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儿童性教育:教师可以这样做

  • 作者:

【概要描述】

儿童性教育:教师可以这样做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25 15:21
  • 访问量:
详情

儿童性教育:教师可以这样做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晶鑫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在中小学开展性教育,首次让学校性教育有了法律层面的要求和保障。但学校开展性教育始终没有放开手脚,一些教育者或羞于开口,或感到无从下手,总是望而却步。要切实推动儿童性教育,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基于多年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方面展开。

一、教师要转变态度,大方谈性

如果教师对儿童有关性的疑惑视而不见,或显露出羞涩,甚至反感,不仅阻断了性教育的发生,还会使儿童形成“性是负面的、性很神秘”的不健康观念,增加儿童与不良性信息接触的风险,这与性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教师面对性教育的非理性态度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师从小所受教育的局限,使其对性存在误解,不自觉地将性与羞耻、不道德等同。这就需要教师先补上自己缺失的性教育这一课,要认识到性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与生理功能,是每个人心理与生活的一部分,与人的情绪情感、幸福生活密不可分。尽管一定情况下性可能有负面影响,但更多时候,性带给人积极的体验与意义,理应被积极地看待。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教师未能认清自身角色。在性教育中,教师是科学的性知识与性观念的传授人,而不是自己性观念与经验的输出者,不断加强学习,科学、客观地开展性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才是教师应有的姿态。

当教师能够消除偏见,积极地看待性时,儿童有关性的疑惑、探索就会被视为一个正常不过的发展过程而被欣然接纳;当教师能够摆正角色,科学地探讨性时,对儿童的性疑问才能自然大方地进行回应。  

二、教师要遵循规律,恰当讲性

长久以来,不少教育者认为小学生,尤其小学低段学生无须接受性教育,或性教育就是青春期生理教育,这些错误观点与儿童成长的规律相违背。

相关研究显示,6岁女生已形成对智力的性别刻板印象,一些学生在6至9岁期间就开始萌发人生第一次对异性的爱恋,8至9岁学生的性腺开始变化,带有性爱成分在内的各种不同想法和行为开始出现,10岁后身体发育、性的吸引、同伴关系越发受到学生的关注。可见,在不同的年级,学生有着特定的性心理发展,每一阶段所对应的性教育都不能缺席。

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规律,为教师科学选定性教育的内容提供依据。教师可在小学低年级着重进行性别教育,以纠正学生之前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小学中年级着重带学生理解身体的感觉、爱的感受,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小学高年级着重开展异性交往的教育,以引导儿童建立相互尊重、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好迎接青春期的到来。同时,在每一阶段,还应辅助开展一些自我身体认识、生活技能提升与安全自护等方面的教育,确保学生逐步掌握与其认识水平和成长需求相匹配的性知识,为其一生幸福奠基。

三、教师要基于人格,切实推进

传统观念认为,性教育就是关于性生理、安全防护与疾病预防的教育。因而不少学校将性教育置于健康课、生物课、体育课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性教育在学生脑海中,仅剩下几个枯燥的名词或者几个哄笑的片段,而未能与学生真实的成长经历相联结,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对性相关话题的正确态度。事实上,性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教育。性教育关乎儿童对自我起源的认识,对身体的认识,对自我性别的感知,是自我的一部分;关乎儿童爱的感觉、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与遗憾,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只有与人本身联结,与人格教育相整合,性教育才能真正触动儿童的心灵,引导儿童走向健康与快乐。

因此,教师在开展性教育时,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科学性知识的层面,而要多从儿童的真实感受与生活出发,从儿童与他人互动的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对身体、性别、关系等话题的思考,形成自我态度,并逐步内化于人格。这种基于人格的性教育,将使儿童在现在以及未来,能更从容自信地悦纳自我,按照内心意愿选择朋友、伴侣与生活方式。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小学1~5年级性教育专题课内容与方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CCDA18137)。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