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第201816期

第201816期

【概要描述】

第201816期

【概要描述】

详情

201816   2018610   

 

 

第一版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朱会娟

学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品德,作用于社会。学校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呢?

一、细心抓好学校德育常规建设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坚持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校应该认真制定详实、具体、可操做性强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通过推行班主任培训学习制度,每周一次班主任会议,开展班主任论坛等形式来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严格考核班级工作制度,包括对学生的仪表、卫生、“两操”纪律等的检查。组织对各班的班容班貌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班级工作评估中。坚持每日一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公布,每周一小结,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存在问题的,给予批评,促使改进。

3.学生养成教育紧抓不放。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需要长期不懈地紧抓不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见到老师或陌生人主动问候,不随地扔垃圾并能将身边的垃圾捡起等等。

二、精心抓好学校德育阵地建设

1.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品德、语文和数学等学科,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革命领袖,热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弃污取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

三、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特别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2.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和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3.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了班主任的家访工作之外,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学校少先队也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校外墙报、广播的宣传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   

5.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的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只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全力以赴,那么德育工作必将撩开“遮目之叶”,见到新的风景!

 

 

打通课内外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小学  张早霞

近年来,山西省阳城县第二小学根据山西省阅读十项能力的要求,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实验,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打通,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找准衔接点——在最容易打通的地方发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学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就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

打通课内外阅读,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让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如学完《蝶恋花·答李淑一》,指导诵读毛泽东的其他文章。

二、突出实效性——在提高打通的效率上施策

只有切实可行的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才能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

(一)课内阅读策略。课内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文化积淀的同时,在不同信息中读出新意。

首先,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如在《小英雄雨来》教学中,可提出问题:雨来跳进水中为什么没被敌人射中?此后可让学生阅读《雨来不死之谜》。这样可开阔学生眼界,让阅读更深入。也可通过对选择的同类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鉴赏,与课内教材形成对比,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次,以提升阅读效率为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的特点,注重落实重点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二)课外阅读策略。 课外阅读活动是利用课内阅读得到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阅读学习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更多的是学生自主阅读、个性阅读。  

进行课外阅读应该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读文章,略读或是精读。对一些好的文章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要反反复复地阅读;二是加深对所读的文章的理解,要知其大意,对反复阅读的文章要深品其含义;三是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做好读书笔记;四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文章,要查证,以解决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疑惑。只要坚守不懈,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日常化——在拓宽打通的渠道出实招

通过打通课内外阅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升华,做到生活处处皆语文、日常时时可阅读。

 1.开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行“读书达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评选,班级也经常开展读书交流、好书推荐等活动,通过活动保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倡导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发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漂书台、电子阅读机等,以及阳城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等,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3.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提倡亲子共读,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4.注重激励评价,形成促进机制。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纳入到教研组评价。

打通课内外阅读,拓宽语文学习领域,让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我们一直在努力!

 

 

巧用小组合作营造动态课堂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孙德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目前老师们还没有对小组合作探究精神实质有正确的把握和思考,致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甚至出现课堂秩序也仅仅是热闹而已,导致课堂效益不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呢?本人就课改中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用好小组合作,要精选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体现新课标课堂教学的精神,一旦有问题,也不管是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没兴趣参与讨论;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没时间来得及深入思考就匆匆走过场,造成许多学生盲目跟从。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由于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这样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不是有效的合作,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对合作探究学习产生厌倦。因此,要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潜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出本节课的“主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的研究学习,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愿望。

用好小组合作,要给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提出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就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这是不对的。在刚开始的课堂中,有的同学在闲聊,有的独坐不参与讨论,有的乘机玩其他的。事实上,如果仅有合作的形式而没有合作探究的方法,那么这样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点缀,并非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交给学生正确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学中,按照“独——对——群”的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再由此引申和扩展,架起探究思维的桥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有一定的方向,不盲目进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要求小组和小组之间,小组内成员之间,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相互交流、讨论、反馈、评价。当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不是将各人的观点作机械叠加。因此,最后一步是将同伴的观点进行科学整合,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用好小组合作,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实际建立了合作探究学习评价制度。评价时采取“两结合、两侧重”的方法。评价某个学生的合作成效时,把学习过程与组内的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小组集体评价,这样把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重心放在合作与集体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感,个人责任感。(删一行)

 

 

制定学生不会抵触的班规

广东省岭南师院附中东方实验学校   李玉婷

叶圣陶曾说:“当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班主任作为“班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挖掘人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又要不断地因地制宜健全班规,让班级得到良性发展。

班规是班级成员共同承诺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评价规定。班规就是尺度,是大家遵守的制度、章程。科学民主的班规可以规范一个集体的言行,净化成长环境。

一、制定班规的意义

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和学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相互关爱、共同制定的班规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离不开严格而合理的班规,它能营造出良性的学习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为师生提供高效学习的能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不遵守班规行为的探究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每个班级都会有自己的班规。制定班级班规的前提下需要探究学生有哪些违规行为,违规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类是学生因为行为习惯不良,常常在学习、生活上自由散漫:不准时回到宿舍,不能按时作息。内务糟糕,卫生差。满口污言秽语,随意喧哗打闹,扰乱教学秩序,乱丢垃圾。甚至产生校园暴力事件,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偷窃撒谎,高空抛物等违规行为。另一类就是纪律涣散、无心向学,无故旷课,大考抄袭他人答案或私自携带小纸条,影响考场秩序。 

三、学生违规的自身因素

任何事情的发生它必定不是单方面的,除了学校的因素,肯定存在学生自身的因素。相当多的一部分因为自身素质不够高,在小学阶段智力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到初中,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加上学业的增加,还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个性强,很多违规行为就会产生。

四、怎样的班规才是科学民主的班规,才能起到正面引领作用

首先, 得学生心的班规,学生不会抵触。当我们充分了解学生违规的类型与原因,接下来就是根据班级学生类型制定学生不会抵触的班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盛世名君唐太宗治理天下的道理提醒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人师者,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制定得学生心的班规,才不会被抵触,才能顺利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取得学生的信赖是师生关系的纽带,这个纽带的组成就包括了班规的制定。一个学生信任老师,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心怀感恩。这样一来,教育就产生无穷的效力。

其次,遵循学生个性的班规,学生不会抵触。学生都是性格各异的个体,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当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尊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班级规矩的内容不在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缺点,发现自己可以做什么,又怎么样的事情不能去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现实中的界限,主动认知。班级班规是针对班级每个同学的,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班规的制定当中去。班主任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出来,然后肯定他们的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再次,接地气的班规,学生不会抵触。接地气的班规即为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愿望、诉求,惩处方式具有针对性,同时保证对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同中存异。班级是师生共同的家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在这个环境当中,班级班规所体现出的民主、责任、爱心和平等,能让学生明白一个好班规对于学习生活的重要性。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来观察分析班级现有的问题,善于归纳急需解决的,哪些可以暂缓的,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规矩。

营造学生良性竞争的氛围,让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能以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而幸福的源泉来自于一个好班规。

 

 

让美术课堂“活”起来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曹智育

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会影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改革也提出改变学生变动、机械单一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课改几年,在我们农村,很多老师对美术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认为美术课即图画课,画得好就是美术好,而美术学科人文性质的特征明显地被忽视或不被认识,加上我们学生学习美术的用具也就只有简单的课本、画纸、铅笔、彩笔等,因此,课堂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要么让学生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要么画几个简单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照着画。这就像给学生戴上了一个无形的套,而学生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给一口就吃一口,不给就不吃”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主动思考,这种一言堂式的课堂缩小了学生发表见解和主张的时间及空间,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从而使美术课堂都变得枯燥、乏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于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放开孩子的翅膀,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才会变得活跃起来,而调动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如在教《植物籽粒拼图》一课时,对于农作物的种子,在我们农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孩子们却从来未想到过植物的种子也可以画画。课堂上,我把准备好的一切所需物品发给学生,告诉他们作画方法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他们自己的作品。整堂课,孩子们出奇的认真,想象力也像上了弓的箭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完成的作品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个个余兴未尽,可见,兴趣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诵读文化经典  提高语文素养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孟莎莎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美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字文》《论语》等。在诵读活动中我重视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1.在情境中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照思读。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教师可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3.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效率。

4.游戏诵读。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边玩边跳,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如我校开发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梅花香又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拍三,我拍三,三月桃花连十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你拍六,我拍六,六月荷花满池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拍九,我拍九,九月菊花初开放。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5.从个人诵读到建组诵读,从简单背诵到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快乐阅读的趣味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更改了以往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的做法,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体验,激发其对诗词的感悟。课堂上有时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美妙意境。有时用饱满的激情体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时也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地、大胆地来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时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索,就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理解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作文因为有了一句或几句古诗而更加精彩。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我们坚信孩子们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学生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第二版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日积月累”教学法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小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是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制定的学习项目设计,分别将字、词、句、篇作为丰富语文素材、扩充语言运用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然而在学习中,“日积月累”教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和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抄写背诵,或者是过度强调字、词、句、篇,反复积累,要求学生重复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实效,降低了教师对文本的研究,使“日积月累”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怎样提高“日积月累”教学的效率呢?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课堂        

语文课堂活动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课文的解读也好,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也罢,都脱离不了活动的支撑。“日积月累” 板块里的成语、对联、歇后语、古诗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教学时绝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和抄写。遇到成语,我会把成语意思讲解完之后,将成语学习和填字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成填字游戏或成语接龙,学生学习的兴致马上就会被激发起来。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把所有的成语记住,还学得很快乐。遇到名人名言,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就给学生播放雷锋的影片、巴金的简介、爱因斯坦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随机展现他们的名言,学生不仅了解了人物事迹,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古典诗歌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面对小学阶段 “日积月累” 里大量的古诗,我就组织学生举办“寻古经典吟诵”比赛,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模仿古代诗人抑扬顿挫地诵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也会不断上扬。

二、整合语文教学“日积月累”

所谓整合,就是语文教学中结合单元主题,有意识地将“日积月累”分解到语文课文中,进行逐步渗透,并且将知识进行归类,按照每个单元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最终形成体系,达到“日积月累”的目的。语文学习园地中,将教学内容分解到课文中,然后以单元的形式分类,这样学生以简单的方式获取知识,最终就能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好语文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日积月累”来讲,作为学生知识储备的有效补充,显得尤为重要。

“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寻找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内容,列举一些成语故事、谚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说”: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尤其是对一些诗句、名言的感悟。

“读”教师在课堂中以丰富的表情以及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和韵味。

“写”:学生的练笔非常重要,通过读后感、诗句引用的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爱上写作,坚持写一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强化“日积月累”的运用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只积累不运用,那是消极语言,记忆的痕迹就会稍纵即逝;积累并能灵活运用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我们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积累的重要,才能感受到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实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层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搭建“日积月累”与“学以致用”的连接点,巧妙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促使积累与运用相得益彰。如加强作文的指导,可以通过典型课文中引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告诉学生哪些诗句可以用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注重优美句子中词语的运用,做到信手拈来,文笔流畅;加大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和开发,将学生引领到历史的天空、诗的海洋、童话的世界、未来的畅想等,让学生的语言流溢绚丽的色彩,让孩子的文笔激荡生命的火花。

日积月累贵在坚持,天天积累,周周积累,月月积累,年年积累。只有这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语文知识的维度才能一圈圈拓展,厚度才能一层层丰富,深度才能一点点触及,学习语文才能成为最有趣味的享受!

 

 

体育教学中自主参与性学习初探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中学   徐开颖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只有通过参与练习和活动才能完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保持体育课堂旺盛的生命力?下面我将联系实际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愉悦身心,培养能力

精彩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情境中。同时,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通过兴趣的诱导、升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育的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把合作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运送物资”的游戏。铺设垫子作“沙地”,把一排双杠当作“山洞”,用两条绳子摆设成一条“小河”,最后将物资送到“目的地”的故事情景。

二、变换教法,精心策划,吸引参与

在同一个学习内容中,要变换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新鲜感。因此,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耐力跑一直是个“累活”,其实跑只是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耐力才是教学目标。因此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长征”的故事情境,借助简单的器械,把枯燥的走跑交替内容换成“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千里急行军”等情节。也可试着通过改变以往跑的形式,采用各种图形跑、自然地形跑、轮流领先跑、越野跑等,然后给予一定时间的耐久跑练习。他们在欢乐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本领,磨炼了意志,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针对差异,分层施教,体验成功

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要科学地对待学生,养成面向全体学生的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可采用分层教学。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各自身体基础上得到发展,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在投掷课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练习。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感。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差异中自主地体验成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超越自我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构建主体地位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全面的开启。同时,我们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突破创新的目的,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让学生自编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徒手操和游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在篮球场用“自制垒球”自编喜欢的游戏,学生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创编了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投篮比多等。如:利用旧物,进行“一材多变”教学,学生自己动手,用空矿泉水瓶装适量沙粒。有的同学用它练习投掷,有的同学用它跳健美操,既有声有色,又悦耳动听。通过自制器械,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做自己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从中受到教育。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锻炼,在“娱乐”中增强体质,在“玩”中受到教育。

 

 

练琴中“慢练”的好处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冯雨曦

如果说练琴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耐心地慢下来”,慢练能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想不到的:

1.慢练能解决乐谱的准确性问题。读谱,是实现钢琴演奏的前提。在慢练过程中,自己可以让大脑长时间地思考和反应,不仅可以认读、检查谱子上的音符、节奏是否弹得准确,更可以关注到力度、速度、表情等标记。不但解决了在弹奏过程中的准确性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练琴的效率和质量。

2.慢练能解决演奏的速度问题。主要表现在演奏速度低于作品的要求,或者由于弹奏动作较慢,提速后出现双手不整齐、声音不清楚等状况,直接的原因往往也是“慢练”不够造成的。慢练时,弹奏动作较缓,可以使手指得到充分锻炼,各个手指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手指的力度加强,灵活度也会相对提高。更主要的是便于手指形成正确的把位记忆,在不断熟练中,手指寻找下一个音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进而弹奏的速度也就能越来越快。

3.慢练能解决演奏中的技术难点。在弹琴过程中常常会面对技术难点,由于每位演奏者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对难点的掌握和训练方式也因人而异,但最基础的还是要进行阶段性的“慢练”,将某个片段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消化并且掌握。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获得知识、技术以及成就感、愉快感。

4.慢练能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慢练犹如“放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让自己在弹奏中能谨慎注意音乐的每一个细胞,并不断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逐渐克服乐曲中的难点。这不仅是对于乐曲弹奏技巧与能力的积累,更能使演奏者从中逐步建立演奏乐曲的自信心。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慢练习得方法,从而提升演奏者的自信。

 

 

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探究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高级职业中学  杨学敏

一、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在中职教育严峻的现状下,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授课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分析:

1.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多数中职生之所以选择中职院校,大多是因为成绩较差,考高中无望。这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方法欠缺。在上课时无法做到专注课堂,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兴趣了然,而老师面对上课沉闷的学生,在进行授课时也会大大减弱其传道授业解惑的积极性。大多数中职生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会计专业只要会记账、算账就可以了,对于专业的财务知识不予重视。

2.教学模式守旧。中职教育的课堂授课模式较为传统守旧,很多老师都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模式。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的中职教学了。中职生在中小学时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疲乏,在中职教学中继续沿用该模式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倦怠,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中职课程相对以前的课业难度有所增加,尤其是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这门课程,里面包含很多的专业知识和逻辑关系,倘若不能加强师生间的教学联系,多问多学,很难做到较好地掌握课程中要求达到的目标。

3.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较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在很多学校中理论教学的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实践课程更是无法按规定实行。财务会计中所阐述的内容大多深奥且逻辑性较强,短暂的理论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接受。学生为了应付课程作业和考试只能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地理解,应用上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而财务会计是在后勤财务工作中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很多老师没有在会计第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在进行实践内容教学时无法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与指导。而学校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也是较为欠缺的,很少组织学生进行第一线的实践学习。

二、对财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应摒弃以往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互动性的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财务会计》这门课知识较难理解,同时应用性较强,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合到知识点的讲解中,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财务会计知识进行课堂发言与交流讨论。参考性较强的就是日用商店或者超市的采购问题,将其改编为符合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的应用题,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进一步完善成绩考查制度。考查制度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态度,公平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给学生以真实水平的成绩反馈,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财务会计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应将期末成绩考查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这样就可以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应当计入平时课堂表现的得分,这样做,可以制约课堂的涣散行为,同时也可以避免期末成绩片面性的缺陷。如此一来,学生必须将三方面同时兼顾才能取得好成绩,多方面给学生以评价也是在间接地提高学生对三个方面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务会计这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

 

 

谱写“新”乐章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王雪妍

“新基础教育”纷纭的新理念、新观点一次次地冲击着我陈旧的教育思想,不禁感叹教育的新时代终于来到了。

叶澜教授提出,“新基础教育就是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在音乐教学理论中,音乐课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音乐,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的演唱,自然的表演,并能通过小组合作,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本着这样的基本理念,结合新基础教育理论,为教师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掌握学生的喜好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抱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总是喜欢讲很多枯燥的乐理知识;老师教的那些歌太难听了、太难学了;我们喜欢唱一些好听的歌曲,老师让我们听的那些曲子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流行歌曲等等。”总归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隔阂。现在的初中某些教材内容和相关配套资料不适合时代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想法油然而生。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我们现行的音乐教材绝大部分内容是以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选编对象,很少有较通俗的音乐作品。经典音乐艺术技巧深奥,学术气强,学生味弱,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他们更愿意欣赏的是流行音乐,因为这些音乐以通俗易懂的曲调,直接明了的歌词,亲切自然的歌唱,轻而易举抓住了学生的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对音乐教材进行有机整合,选择出适合学生并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课本内容,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个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歌曲的主动性必须从兴趣入手,歌曲学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随着重复训练而消失,所以,我们唱歌教学要减去一些无谓的重复,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例如在教学《西风的话》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口琴分声部进行演奏,体会两个声部旋律的区别,然后组织两个声部的合奏,从而让学生对二声部合唱的旋律有较为准确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训练,学生就能够充分运用器乐合奏中获得的体验。这样的训练形式将器乐教学和歌曲教学有机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和常态化,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让演唱不再单一,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了解学生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性艺术。因此,音乐学习必须要用参与、体验、合作、交往的方式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的情感需求是什么?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课堂,假如我是孩子,置身于课堂的情境中,分析、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以及愿望,从而认识新基础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小鸟,小鸟》为例,教师带领所有学生体验老师用筷子合着旋律做节奏律动来感受八六拍的节拍感觉;用手臂走向设计两只小鸟的形象,感受歌曲旋律追随感和休止符所带来的灵动感;并通过动作幅度的大小来帮助学生感受小鸟在旋律中时而轻快、跳跃,时而舒展、热情的音乐情绪。通过体验,获得音乐律动与音乐情感表达。只有站在孩子们的视角,才能打造适合孩子的音乐乐园,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发现课程的价值,还要让课程的价值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得以显现。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作为一名教师,不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可以幸福地度过每一天,这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四个方法

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大庙小学   巩延强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学生热爱阅读课文,勇于阅读课文,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法内化,实现学法迁移。学习有法,但无定法,因文而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去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以语文教材为例,分门别类地去认识各类文章的特点,从中体会不同文章的不同学法,使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教学描写美好景物、美好事物的课文时,应首先重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语句进行朗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品味语言美,熟读成诵来体会美,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又如教学描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时,应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表现主人公思想品质的语句,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三、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四、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之,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创造条件,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喜爱阅读、快乐阅读。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像爱生活那样爱语文,像爱语文那样爱阅读。

 

 

音乐学科中的分层教学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徐敬民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能让学生的身心不断得到愉悦和享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但音乐素质受先天遗传、环境教育、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而产生不同的个性差异,音乐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音乐知识,从而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一、准确划分学生的层次

划分层次不是用带有歧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而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我们每个教师心中都有杆秤,对所有的学生要心中有数。现在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没有入学之前就开始了音乐学习之路,高年级的孩子甚至器乐、舞蹈、声乐进行了五、六年的系统学习,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同龄孩子当中有着绝对的优势,我将这些孩子划分为第一层次——高手层。这部分孩子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班上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同学为第二层——优秀层,这些孩子和高手层同样会被吸收进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进一步学习。还有一部分同学胆子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以及音准差的划分为第三层次——进步层,处于这一层的同学是班上为数不算少的同学,恰恰是我们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同学,所以他们是我们老师最需要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一层。最后班上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很聪明,但十分调皮属于学习态度差,将他们称为潜力层。之所以称最后一层为潜力层,是因为很多时候,在帮助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后会一鸣惊人,一跃成为优秀层。因此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致于做无用功。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和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相应降低一些。

接手一个新的级部和班级,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音乐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作详细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一二年级同学年龄小,比较好动,思想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喜欢单纯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我就培养他们用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中的律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边听音乐边轻轻摇晃身体,每首歌曲学会之后再创编一个小律动表演,通过体验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并且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到中高年级,一首歌曲的学唱这个目标对全班同学来说基本上都能达到,但对于一些音乐基础较好和音乐素质较高的那些层次的学生来说就显得略为简单了,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深度挖掘每一课的教材,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声音条件好的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对舞蹈较好的同学要求自编舞蹈随音乐跳,对于器乐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自己演奏这首歌曲,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三、小组合作益处多多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不同层次学生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形式。在分层次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以权威者、知识拥有者自居,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赞叹者的身份出现。例如在练习竖笛的过程中,学得快的同学带动学得慢的同学,互相学习、交流,让优秀生为困难生提供帮助。小组全部演奏过关的将全体获得小奖章,这是小组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都很认真。又如在教授二年级歌曲《乃哟乃》时,我先将学生按三个层次分组,并针对这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按要求学习,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中,成为小组中的一员。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能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最后让学生分组展现,检验学习成果。在讨论中,学生对某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补充启发,从而提高了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四、为分层教学搭建全员参与的舞台

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关注着一些“高手层”的表现,常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而忽略了大部分普通学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慢慢地失去兴趣。在分层教学后,我在所教班级开设了“我是大明星”才艺展,每节音乐课利用前五分钟的时间展示2-3名同学的才艺,坚持全员参与的理念,才艺形式宽松多样, 流行歌曲、牛仔舞、双簧、葫芦丝、口琴、二胡……如果这些都不会,课本上的歌曲展示也可以,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到台前秀一秀,锻炼登台的胆量,找到自信。

一位有名的音乐工作者说得好“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我的目标,我将不断努力!

 

 

第三版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哪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交往过程。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和谐。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之间能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讲,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和蔼可亲,进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实时地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要多肯定学生的长处,特别是学困生,应实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赞赏。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蓝树叶》这篇课文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相似现象进行回忆:当时的你或者是他人是如何做的呢?你或者是他人会是一种怎样的体会呢?将来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去处理呢?等等。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宽容他人。最后应让学生明确只有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才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归属感以及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二、借助文本的情感主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分为五大方面,即爱自己、爱人民、爱自然、爱祖国、爱科学,作为教师应当有效地挖掘这种爱的主题,通过教材当中关于爱的要素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阅读课中讲到季羡林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着重启发学生体会课文的“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认识到季羡林面对自己那已故的母亲,因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孝道,没有在母亲身边陪伴而产生的那种悔恨、自责和愧疚,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从中让学生懂得,趁着能和母亲在一起,我们要学会爱他们。如此一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母爱的含义,从而实现学生心灵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情趣。

三、以“作业”为媒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不仅仅是落实课堂教学的一个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因此作业的布置不仅要能有效巩固学生课堂所学,还要富有趣味性。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安排课后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布置作业时要做到:一是应当实现作业的差异化,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类型不同的作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作业,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二是应当实施精选精练的策略,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选择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练习内容,以使学生在高效的练习过程中学会有关内容,并且,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例如,让学生在写作文时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以使学生写出自身的真实体会。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课堂就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师能够勤于耕耘,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洗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变成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如何促进基于思维导图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石文静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省市层面上一直在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山东省教师远程培训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在这个培训中,主要是针对每个学科的特点,提出适合各个学科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或思维方式,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教师讲课模式为目的。虽然培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基于思维导图下的教学模式真正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并收获成效。

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记忆,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的思维结构,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有学生写道:

“运用思维导图来记忆数学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大脑的联想作用,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和时间就可把知识以关联的形式记忆下来。”还有学生写到:“感觉新知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与旧知识有联系的,就好像母亲和孩子一样。”虽然学生表述的不是很清楚,但可看出有些学生已经能够从整体上来认识知识的意义了。

近几年,以我所在的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为例,基于新基础教育理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以思维导图下为内核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授新知、绘制草图→小组合作、协作修改→例题提炼、巩固新知→自我反思、绘制终稿”。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学校教育也需要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

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实施基于思维导图下的模式教学,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预习,制作思维导图。在制作的过程中,能锻炼其快速阅读和信息整理等能力。而且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快速寻找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等等,有利于培育学习型主体和学习型班级组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成长。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在绘制的过程中,能够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间的联系更好的表现出来,使整个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系统

初中数学课中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非常繁杂,传统的机械性记忆耗费时间长且遗忘率较高,不利于学生快速记忆和理解知识,思维导图则可以将初中数学知识科学有序的呈现,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级知识结构系统,学生通过分析此系统中初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加深其对数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强化其记忆。

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某些节点会出现思维障碍,这里便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理想的地方,需要学生对此处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加深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清楚的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内容,实现高效教学。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应用思维导图的条件,其心理特点已经脱离了小学生的模仿性和盲目性,已经由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他们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具体事物以及生活实例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内涵,也可以由某一抽象概念联系相关事例,并对抽象概念进行解释和剖析。所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可以很好的适应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即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应用是思维导图的条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山西省祁县东观初中    李爱仙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养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

一、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七年级的《生活中的数据》其中有一节《一百万有多大》,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几个例子,鼓励学生大胆举例,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一百万,学生积极发言,老师还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八年级第一章《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这样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我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就书本内容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在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深挖教材,通过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评价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的巧妙运用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柏孝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笔者结合近几年教改经验,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点滴”及时评价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及时对学生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尽量做到“时时有评价,事事有评价,人人有评价。”如在一年级下册《发新书》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估计“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时,有个学生机智地说:“女生19人不到20人,男生18人也不到20人,20加20才是40,他们合起来肯定不到40人,所以40本书一定够发的!”听了这个学生独特的见解,我就及时地评价到:“你的见解真是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一听满足地笑了,结果他整堂课学习效率非常高。另外,同样的课堂,有的学生哪怕是没有发言,只要他坐得端正,听得专注,写得认真,也都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他发言中哪怕只有一丁点合理的内容,也给予及时的肯定引导。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鼓励、欣赏中度过,不觉间就产生了一种爱数学的内驱力。

二、以人为本,“延迟”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学生平时的作业批改。有的学生因为上课没认真听,漏题或没完成就交上作业,我就把他们找来,给他们机会和时间认真补齐作业,并在作业等级处给他填上认真完成后的等级情况。同时告诫他们今后上课要认真听讲,仔细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是测试。比如有时班级测试,个别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我则及时把学生找来,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探求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给孩子重新做一遍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使学生巧妙地避开了尴尬,重塑了其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这一类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更积极主动。

三、关注“差异”合理评价

由于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第201817期
下一个: 第201815期
上一个: 第201817期
下一个: 第201815期
上一个 : 第201817期
下一个 : 第201815期
上一个 : 第201817期
下一个 : 第201815期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