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主阵地”上燃起希望之光 ——湖北省恩施市以“课”固根强基的区域探索

  • 作者:

【概要描述】

“主阵地”上燃起希望之光 ——湖北省恩施市以“课”固根强基的区域探索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25 15:10
  • 访问量:
详情

“主阵地”上燃起希望之光

——湖北省恩施市以“课”固根强基的区域探索

■ 本报特约通讯员  袁作森 杨 铸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主阵地”,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市深耕课堂这块“责任田”,牢守质量这根“生命线”,探索以“课”固根强基新路径,“主阵地”上燃起了希望之光。

握住课改“理念之根”,

抢绘课程建设“路线图”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想要推动新课改扎实落地,首先要在转变教师育人理念上下功夫,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统筹破立“一盘棋”,真抓真谋。近年来,恩施市针对前期课改中存在协同推进不够、评价制度不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先后制定《恩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育人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意见》,从优化顶层设计着手,强力推进课堂改革。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细化职责任务,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全市课改从“施工性”实施阶段走向了“精心装修”的深化阶段。全市中小学校立足课堂,五育并举,通过阅读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节及相关仪式的举行,聚力培养中小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经过不懈努力,恩施课改成果受到多方关注和肯定,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被中国教科院《农村特定类型学校办学标准前期研究》课题组定为核心合作单位,研制适用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装备标准,湖北全省唯一。恩施市“‘一体四轮’着力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经验得到《光明日报》推介。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小学、沙地乡中心小学被评选为湖北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统筹寻改“一根线”,真抓真改。放眼全市教育教学大格局,从以下三方面为所有学科教师搭建从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文化场域构建的“金桥”,避免改革中的“盲从”与“不从”。第一,寻思为什么改——向前探“路”。重在“探”字上下功夫,探究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做到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让学生智慧地学始终在课堂正中央熠熠生辉。第二,寻求改什么?——向里挖“矿”。重在“推”字上做文章,推进深度自主研究学、缜密思考与合作学、解难释疑引导学,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化。第三,寻找怎么改?——向上通“文”。重在“搭”字上使力气,力改文化建构不显的问题。搭建“问题、活动、评价”三个学习支架,通过改教、改学、改练、改考、改评等途径,抵达不同班级、不同学情学生,重构课堂文化,提升学习质疑,让新课标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统筹综评“一条绳”,真抓真为。恩施市打破传统评价学校及教师壁垒,用课程思维修订完善《恩施市义务教育学校评价管理办法》,制定《恩施市教育局关于名校创建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评选方案》。实行师德失范、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重点从学校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特色创建、表彰荣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绩效分配上加大对校本教研成果的奖励比重,激励教师常读书、勤教研、乐写作。常态化进行教师全员赛课,引导青年教师上好过关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优秀教师开发好精品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2023年3月,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部级精品课”名单的公示》,恩施市15节精品课成功入选,斩获湖北省县(市)区级第一名。

抓住课标“保障之根”,

争建教师动力“蓄水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改要改好,指南针就是《课程标准》,落实课标要求关键在激活教师的动力。

注重扩面研训。恩施市以“自我修+专家引”“课堂展+专家导”“全员训+集中研”“通识考+行政推”等方式,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2022年以来,市级“菜单式”“滴灌式”研培教师达60余场次,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及教科研人员全覆盖,让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标准》总体要求深入人心。同时,将“双减”背景下的各学科作业设计纳入年度教师基本功大赛项目,以作业科学设计倒逼教师加深对新课标内涵的把握。

注重提质赋能。为满足市域内教师专业成长和新课程建设需要,恩施市以“愿景图”和“项目书”双轮驱动对教师进行动力加持。“愿景图”主要涵盖教师个人成长十年愿景、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计划。其中,青年教师有启航计划,名师或特级教师有工作室支撑,边远学校有城区骨干教师支教式引领和帮扶。“项目书”主要是全面推进“八个一”行动。即做一名好班主任(辅导员),读一本好书,推一篇好文,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练一套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一个小课题,帮扶一名学困生或留守孩子。利用制度设计,引导学校和教师双向奔赴,既支持学校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又鼓励教师“跳一跳摘桃子”。

扭住课堂“研发之根”,

善用内涵发展“抽水泵”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课堂这个“牛鼻子”。

强化规范与融合。第一,制定方案强推进。2021年,恩施市针对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以来存在的观念滞后、行动迟缓、评价缺失等问题,制定《关于中小学全面开展“316”高质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全领域、全链条课程改革,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16”课堂即“3个育人目标(高尚、高智、高质)、1个基本理念(知行合一)、6个课堂环节(智慧引入、任务导学、活动促学、互动研学、学以致用、学力延伸)”。在统一的课堂框架下,各学科教师可根据实际打破单一的学科课堂模式,走向主题整合式学科建模。如,在此基础上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学科构建了“桂韵五步”教学模式、恩施市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构建了“一中心六环”教学模式、龙凤镇中心小学英语学科构建了“和乐三环三段”教学模式等。第二,课题研究强深化。组织中小学教师申报湖北省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高质课堂建设实践研究》,65个子课题获批立项进入实质性研究。第三,课堂优化强融合。实践中与探索成型的实验小学“快乐”课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引导·发现”课堂、龙凤镇辖区的“导学练”课堂、恩施市一中的“235”课堂等深度融合,以学定教,以“标”督教,将“课堂知识、生活体验、文化建构”的种子撒播在中小学生心田。

强化联动与提升。“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以定期开展的释疑解难化解区域推进的“燃眉之急”,以学校自身的“百折不挠”筑牢教育发展的“成长根基”。恩施市将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的“三级四课”式校本研修向一定区域覆盖,收到较好效果。“三级”指备课组级、学科组级、学校级,教学研究活动强化三级联动。“四课”指基于“三级”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四类研究课,包括个人研讨课、学科竞赛课、校内引领课、校外交流课。“三级四课”从四个方面推进。第一,“四流程”自备集研。将课前课后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加以整合,按照“个人备课形成初案→集体备课形成通案→完善提升形成个案→课后反思形成定案”四个流程进行备课,增强导学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六小资源库”共建共享。各学科根据赛课资料进行整合,形成“六小资源库”。即小课件、小课例、小学案、小板书、小资料、小题库,及时将“三级四课”中的优质备课、磨课、赛课、晒课等信息资源归档进库,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第三,“六维度”互评校评。研制适合校情的“三级四课”教学评价表,从“学习目标准、学习内容实、导学流程明、学习状态活、教师素养高、教学效果好”等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第四,“六展示”提质增能。通过开展反思性说课、微课制作、课例研究报告、作业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撰写读书心得等展示活动,让教师在课堂内外的熔炉里加速历练和成长。“墙内开花墙外香”,2022年,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协作式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山东青岛国际信息技术会上远程直播。

没有躺平等来的辉煌,只有奋斗拼来的精彩。未来,恩施市将锐意创新,进一步推动学校聚焦主责主业,紧扣课堂教学抓质量,努力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