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校长要涵泳“治学气象”
- 作者:
【概要描述】
校长要涵泳“治学气象”
■ 林四清
校长一定要有一种“治学气象”,即具备一种治学形象、治学态势,一种看待问题的眼界、对待问题的胸襟、处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就工作而言,校长不是官,更不是企业家,而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涵养了“治学气象”,涵养了坚定的办学信念、开阔的眼界胸襟、卓越的治学能力和优良的治学作风,才能指导好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学生、家长而言,每一位校长都是国家教育的形象代表。校长如果没有“治学气象”或“治学气象”不正,不仅难有作为,而且会损害教育的形象,产生不良后果,乃至直接影响社会风气。
当然,我们所说的“治学气象”既源于与生俱来的气质,更源于后天的学习积累和修炼涵泳。古人推崇“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治学为人之道。涵泳“治学气象”并非易事,笔者以为可以借鉴孔老夫子提出的“兴”“观”“群”“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可以放大到对一切艺术作用的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将其适用于学者治学、校长涵泳“治学气象”上来,从而引申成为校长涵泳“治学气象”的四部曲。
一、“兴”者“志趣高远”
所谓“兴”,就是“连类引譬”,并可用以“感发志意”。即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譬喻,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用,领会到同这一譬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兴”在诗歌方面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引发情感,引起联想,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而这种审美享受的获得直接来源于读书学习。
学习就是力量。孤灯黄卷穿越的是文明之光,悬梁刺股传承的是精神的力量,读书学习是生命个体通晓事理、陶冶情操、增长智慧的基本途径,是社会组织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和生机活力的重要基础。在以变革、调整、发展为特征的时代,学习被赋予全新内涵。学习力决定校长的领导力、执政力,决定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校长读书学习要志趣高远,树立远大眼光,培育博大胸怀,积淀为学校、学生和社会履职尽责的过硬素质,并且在读书的同时抒发情感,引起联想;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教育的审美享受,从而在这种志存高远中常“读”常“兴”。
校长读书更要读教育大家之书。大家之书必有大气象,有人说歌德和莎士比亚等于整整一所大学。大家、名家的书,往往器宇开阔,思接千载,思想光芒穿透历史,精神魅力超越时空,能令人读出大视野、大胸襟、大创造。朱熹说,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大家之书,多是研究大根本、大学问的。多读大家之书,可以收获超于常人的眼界与品位,培养全局眼光、历史眼光,不囿于眼前纷争的困扰,看到本质,守住根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大气。
读大家之书要善于体悟。读书,第一是要钻进去,第二是要跳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跳出来。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说出别人说不出的东西。这就是校长读书所追求的“兴”。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只有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需要,以知识充实自己,以思想陶冶自己,追求才会远大,气象才会高远。
二、“观”者“仰望星空”
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旁人可以从中“考见得失”;孔子认为社会风俗的盛衰与人民的情感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观”在古代并不只是看的意义,“观”主要讲精神修养的变化,主要是内观和内学,也就是说道德修养的问题。
我们常用“星空”来比喻信仰的高峰、理想的高度。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校长大气象的根本所在。于漪、魏书生、李镇西……这些先进典型就像星空中的璀璨群星,他们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不囿于眼前纷争和一己私利,所以他们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校长要善于思考大问题。校长读书不是为了单纯造就博学者,而是要学以致用,研究思考教育的大问题,特别是关系学校发展、教育进步的重大战略问题。思考大问题需要大气度。当今世界,教育变革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势面临多重考验,教育有许多重大战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许多教育困局需要破解。教育改革事业已入深水区,迫切需要一批有真才实学、宏大气度、能引领风气之先的人投身其中。思想没有边界,解放思想没有尽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自己,越是前沿的问题越要及时钻研,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敢于思考,越是重大的问题越要超前研究。
思考大问题要敢于讲真话。讲真话是人的本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人的思想和强制人的思想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教育更需要讲真话,校长讲真话才是对教育负责的表现。只有人人都讲真话,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依靠、才有希望。
例如,于漪从教一辈子形成的“于漪风骨”。于漪老师总是讲“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在任何时候,于漪的讲话和报告始终不乏时代主流词汇,这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与运用;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始终把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流词汇放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火焰中来淬炼。于漪创立新思想,既与时代同行,又不断追问时代内蕴,这是有风骨的思想贡献。这种风骨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彻底地分清黄钟与瓦釜、真理与谬误,从而使后来者心明眼亮。
三、“群”者“关爱众生”
所谓“群”,就是“群居相切磋”。孔子所说的“群”,其根本的东西是要实行“仁”,还必须使“仁”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在情感心理上把个体陶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们和谐交往、能自觉行“仁”的人。同时,“群”还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对于校长,每一项决策背后,都可能预示着灿烂未来与宏伟蓝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可能有着万家忧乐和众生冷暖。所以,校长只有时时系念于此,才能更周全地调研、更大局地决策、更谨慎地执行;也只有时时心怀师生,才有看全局、抓整体的眼界,才有重实干、讲实效的作风。
校长“读书”为什么?古人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读书的担当。校长是强教兴邦的栋梁之才,读书不是为了“小家”“小情”“小我”,而是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这个“大事”“大爱”“大业”。
做大事业要有宏大志向。人与人相比,生命的长度基本一致,不同的在于志向的高下和思想的深浅。大教育呼唤大思维,大事业需要大志向。作为校长,要立足世界格局、国家全局、社会大局、学生一生来奠定事业基点,始终把兴邦强教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尽心竭力为民族的走向复兴、长久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群”之上,建立在“大爱”之上。
四、“怨”者“激浊扬清”
所谓“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子把诗歌作为从政和教育的工具,通过对作品的研读,考察诗歌的政治作用,看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治学气象”并不是虚无的“高蹈”,而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歌颂美好与鞭挞丑恶,从来就是教育人的责任,校长要敢“怨”、能“怨”,为教育讲真话,对社会现象能“激浊扬清”。
校长的发展目标是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不要把校长等同于一般的行政官员,应该赋予校长这个职位更神圣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教育应当帮助所有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校园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功能。当今世界,“心病”普遍。社会变革,鱼龙活跃;家庭困难,生活矛盾;恐怖福乐,悲欢离合;沧海横流,泥沙俱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全社会都生活在压力下,唯教育最大。学校,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地方,是浇铸民族精神的神圣之所。校长肩负着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民族精神缔造者的重大神圣使命,承担着从小学过渡到大学,从幼年飞跃到成年这一重要人生阶段的思想情感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的教诲、引导、扬善贬恶、激浊扬清的艰巨而繁重的工作。
诗“可以怨”是极重要的治学精神。如果学校没有“怨”的机会,这样就会把问题积累下来,最终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怨”就是沟通和对话,也是为现实问题寻求合理和平等的解决方案的最好途径。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与集体融为一体。通过对美好事物的热切赞扬,引导人们树立鲜明的价值立场。“暴露”社会问题,突显其深沉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找回话语言说的自信。校长为众生说话,将得到师生的更多热爱。
“兴”“观”“群”“怨”四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中“兴”是前提,“观”“群”“怨”离不开“兴”。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也将道德与学问联系在一起,认为不修道德,不求知识,是他最忧虑的。朱熹对他的学生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两足,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朱熹指出涵养与致知两种工夫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涵养高才能专一考究义理,明达义理可使涵养工夫更好,涵养与致知是平行的基本修养方法。
当然,涵泳“治学气象”,不是一时一事的暴风骤雨,而是时时事事的细水长流。把涵泳的功夫,化为工作的底色、思考的底蕴,大气象必然会随之而生、因之而成。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华胜实验学校)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