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以匠人之心,守一方之教
- 作者:
【概要描述】
以匠人之心,守一方之教
何者为师?遵古人之训,“传道授业解惑”;听前人之言,“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守教者之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大抵都思考过“大先生”“经师”“人师”的区别。我读了《教师人文读本》后,这种思考又深了几分。
今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九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教师?做一个怎样的教师?犹记得初出茅庐时,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庸庸碌碌:急进有之,宽容有缺;目标有之,过程太略;设想有之,方法贫乏。以至于和学生相处,总不能平心静气,与成绩相较,总占不得先机。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我学会了遇事先调节情绪,然后想策略,去解决问题,优化方法。一边尝试一边总结,仍然问自己:你想成为怎样的教师?
当我读到《教师人文读本》中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说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说到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虽然鲁迅先生说的是怎样做父亲,而我也从中感受到了做教师的本分——理解、指导、解放,始终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人,理解他们暂时的不足,针对他们的发展需要作出指导。与第一届学生相处时,我总时时处处将我的想法凌驾于学生的想法之上,用统一标准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等到与第二届学生相处时,受前辈指点,渐渐学会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和需求,对每个学生都多了一分宽容,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努力之时,也就发现越来越多学生的可爱、天真之处。那个时候才明白,做教师的乐趣在于看见成长,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学生的。
汪曾祺先生于《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追忆了自己的父亲,絮叨了些许小事,每一件都平常却丝毫不平淡,令人陡生羡慕之情,羡慕他们父子的日常相处,也佩服汪父言传身教的“功力”。最喜其中一段的描述: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就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这是多少人羡慕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在我接触过的学生中,不少孩子是缺失父母陪伴的,一应事情交由祖辈和教育机构代办;一些孩子在成绩上难以施展,就被父母鄙视为蠢笨;也有不少孩子明明有一两个闪光点,却总被自身的不足拖累,得不到肯定和夸赞……我自己还没有孩子,每每看到这些心理上受苦受难的孩子,就会想,我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过这样的童年。而为人师,也一样。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仰视”着老师。想明白了这层道理,我就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努力突出学生的闪光点,多些鼓励,也就收获了更多的笑脸。而一旦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他们小脑瓜中的灵感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了,这是意外之喜。
《教师人文读本》中“夫子的身影”单元向我们展示了“夫子”的风采,他们才高八斗,品德高尚。印象最深的便是梁文道先生的《老校长》一文,我是笑着、愁着、佩服着看完的。学生笑说:“我们就年年拿钱年年骂,他就年年挨骂年年给……”高锟先生的身影就这么清晰地显现。一个校长,不仅被学生误会,更是被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却始终关爱着自己的学生,这份雅量,多少人能做到?而高先生的学生们,明白事理之后,反而回母校任教,继续做老师,做着教书育人的事情,又何尝不是高先生所创校风的体现?我身为年轻教师,如此这般多听多看,多思多悟,虽仍不能望诸夫子项背,但他们的身影会牢牢印在眼前,挂在远方,是终身追逐的方向。
为师者,终还是得保持“赤诚之心”“孤傲之心”,对知识的赤诚,对底线的孤傲,终要以匠人之心,守一方之教。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卢 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