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写“有我”的习作
- 作者:
【概要描述】
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写“有我”的习作
2023年高考成绩出炉后,河南省某考生的高分作文引发热议:有人给这篇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作文查了重,发现全文大部分是引用。为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丽钧校长大发感慨:
从小学到高中,整整12年啊,我们累死累活把孩子教成了“复制、粘贴”的高手!别再抱怨他们缺乏创造力了,他们要那“创造力”有什么用?反正会“复制、粘贴”就能俘获阅卷者的芳心……
的确,这样引经据典的文章,读起来气贯长虹,实则缺乏作者的思考和灵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其实,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首先,我们把作文教得太像“作文”了: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用哪些好词,用什么修辞,都给了样板。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表达,也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其次,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当学生还不会“走”的时候,就一味要求学生“跑”,结果跑着跑着,学生就把自己丢了。最后,我们教会了学生投机取巧的方法。许多老师鼓励学生写作文时要用好词佳句,要学会借鉴,这无可厚非。但有些老师却过度使用这些方法,要求那些写作还没有“入门”的学生记忆、背诵单元主题作文,并在考试时把在作文书上看到的、背诵的作文“誊写”在试卷上。当学生发现“誊写”的作文比自己挖空心思写的作文得分要高时,便有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于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便在学生小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创作,写出“有我”的作文呢?
第一招: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众所周知,书看得多了,写作文就轻松了。作家梅子涵曾说过:“你多去阅读,很多方法、技巧都在作品当中了。”但是,我们发现,尽管有些孩子看的书不少,但还是不会写。根本原因是阅读还未达到一定的量。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输出。只有积累到一定量,输出才能自然而然。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打过一个粗俗的比方: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话糙理不糙,书读多了,写作自然就不用愁了,文笔自然也就好了。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大量读书。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爱读书、会写作的学生呢?
第二招,上好文本阅读课。课本中所选的文本,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每篇课文都做到了文质兼美。对语文课程来说,选文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构件,是语文教材各要素的枢纽,是学“文”悟“道”的主要载体。不仅如此,每篇课文其实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只要老师用心,就能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创作手法: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表达等等。那么,如何呈现呢?最简洁的方法就是板书。每一节课,每一个语文园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总结概括板书。这些师生共同学习中的课堂生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更能帮助学生学到作文的写作手法。
第三招,给学生写下水作文。每每我有文章发表时,周围的老师都争相阅读。但是当我推荐“大咖”的文章时,他们热情度却不高。这是为何?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身边的学习伙伴。我写的东西,更接近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也更能触发大家的情感,所以喜欢看。对学生而言,老师的下水作文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就像美术老师需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老师需要唱歌给学生听一样,语文老师也应该经常写文章给学生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很少给学生写下水作文,这是不对的。实践证明: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多写“下水作文”,会让学生产生共鸣,也会产生“欲与老师试比高”的少年豪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爱上创作,爱上表达。
除了写单元习作的下水文,语文老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用文字和学生交流。这种形式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也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对培养学生的创作习惯大有裨益。
第四招,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提高表达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创作,除了老师中肯的评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学生把习作变成“铅字”,也就是帮助学生发表。大家都知道,老师发表文章不容易,学生自然也不容易。一篇文章,要想达到在核心读物公开发表的水平,不是用了所谓的好词佳句,适时的引经据典,也不是修辞手法使用多多,更不是字字珠玑、洋洋洒洒,就能发表了。我认为能达到发表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作者的作品中必须“有我”。看到“有我”的文字,读者就能够想象到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文章中的主人公就可以在读者脑海中活灵活现地浮现出来。为什么人们看某些作家的作品时,一会哭,一会笑,心情、情绪会跟着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为他欢呼雀跃,为他担惊受怕,为他寝食难安,就是因为作家在用“心”写作,在用“我”表达。这样的作品就是“有我”的作品。
怎样写“有我”的作品呢?张丽钧校长曾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做到“五有”——有我之心,有我之情,有我之慧,有我之趣,有我之采(《写一篇“有我”的文章》)。以教育写作为例:我认为,“有我”就是教师要真实记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实事求是地“还原”这些人和事,然后再附上真实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教学写作毕竟不同于文艺创作,不应该过度虚构。对学生而言,“有我”的习作就是真实、可信,不说大话、空话,力争将笔触落在细小、能引发人思考的那一点。做到了文中“有我”,文章就能打动人了,也就能发表了。
第五招,多写多练。潘新和教授说:“人是写作的动物。”《青春语文》的创立者王君老师说:“天生我材会写作。”他们无非是在阐述同样的道理:每个人其实都是想写、能写、会写的。但现实教学中,为什么创作成了老师和学生的“硬伤”呢?究其缘由,还是写得少,练得少了。
鲁迅成名后,大家都对鲁迅夸赞不已,直呼他是文学界的“天才”。面对夸赞,鲁迅回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没有“客套”,他说的是大实话。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习作,一定要让学生多写多练。我的学生除了单元习作、文本中的小练笔,一周至少要写一至二篇周记,当学校或班级有特殊活动时,还要及时把这些活动写下来。所以,大部分学生一学期要用2~3个周记本。创作从没有捷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习作都是作者的思想结晶。要想让学生学会创作,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多写多练,过度借鉴、抄袭,只会让学生离“本真”越来越远。
教学生创作,写“有我”的习作,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甘肃省酒泉第七中学 杨丽玲)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