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新学期, 家长如何守望 孩子的心理健康 ——科学识别和处置孩子的心理危机

  • 作者:

【概要描述】

新学期, 家长如何守望 孩子的心理健康 ——科学识别和处置孩子的心理危机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11 11:15
  • 访问量:
详情

新学期, 家长如何守望 孩子的心理健康

——科学识别和处置孩子的心理危机

■ 程永乾

 

近年来,青少年因心理危机导致的悲剧时常见诸媒体,且呈现人数逐年上升、高频次低龄化、多维度复杂化等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过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2022年该中心又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检出率分别达31.3%17.9%

个中缘由,固然是由于在自媒体时代这些案例更容易被看到,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值得家长重视。

区分两个概念

什么是心理压力与心理危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简单说,就是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感觉难以完成任务时就会产生压力。个体有压力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处于高压下,则会导致过强或持续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的病变,甚至猝死。当个体凭借自然发展和以往经验无法应对危机事件,导致了心理失衡状态,或者面对突发的事件,感到自己的能力或拥有的资源无法应对压力,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功能方面处于严重失调状态时,就意味着出现了心理危机。

储备两种识别方法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识别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

一要提升对孩子异常情绪和行为的敏感度。当孩子有了孤单无助、悲伤绝望等负面情绪,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人接触时,有了冷漠的表现,或遇事习惯性退缩,遇到矛盾情绪剧烈波动,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发生较大改变时,就意味着孩子有了心理危机倾向。这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甚至心理疏导。

二要通过观察、谈话等途径进行初步判断。像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多者,有身体或心理慢性疾病者、经历家庭重大变故、失恋已久不能恢复情绪者、人际关系失调导致行为异常者,都极易产生心理危机。通常产生心理危机的人生理征兆上表现为肌肉紧张、周身不适、心慌头痛;在心理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不集中;在语言上表现为会对人说一些“现在什么都无所谓了”或者突然讨论生死大命题,“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在行为上表现为情绪低落、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逃避现实、经常旷课不回家、兴趣减少、消极性自我关注、悲观失望、逐一还钱或将自己的东西送人等,以及明显的自残行为,甚至正在实施伤害等破坏性行为。

掌握三种应对策略

预防孩子心理危机的关键在于“意识”。从依法育儿意识,到危机干预意识,再到联合处置意识,这是个体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心理抚养是根本,干预策略是手段,社会支持是保证。

一要更新观念,树立依法育儿意识,强化家庭心理抚养

首先,要积极学习首部家庭教育专门法规。家长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育儿理念,明确“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就要做好教育、养育的长远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要合力运用亲自养育、共同参与、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相互促进及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值得家长学习借鉴。

其次,强化家庭心理抚养。“家庭是最好的教室,用餐是教育的最佳时刻。”说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观念深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复式家庭结构包含了老、中、幼三代人和亲子、夫妇、长幼三对关系。所以,在享受老一辈帮助带孩子的福利时,家长不要忘记建立“以德为主”的亲子观,树立“德本才末”的教养观,确立“德才兼备”的是非观,让孩子先成人再成才,从德行、心理上赢得孩子。

最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尝试通过陪伴抗压、观念一致、亲密有别、温和沟通等原则,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有爱有限,自然的部分不过分干预,错误的必须禁止,真正让家庭心理抚养落实落地。

二要注重方法,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策略建立家庭干预机制

首先,确立家庭心理危机干预意识。用家庭成员集体的能量帮助孩子重建新的心理平衡,使出现心理危机的孩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其次,建立家庭心理危机预案干预系统。做好孩子的情绪管理,方式方法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校老师密切配合;采取温和批评的方式,不肆意批评、不公对待、嘲讽;特别关注孩子交友是否正常,性教育是否到位,亲子互动是否得力。

再次,提高孩子应对危机的技巧。一是关注时间节点,提高对预警信号的敏感度,特别是在特殊时间节点(开学前、考前、考后)提高警惕,及时捕捉孩子发出的心理危机信号。二是认知合理化,帮助孩子重新认识世界。当孩子遭受心灵打击或创伤时能设法让孩子找到自我接纳的理由,从而获得心理平衡,不再纠结。三是注重情绪放松与宣泄,引导孩子调适不良情绪。这里着重介绍一种SODAS苏打”疗法:SODA中文翻译是“苏打饮料”,“SODAS”由英文stop(停)、operation(选择)、decision(决定)、action(行动)和self-praise(自我表扬)5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意思是当我们面临情绪困扰或心理危机时,首先要冷静(停)下来确定主题,然后用“头脑风暴法”列出所有问题解决的选项(选择),从中选定一个最好的(决定),并进行细化、分解,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行动),通过不断激励(自我表扬)来促进任务达成。因为人们只有在情绪状态较好的时候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当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时,双方都要先冷静下来,再运用上述方法,一步步分析解决问题。四是解决问题要摆脱耻辱感,树立积极的求援观。当孩子出现了心理危机,家长要勇于面对,让孩子不要觉得有心理问题是可耻的事,从而延误治疗黄金期。五是重视家庭会议。建议一周举行一次全体家庭成员参加的家庭会议;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想法,而不是实行“多数票”原则;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问题;注重倾听孩子心声,培养其自律能力与责任感。

三要协同发力,引入朋辈、教师、社区、医院力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作为家长平时一定要关注并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个体差异、交友情况和在校表现,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和应对技能,树立求助意识,减少孤独和自我封闭,以缓释内在的紧张和焦虑。特别是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心理危机表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有自杀倾向时,一定不要犹豫,争取与学校、社区建立“全天全程全员”联席会商干预机制,并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干预治疗。

总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全要素全过程全社会支持系统的共同努力,而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原生土壤,在这方面应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山西省长治市教育局)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