然”加我微信的青年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在聊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刚踏入教师岗位的年轻人雄心勃勃、壮志凌云,若干年后却被磨平了棱角,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呢?环境!是环境影响了人的斗志。于是,我写了一篇《躺平,青年教师致命的伤》。

总而言之,教育写作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心智,一种毅力,一种对文字敏感的心。以上几点只是我概括性地介绍一下我的写作经验,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方法,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用我们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精彩的人生。

(河南省新蔡县河坞乡戚楼小学   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