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中小学活动育人应慎防“破窗效应”
- 作者:
【概要描述】
中小学活动育人应慎防“破窗效应”
■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马安小学 黄天云
活动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在中小学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可以说,活动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向上的道德观,却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和设计的事情。因为活动策划一旦出现纰漏,活动过程极易失控,甚至可能产生反向教育效果,在学生心中埋下“恶”的种子。
【育人案例】
中山市某小学,趁着中秋来临之际,组织了中秋游园猜谜活动。活动如能顺利开展,可让孩子们在游园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但活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意外。
学校为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到猜谜游戏中去,设置了奖品兑换机制,规定孩子们每集够8个谜语,就能兑换一件奖品。这样的设计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忽略了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学校人手不足的现状,为后面的猜谜兑奖环节埋下了“地雷”。
活动开始,每班“猜谜区”都留有数位“守谜人”,待参与猜谜的学生猜对谜语后,方可取走谜语去兑换奖品。高年级区进展得很顺利,低年级区却慢慢出现了问题。由于低年级“守谜人”年龄太小,看守不严,出现了学生不猜谜直接扯下谜语去兑奖的现象。
“破窗效应”出现了。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行为可行,便争相模仿。老师们管不过来,便只能听之任之。此时,如果活动组织者能在兑奖处及时弥补漏洞,尚可“亡羊补牢”。
学校发现这种行为后,在兑奖处增设了“检测”环节。要求每个兑换奖品的孩子,随机抽出一张谜语卡说出谜底,才能兑换奖品。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变数再生。临时增设的“检测”环节,极大地拖慢了兑奖速度。随着兑换队伍变得越来越拥挤,兑奖的老师变得手忙脚乱。有一些学生看有机可乘,竟将谜语放下,开始直接“拿”走奖品。其他学生看到后,又开始模仿。事情发展到此处,已完全背离了学校活动设计的初衷。无奈之下,学校只能紧急叫停活动,让各班主任在班内给孩子们“检测”谜语,并兑换奖品。
一场初衷极好的教育活动,为何最终演变成一场“闹剧”?我们作为教育者,切不可不察。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讨论。
一、孩子真的坏吗?——认识破窗效应
孩子真的“坏”吗?不是,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们在活动中受破窗效应影响。所谓“破窗效应”,指的是当一个违反规则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或纠正时,它将被更多人效仿,乃至变本加厉。此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威尔逊提出。根据“破窗效应”,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们的群体“坏”行为,并不是他们真的“坏”,而是活动有“破窗”,却未有人及时修补。
活动育人的精髓就在于用细节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活动设计前,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出现“破窗”。但万事不能都预料到,这就要求教师一旦发现“破窗”要及时修补并制止学生的进一步破坏。这个“制止”的行为,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受教育机会。
二、优化活动设计——避免破窗效应
1.强化价值认同。没有价值认同就没有责任认同。作为教育者,我们策划的活动,未必能臻于完美。尤其是初次或创新形式策划,必然伴随着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面对如此多的变数,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建立统一的价值认同才能真正抵御这种“风险”,保证活动能较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如:中山市某小学的游园猜谜活动。相关参与老师只有在活动前建立起价值认同,明白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游园活动增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才能在内心形成对“活动变数”的优先级判断,发现问题及时主动干预,有效防止“破窗效应”。
2.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学校活动的策划,有一个核心指标,经常被忽略,就是“人力”。学校活动的策划者,基本非策划专业出身,往往对“人力资源配比”这个概念一无所知。但它却是使活动能够有序进行最基本的前提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时,单纯依靠学校老师来保持学校活动的有序进行,势必捉襟见肘。所以,学校大型活动的实施,需要发动多方力量的参与。从社会参与的角度来看,学校能够发动的力量是非常广泛的,如“家长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学校后勤保障人员”等。当学校发动足够的人员参与到活动组织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还能有效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3.充分正视学段、年龄差距。活动设计应该充分匹配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在思想、行为、认知发展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小学阶段开展一项面向全校的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差距这个因素。前述的“中秋猜谜游园”活动,低年级的孩子字还认不全,而高年级的孩子早已不存在这个障碍。故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高低结对”的方式,让高年级孩子与低年级孩子一一结对参与活动。这样既能解决低年级孩子识字障碍问题,也能激发高年级孩子身为“哥哥姐姐”的角色认同感,有效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
4.优化激励方式。中小学策划活动育人的另一个“盲区”,是在活动激励的设计上。很多学校在活动策划之初,便开始设计用奖品去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其实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早已不再单纯只看物质激励了,一定程度上,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激励和肯定。以上文提到的“中秋游园猜谜”活动为例,在最后的兑奖环节,又再一次出现“破窗效应”,如果事前合理设计是可以规避的。根据小学阶段孩子“爱玩、好表现、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假设活动设计之初,就去掉物质奖励环节,而是以“猜谜等级挑战赛”的方式来进行,为优胜者颁发相应等级的荣誉证书,可能效果更好。
三、活动延伸教育——谨防破窗效应“后遗症”
1.通过活动复盘,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力。活动育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遵守规则。以“中秋游园猜谜”活动为例,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恰恰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可以召开一次“复盘游园活动”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自我讨论和反思之中,得到成长。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反思中,可以更好地深化对道德的理解,提升道德判断力。但需注意,本文所提倡的活动复盘,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师生协作的活动复盘。而不是传统惯例上全体学生集会上的表扬与批评。许多学校一直都有活动复盘的习惯,但往往会把这种复盘开成“批斗大会”。这种批斗大会,让学生难堪的同时,更让老师尴尬,实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
2.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强化认同与自律意识。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正面典型的树立,能极大地激励同学们见贤思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故教师可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选出几个表现突出的“正面典型”,进行延伸教育。通过身边榜样的引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3.发挥“三全育人”,坚定活动教育的过程性。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难免会遭遇“破窗效应”,但这并不是我们“因噎废食”的理由。因为活动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育人途径。当然,想要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效用,还必须坚持“三全育人”,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状态下,活动育人才能事半功倍。
活动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精心策划,发动多方力量协同落实,能有效规避“破窗效应”,更好地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2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幸福德育背景下小学‘灵雅’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A2022010)阶段性成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