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利用“碎片化时间” 实施渗透性德育
- 作者:
【概要描述】
利用“碎片化时间” 实施渗透性德育
■ 毛润琳 罗兴才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分重要。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尚处于起始点阶段,就事论事的硬性灌输大道理很多时候事倍功半。如何对小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有益、有效、有用的德育?最好的选择是“小题大做”,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熏陶人、引导人、感化人、培育人、启迪人。学校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常态化开展好以下七项工作,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实施渗透性德育。
用好国旗下的讲话。每周一的早晨,举行全校升国旗、唱国歌,并作国旗下讲话。它的庄严性能激发少年儿童发自内心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当国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在校园冉冉升起时,整个校园弥漫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氛围中,由学校领导、老师代表、学生代表发表讲话,能趁势放大讲话的教育功效。此外,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可以及时利用国内外和学校学生中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德育鲜活生动。
唱好课前歌曲。每堂课前三分钟,由全班学生同唱一支“红歌”。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歌曲在渗透思想教育时,不依靠反复的说教,而是依靠歌曲鲜明的节奏、美妙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诱人的音色表情达意,能直接触动少年儿童的情感中枢,震撼他们的心灵,在悄无声息间帮助他们提升道德修养。所以,坚持每堂课前唱一支“红歌”,可以达到以乐融德的作用。
开好故事主题班会。每周末用1小时时间召开一次以讲故事为主的主题班会。无论是关于自然知识还是关于社会科学的故事,都是一把开启少年儿童智慧大门的钥匙。故事的趣味性不仅可以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且因其强烈的吸引力,还能显著增强思想教育的穿透性。正如美国故事家吉姆·科所说,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故事讲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来主讲,教师负责前期的议题引导即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德育作用。
组织好社会公益活动。每月组织学生参加一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公益活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能从劳动中得到启迪。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周边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不仅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其体质,还能帮助他们切实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评好身边榜样。身边的榜样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镜子,能有效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坚持定期开展评选活动既可以激励榜样自身,又能直接引领榜样身边的他人。当然,评选时首先要注意奖项的多样化,要尽量德智体美劳全覆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注意将所有学生都纳入到评选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行协商确定评价标准和流程,定期依方案自评,使其对榜样人物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无形中接受心灵上的洗礼。
抓好劳动基地建设。利用校园内的闲散空地建立劳动基地。劳动教育重在亲身体验。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体会和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应抓好劳动基地建设,便于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增长劳动技能,享受劳动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以劳促德。
建好文化长廊。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场地,建立以英雄模范人物和中外著名科学家画像、名人名言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合,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潜能。学校妥善利用走廊、围墙、宣传栏等空间,经常悬挂英雄模范人物照片和事迹、名人名言、学生代表性习作等,可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导他们崇尚英雄、崇尚先进、崇尚科学,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当然,文化长廊建设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教师要能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凝心聚力一起扮靓校园,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
学校的教育活动犹如满天繁星,但以上七项无疑是其中最亮的几颗,常态化抓好这七项工作,能显著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