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第201714期

第201714期

【概要描述】

第201714期

【概要描述】

详情

2017年5月25日    第201714期

 

第一版

 

让我们的校园更洁净

——《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在校园卫生管理中的运用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 孙宝江   梁国辉

永远无法留住时间那匆忙的脚步,转眼我在学生处已工作了两年。学生处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这个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使之健康、快乐、茁壮的成长,我们学生处制定了《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身为学生处干事的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的进步。

校园卫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听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它关系到班容班貌、校容校貌,也关系到师生的文明举止,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展示学校形象,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很好手段。校园卫生管理工作既繁琐又重要,而我校容初高中教学为一体,校园面积大,室外运动场地多,学生总数为全市之最,这就给学校室外卫生管理工作加大了强度。如何利用《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来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成为身为学生处干事并主抓校园卫生管理的我关注的问题。

一、实行卫生责任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为了使学校的卫生管理有章可循,提高卫生管理的质量,针对本校的卫生情况,我们首先将公共场所具体分块,以班级为单位,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班级。制定出各个卫生场所的打扫标准和要求,如:操场、跑道和小花园及草坪要求无纸屑、烟头、乱石、枯枝、塑料袋等垃圾废弃物。清扫的枯枝和杂草集中堆放在自己包干区的角落,然后装入垃圾袋清除。

实行卫生责任制,有利于校园卫生的管理,避免了相互推诿责任,使学生把班级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既加强了班级建设,又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增强学生的公正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提高学生卫生意识的基础上,推行奖惩结合制度,细化达标要求,周末要给予各班级一个公正的量化评估。人的本性最重要的部分在于自己的尊严,不愿让自己的面子受到损伤,为些,我们对破坏校园环境学生的班级给予本月的卫生扣分,并记录在《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中。把各班分担区的卫生状况纳为文明班评比内容,评比的结果与班主任的月奖励挂钩,激发班主任管理因素,避免了出工不买力,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将日常检查结果公示在楼道小黑板上,并在周一进行全校通报。给个人、集体一个公道的说法。同时及时对做得好的班级给予高度评价。班会课上利用校园广播表彰那些平时爱护校园环境的,如:主动捡垃圾的同学,对破坏校园环境的同学进行阻止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对表现优秀的班级进行表扬,对有较大进步的班级进行鼓励。这样树立典型,以先进带后进,既形成了班与班之间的良性竞争,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班级的健康发展,这样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得到鼓励,而且坏习惯得到遏制,良好的势态得到生成。

三、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确保校园卫生整洁美观,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洁净、舒心、优美的学习、工作环境,就要求大家必须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并且人人参与,才会有好的收效。

1. 校长、主任经常利用晨会、国旗下的讲话向学生宣讲爱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爱护环境光荣,破坏卫生环境可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在行政会、教师会上要共同学习学校环境卫生课间管理制度,培养大家共同参与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的意识,营造匹夫有责的氛围。

3. 班主任在早上的晨会或班会课上要进行宣传,对课间的几个“不准”进行说明并予以强调。

4. 利用黑板报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学生对废弃物进行分类丢放,利用可回收资源。

总之,全校师生都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养成爱护校园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师生的积极努力,辛勤劳动换来的洁净校园,将成为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校创建成绿色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不断学习  博采众长  创造亮丽课堂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路小学    侯维涛

一连三周,学校领导带领全体老师分别去道北小学、风轮小学、八方小学三所兄弟学校学习,聆听了四位优秀教师执教的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语文课。第一节是道北的老师执教的《黄山奇石》,第二节是风轮的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三、四节是八方的老师执教的《麋鹿》和一节作文课。听后收获颇多。下面本人就谈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课堂上,他们气定神闲,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

刘芳老师执教的《麋鹿》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扣课标,立足文本,把握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切实落实目标,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扎实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母语教学。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恐怕这就是吧!另外,邵琳的作文课,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他那扎实的语文功底,广博的语文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不愧为优秀教师。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 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诗词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2. 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

3. 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特别是名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校园伤害谁之过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中学  

“三四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对着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男孩拳打脚踢,对着肚子狠跺,对着头部猛踢,直到这个被打的孩子没有了气息,打人的孩子竟然还往被打的孩子嘴里撒尿……”这是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一段视频。这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每每看到这样的视频或报道,看到孩子们不计后果,下手之狠,总是感到触目惊心,内心总会产生无法排遣的压抑与沉重感。校园本是孩子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学园、乐园,何时却变成了一些孩子们打斗、欺凌、伤害的恐怖之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家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的重视与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生命之初都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的慢过程,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可是,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长期以来,无论学校还是家庭、社会,过度重视智育教育,重视分数,急功近利,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包括“同情心”“怜悯心”“关怀”“爱心”等范畴的人格教育,忽视青少年学生做人的基础道德教育,学校德育课被挤占,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娇惯、溺爱孩子,老师只关注分数、升学。只要学习好,一俊遮百丑,导致一些学生缺乏道德底线,表现为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唯我独尊、漠视生命,没有感恩之心,对物品不爱惜,对生命不珍惜,对他人冷漠无情。

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既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别人的生命及一切生命),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本质。“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虽然是佛家的追求与境界,可是它体现的是一种慈悲的心肠。丰子恺先生曾告诫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死蚂蚁。他这样解释:“那样做不仅仅是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之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驶飞机装上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大家试想一下,与一些缺乏敬畏生命的人在一起,会有安全感吗?事实证明,忽视孩子健全人格的教育,漠视个人和心灵发展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教育,是鼠目寸光的教育,不关注生命的教育是缺失灵魂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畸形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青少年是人生最稚嫩、最脆弱,同时也是成长最迅速的阶段,因此也是最需要呵护、关爱和引导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教育孩子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适应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主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等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为主导,帮助孩子去体味生命、感知生命、理解生命、爱惜生命、绚烂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广大家长也要从只关注孩子分数,转为关注孩子的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只要学校、家长、社会转变观念、同心协力,把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当作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校园伤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之我见

湖南省祁阳县白水镇珠玉完小   毛小红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有一个角色的转换期。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小学生,难免将一些不良习惯带入校园。我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面对踏入校园不久的小学生,如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首要任务。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四字儿歌,入脑入心

我把学生的一日常规,编成四字儿歌,内容涉及上学、早读、上课、做操、课间、作业、放学、假日等,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入脑入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用餐行为规范:不得拥挤、不敲饭盒、按时就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有益健康;“光盘”行动:注意节约、爱惜米粮;尊重工友:不得随便进出厨房。又如假日行为规范: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尊敬师长;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不得有忘;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社会交往;不得光顾电脑网吧、迷信地摊;行为规范人人遵守、健康成长。

二、知行统一,双管齐下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习惯养成的前提,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系统。因此要重视儿童对各项规范的认识,儿童良好习惯由书面知识转化为个人行为是通过练习的途径实现的。教师要做到:第一,要求具体。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要适应其年龄特点。对他们的要求必须具体到一条条细则。如我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列出以下细则:遇见老师要立正行礼,问候老师好;当老师进入课堂要停下手中事物等待上课;上课前要起立站好向老师问好;下课让老师先离开教室;老师分餐时要向老师致谢……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遇见老师都能有礼貌地问好,得到老师们的好评。第二、环环紧扣。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靠机械的枯燥的重复,而是有节奏有意识的练习。教师应抓住以下环节进行培养:1.讲解。要反复向学生说明他们应做到的具体要求,加深印象。2.示范。通过示范使学生行有标准,学有榜样。开始我班的纸屑到处都是,桌子椅子歪歪斜斜。而学生没有“弯腰拾纸”的习惯,我在班上口头批评了好几次,不见成效。一次谈话课,我走进教室环视一周,看见课桌下全是小纸片。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学生,只是默不作声地开始捡起地上的废纸。教室里的孩子们先是瞪着眼睛看我,而后两三个学生低头悄悄拾起自己桌下的纸屑,接着全班都弯腰拾起了废纸。我微笑地看着学生,先表扬了他们主动拾纸屑的行为,然后提出希望和要求。那次后,学生都能互相提醒,教室里的纸屑大大减少。3.训练。这是中心环节,教师要按照具体要求,一项项指导儿童进行各种方式的训练。4.评价。小学生都爱表扬,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习惯给予评价鉴定,督促他们一步一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榜样示范,典型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只有可亲,才具有感染力,才能使儿童把学习榜样当作一个自觉行为,促使他们模仿、学习。榜样只有可信,才具有真实性,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能够学习的,榜样就在他们身边。因此,多赞扬班级中行为习惯好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大家的榜样。

 四、强化实践,褒贬得当

儿童最初并不真正懂得自己行为的好坏,而是在成人不断的夸奖和否定中逐步理解的。只有不断地行为强化实践,儿童才能相应形成稳定的习惯。老师要做到:1.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对要实施的教育进行定向控制。2.要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进步情况,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建立起自信心。3.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我班的罗同学是个特别令人头疼的孩子。上课影响同学,下课打别的同学,老师的批评当耳边风,嬉皮笑脸。我想,是不是批评太多,他无所谓了?于是我慢慢地改变策略,对他多当众表扬、少当众批评,果然他的积极性提高了,当他调皮时我轻轻用眼神提醒他,他马上乖乖地坐好,虽然反复的次数多,但比以往好多了,相信长此以往,能慢慢地纠正他不良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三岁孩儿定百年。”让儿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重而道远。我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一定在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于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赵海亮

公民道德在基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就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小学公民道德培养的关键,在于其内容是否适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我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时事政治教育,忽视健全人格教育。我们的小学往往十分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围绕某一重大节日或政治事件搞了许多活动。其实,有些政治性活动应是大人们的事情,没有必要让他们用那么多时间去做、去学那些事情。

(二)重视道德规范的教授,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制、身体健康、友善、失败而不气馁、自立、责任心、可靠、诚实、良好的技艺和协作(或团队)精神。我国虽然在道德教育内容中有涉及道德品质的内容,但是只是死的道德规范而不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规范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

(三)重视先进性教育,忽视普遍性教育。在小学生的课本中,学习的是领袖人物、先进人物,还有英雄人物,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可以这样说,小学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这些内容因为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反而不如具体的日常生活小事可观可感,所以,应该从身边的先进任务和事迹入手,效果会更好。

(四)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忽略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我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细。如日本,小学低、中、高年级层次要求不同,并且三个年级段的要求和目标有明显的连续性。

关于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把健全人格教育作为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二)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应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

(三)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概括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引导学生认识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要求相结合,赋予时代的内涵,使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修养。

总之,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试论校园暴力现象中的家庭因素

——从源头上扼制减少校园暴力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的刑事案件,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校园暴力施暴者为16岁至18岁占65%。针对人身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校园暴力造成被害人死亡或重伤的占67%,其中致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从施暴者的学龄成分看,小学生占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无业人员占11.95%。以上是课题组在去年5月,就最高法院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得出的一些数据。其实,校园暴力情况极其复杂,它集违法与犯罪于一身,而且多数校园暴力事件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据媒体报道,目前在我国,校园暴力尚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和统计制度,因而导致有关部门尚难以确切掌握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关情况。然而,作为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虽对全局无从知晓,却对时有发生的校园暴力深恶痛绝。

校园暴力,又称校园霸凌、校园欺凌、校园欺辱,不论如何称谓,可见都发生在校园。校园暴力的成因复杂,有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我想最为原初的、基本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父母。有人说,学校是校园暴力的第一责任人。我认为就追究责任而言不无道理,而就承担法律后果来说,最直接的那就是家庭和父母了。所以家庭和父母一定要重视教育自己的孩子远离校园暴力。这不是一时一事强调、嘱咐自己的孩子就能奏效的事情,必须注重从小长期地培养教育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任”不仅是指最早、最原初的老师,而且是指父母陪伴儿女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老师。下面就溺爱型、放任型、“虎妈型”三种家教方式与校园暴力的联系契合作一粗浅分析。

第一种,溺爱型。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重养、不重教。只注重给子女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对孩子有求必应,总怕孩子受委屈,什么事都要包办代替,把孩子当“小皇帝”侍候着,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甘愿给孩子当牛做马。有人说,中国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有操不完的心,我国有句话叫“操碎心”,管吃管喝管穿管住,上下学管接送,替孩子穿衣叠被、背书包,甚至写作业。一位心理学家说,在冬天有的家长还要给孩子捂热了被子才让就寝,早晨捂暖了衣服才能穿上。为了照顾孩子,直到上了初中还一直与母亲睡在一起,把父亲撵在另一个屋子。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目中无人。或者走向另一极端,胆小怕事,娇弱无能,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性格内向孤僻,不能很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俗话说:“柿子拣软的捏”,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目标。所以,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制造出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又能制造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不论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直接承担责任的除了他本人外,那就是父母了。

第二种,放任型。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家庭自身有缺陷或残缺家庭。家庭缺陷,是指家庭本身存在问题。譬如,父母经济条件差,终日忙于营生无暇管教孩子或者使他们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是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子女的水平能力差;或者父母存在缺点错误,诸如好吃懒做,甚至吸毒赌博等违法行为;或是夫妻相处不和睦,两天吵嘴、三天打架等等。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成了子女的负能量。关于家庭残缺是指单亲家庭等,使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双亲各具特点的关爱、管教。总之,家庭缺陷和残缺家庭对子女教育出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疏于管教。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比较懒散、纪律松弛、成绩不佳、自卑心理较重,自认为不受老师重视,不被同学尊重。这样的孩子内心不丰富,缺乏同理心,容易滋生暴戾之气,以极端行为“强大”自己,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譬如选择暴力霸凌、欺辱同学,引起人们的重视。或选择有同样倾向的同学结成小圈子,甚而混迹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实施校园暴力。

第三种情况是“虎妈”教育。我国有句古话是“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过分严厉地管教孩子,甚至达到严苛的程度,使孩子失去了任何自由。美国《儿童发展》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父母体罚或“言语虐待”等严厉教育方式更难使孩子成材,孩子的风险行为更多,受教育程度也更低,更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因为严厉的教育剥夺了青少年某些固有的需求,这些孩子的许多憧憬期待在父母过分严苛的管束教育下被压抑、甚而破灭,这些孩子就会寻找一种情绪的突破口,以暴力宣泄自己长期被压抑、积累的情绪。就很可能会把暴力攻击目标转向同龄人,即转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一旦遇到矛盾纠纷往往会一触即发,演变成校园暴力。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或疏于教育管理,或过分严苛的管教方法都是滋生校园暴力、校园霸凌欺辱的温床,潜伏着很大的危险性。要有效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必须从源头抓起,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友善、平等、和谐与他人相处共事的品格。父母管教子女要宽严相济,切不可剑走偏锋。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定期化、制度化地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沟通的常效机制,我认为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扼制减少校园暴力。

 

 

第二版

 

家庭教育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刚迈入小学的孩子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他们已有自我控制的意识,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乐于接受公正的标准,有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意愿。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更能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和应对各种问题。因此,培养低年段孩子的交际能力意义深远。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则靠他的交往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发生更多的联系。

小学生有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表现得比较主动热情、能够做到合作互助,但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的处理能力不强,适应并融入新集体的能力较差。影响小学生社会交往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中孩子交往教育水平不同;(2)孩子自身的性格倾向;(3)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欠缺。

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全家人的关爱,在外面或校内需要他们主动关心、照顾别人的机会很少,自然而然体会不到助人的快乐。那么学校和家庭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组织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活动:如探究性学习、卖报、义务劳动等合作性课外活动,亲子比赛、拔河等合作性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愉快,感悟到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从而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把别人看成是自己的镜子,学习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同时能使学生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更加开朗自信。

从小养成人际交往的品质,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在今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更主动、更理智地对待冲突、解决矛盾。

二、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

让孩子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善于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优美文雅、谦逊和气的语言,能使人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反之使人精神苦闷、心情抑郁、人际关系紧张。引导小学生使用文明语言,对于小学生的友好交往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其交往质量。

其次培养交谈技能。交谈技能是帮助孩子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门票。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情况,询问别人的情况,表达对别人的兴趣。关注和接受对方才能更易被别人所接受。

最后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听懂别人的话和愿望等,才能做出相应的回应。同时还要帮助孩子了解身体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学会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来参与交往,增强交往的效果。

三、家校配合,共同担负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责任

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与父母最亲近。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家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敢于交往。当前,不少家长面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往往管教过严、期望很高,结果使孩子成了“笼中鸟”,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出现了不合群、不合作、孤僻和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可以说,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

家长的问题不解决,孩子的转变也就会打折扣。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有助于自己了解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误区,支持学校的教育。良好的亲子交往,可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并能将这种体验迁移到同伴交往中,有助于孩子在生活中交往关系的改善。

 

 

打造高效课堂  让初中数学课堂放飞精彩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三中学   李中胜

如何打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学生若是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若是学生对数学发生了兴趣,他就会自动地学,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兴趣中学习数学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当作一种探求未知的享受,从而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念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在于你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新颖,是否接近生活,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三、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制度保障,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突出小组特色,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使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成为班级的主流,全面推行教师高效课堂的奖励制度。制定学习小组评价制度,督促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每周和每月落实奖惩。教导处每周和每月评出各项小组和学生最佳,通过黑板报、展板等形式大力宣传,不断更新。

 

 

寻找方法,轻轻松松学语法

湖南省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  

语法教学和学习始终是一个困扰大部分老师和学生的难题: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兴趣全无。但是,英语语法教学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下面一句话:Decision-making is not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what you think,but also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这种绕口令式的句子就会让学生晕头转向,尽管中间词汇量不大。那么,如何使语法教学变得老师易教,学生愿学呢?下面是我多年教学方法的一些总结:

第一,把陌生的语法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东西

语法概念要讲,可是怎么讲才能简单、透彻,我认为应该把它和中文的一些语法现象同化,这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英语中的一些概念:否定句、一般疑问句、被动语态,虚拟语气……我往往在和学生做解释时把它们对应成中文的“不”字句、“吗”字句、“被”字句和假设句……而这些句式难道不都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训练学生的吗?由于这样的对比,学生对这些语法现象克服了陌生感,从而也克服了他们自我感觉听不懂的心理障碍,教学当中就容易多了。

第二,总结歌诀,把握特点,促使学生快乐记忆

语法概念讲清了,记忆就是“拦路虎”了。歌诀记忆法是一个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动词be的用法:我用am,你用are,is跟着他、她、它,单数is,复数are。

现在进行时:look、listen是标志,现在进行发生时。有时now在句子现,“be+v-ing”同时现。若问be用何形式,须看主语数、人称。He/She is,I am,We、you、They 后are紧跟。V-ing形式更好记,三种构成要分清。一般疑问句be提前,be后not变否定。

   把枯燥的语法内容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诀,无形之中降低了他们的记忆难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歌诀记忆之外,不断加强他们对语法现象特点的把握,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形近词:quite/quiet,提示学生把字母“e”想象成一个人,人在里面躲着,就是quiet,安静的;人都跑到外面去了,当然“十分、非常”多。不断根据记忆对象的特征,把握他们的特点指导学生记忆,长久下来他们就会创造出自己的方法,促使对语法特点的巩固。

第三,在课文讲解中不断强化语法点

大多数常考的语法点都会在课文中出现,而作为语法专题来教学,确实效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课文当中当场理解这个语法点把它掌握下来。例如:It’s the first time I have gong to the Great Wall.最好把它放在完成时语法专项中讲,只要让学生把它做为一个固定句型来教学就可以了。在语法点出现的地方,首先老师应该提问学生看出了什么语法现象,然后再逐步提示他们回忆,这就促进了他们积极思考,避免了课堂“一堂灌”的现象。

第四,设计情景剧,激发学生运用语法的主动性

运用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法的运用。例如:学习如何运用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office/library…)”来问路。

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出课堂,在校园内运用实际环境来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分为问路者和引导者两类来进行实际的交流。学生可以练习如“How can I get to the school library?”“Walk along the road,then turn left.It’s on your right.”这样的句型。

语法能力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语法教学也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个教学任务。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造一些方法勇敢地去实践,我相信教学就会慢慢变成一种轻松的事情,学生也会轻松、愉快地接纳你传授的知识点。

 

 

爱,班级管理的基石

湖北省襄阳市东津职教中心   吴贵银

班级管理一直是班主任最难准确把握且头痛的事情,但如果用心做好了,又是班主任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爱,是生命的源泉,用“爱”经营班级、管理学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转变角色,放下的架子

班主任应学会角色转变,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班级中的一员。

班级大事大家决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要以朋友方式与学生共同商议,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找出管理班级的好办法。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足够的关注。班主任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思维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正确处理不同事情,处理方式要区别对待;要用爱去打动学生,用爱心去真正的感化学生。

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可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只有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爱,他们才会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样的管理才真正有效。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

民主推选学生信任的班委成员并定期评价考核。一支学生信任的班委成员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通过民主评议推选学生信任的班委才有威信,才能更好地明确职责意识。班干部定期作总结,接受同学的评价考核,不断锻炼提高班干部的能力。

四、合理处理突发事件,让学生时时处处感觉到老师的关爱

学校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学做人的地方。我们应该用爱心让学生感受到爱,体验到爱。学生对一般的事情都可以分辨对错,从你的表情、语言中判断出友善、关爱。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谁是真心的,谁是应付了事,他们心里都有一杆公平的秤,一定会知道的。那么我们付出后所得到的回报,真是这个秤衡量的价值。

五、勤跟班,多花时间在班级

我们班主任跟班一是要讲时间,二是要讲方法,切记不能让学生养成被人管的习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而这就要用爱去感化那些不能自律的孩子。否则会给学生养成老师在表现很好,老师不在闹翻天的局面。自从工作以来几乎每个午自习、晚自习我都是和班里学生一起度过的。从一开学的教他们如何上晚习,教他们学习方法,到白天、晚上抽查纪律,在班里逐步养成好的纪律。只要哪天纪律不好,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就会向我反映,影响他们学习。因此,他们已习惯了鸦雀无声的自习环境。

六、用爱感化学生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学生也是这样,班主任能运用智慧,变换方式,用巧妙的方法应对,定会有奇效。如对于上课睡觉者,我要求他们课后主动到办公室找任课老师讲述当堂课的内容,被抓住的学生有自尊心,担心自己讲述不出当堂的内容,作为老师还能侧面地让他知道这是老师对他学习的关心,不会因为受到了惩罚而心存埋怨,反而会有愧疚感;对于自习讲小话者,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告,第三次则要求寄宿生打电话告诉家长,外宿生则带告知书回家,交家长签意见,然后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要让他们明白读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情,关心他的人有老师,有家长。

“一片丹心育桃李,满腔热血写春秋”,让我们用“心”去耕耘,用“爱”去浇灌,相信,我们眼前定会绿树成阴,繁花似锦,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充满乐趣和富有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组织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出现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么保证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仔细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1. 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

2. 强调动手操作的内容。

3. 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内容。

4. 适合学生间互考互评的内容。

二、重视小组学习过程的组织

学习小组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选定学习内容之后,需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分组以及组内的分工,并且需要预计到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气氛,要做到分而不散,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1. 分组方式要恰当。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有时可以将相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同质分组;有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异质分组可以使每位同学能与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均衡发展。

2. 组织管理要合理。组内讨论时,要分工明确,一开始可以由老师给小组分工,如每组设立讨论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等,或对每组同学进行统一编号1—6号,1号为组长,组长要组织好本组讨论。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自己推荐组长、分工合作,实施任务的好习惯。

3. 强调全员参与。小组成员应轮流代表小组意见发言,当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表达时,我会请所有想好的同学都站起来小声说一说。同学们自己编的题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解答,小组与小组可以随机交流、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然后请平常不易轮到发言的同学来向全班汇报结论。之后,再与其他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老师再概括得出结论。

三、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大脑活跃程度高,及时的总结和评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1. 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增强了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2. 评价形式要多样。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例如奖励五角星、小红旗、加分等。最优秀的小组在全班交流经验,让小组成员谈谈体会。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3. 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进行表扬。

 

 

拨动心灵的琴弦

——“问题生”的转化方法

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镇中心学校  刁丽丽

一、学生问题

初三男生小威,调皮多动,集体组织观念淡漠,课堂纪律涣散。老师讲课时,他时常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秩序和教师情绪。他从不举手发言,作业潦草应付,对学习持消极和排斥态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阳奉阴违或置若罔闻。 玩世不恭的“老油条”作风,使他成了令人头疼的“捣蛋鬼”。

二、原因分析

一方面,小威的主课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其远离老师的肯定和家长的表扬。另一方面,老师的冷落和疏远,让小威的“受重视”的心灵受到打击,他想用出格、异类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此以来,小威越出格,老师越反感;老师的反感又加重了小威的叛逆,形成恶性循环。

三、转化方法及依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学会赏识孩子。正向教育的精髓恰恰与此相通。看似简单的教育方法,其实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种看待孩子的角度,它是一种心态,是教育者的精神状态,源自教育者对孩子深深的爱。

四、转化过程

拨动心灵的琴弦

语文课上,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小威居然破天荒地举手了!小威的勇气和主动,令我非常高兴,马上请他回答,对他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我又通过全班鼓掌表扬的方式,给他苏醒的心灵施以信任、期待的甘露。小威没有料到自己会答对,更没料到得到老师、同学如此的重视,小脸上顿时红晕泛滥。随即,我用一句:“你说得那么好,愿意再讲一遍给大家听吗?”缓缓推开了他久闭的心门。在大家期望、鼓励的目光中,小威憋足了劲儿又清楚地讲了一遍。掌声再次响起时,他的眼里泛着晶莹的泪花。这堂课上,大家感受到小威那颗上进的心灵强力地复苏了,也都心照不宣地呵护着,心灵琴弦产生和谐共鸣。

课后,我走到小威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小威,你这节课的表现真棒!老师真为你高兴!下一节课老师还想看到你这样的表现,好吗?”他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喜悦,微笑着一个劲地点头。

此后,我也毫不吝惜慷慨的鼓励“答对了!”“有进步!”“你真聪明!”“你真有水平!”每当听到这样的鼓励,他总显得很高兴。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他都用心去想,而且大部分都能答得出来,回答时声音响亮而充满自信。久而久之,我欣喜地发现小威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都有了很大变化,随着思维的开阔和知识的丰盈,他旧貌换新颜,“老油条”变成了“聪明人”。

聆听感动的足音

课堂上,小威的进步越来越大,随着精力的转移,以往的很多不良习惯也逐渐改善。每当不良表现出现回潮时,我都用善意的批评和引导的话语去帮其反思,并一步步推他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行。这个“差转优”的榜样,成了班级里的活教材,我常拿他去鼓励其余的学困生:“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做得到!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在课后,我常有意无意地找他聊天,倾听他的心声,提出我的要求。老师、大姐、知己三重身份合而为一,我的话既亲和又有了威信。小威也时常主动问我对他的看法,并真切希望我给他以指导,指出不足的地方。一次小威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老师,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你让我心动,我让你感动。”他的转化,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给了我新的启迪和信念。

五、转化效果

在这段时间里,小威变得阳光开朗起来。老师们说:“小威同学变化真大,可塑性强,真得刮目相看。”同学们说“小威真行,好样的!”

学习成绩大有长进,小威感觉到学习的潜力,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也在勤奋竞争、遵规守纪、与人为善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六、反思

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只要我们抛弃成人的偏见,用发现的目光和人文关怀去对待他们,多一份耐心和坚持,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多媒体为激活语文课堂创设了前提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许曰华

多媒体手段使语文课堂迅速地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听说能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加语言实践,从而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多媒体课件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

教学只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认知过程。电子白板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桂林山水》的教学,教师以思考题为主线:桂林山水有哪些特点,美在哪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水的特点,静、清、绿。整个过程,教师可利用屏幕监视、指导学生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尽情彰显。

二、多媒体课件可强化重点、分散难点、拓展思维

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想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感受,经过比较、分析后,学生会自然地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多媒体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诗歌的美。

1. 多媒体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思维。

在进行《苏州园林》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放映学生熟悉的避暑山庄(或其他景点建筑),让学生先谈谈对所播放景点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对苏州园林的结构进行描述。

2. 多媒体可创设课文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如在进行《山中访友》教学时,教师可制作一段视频,按照作者拜访山中好友的顺序,配以清幽的背景音乐和简短的文字介绍。

3. 多媒体开辟了诗歌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词欣赏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使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并配置音乐——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让学生在异曲同工之感中产生联想。

 

 

第三版

 

把德育融入学生的心灵

宁夏石嘴山市第四小学   申雪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 、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 “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 ,而产生偷摸、打架等不良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理、入心 ,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现在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 “放纵型”的就是 “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 ,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巴尔博士曾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行习惯的收获;就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对于一些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

最后,把德育工作融入教学之中。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对学生早抓、早管、早引导,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且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社会化 。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关注每一位农村孩子的发展。让道德看守孩子们美好的心灵,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菁菁校园,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让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享受快乐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新乐幼儿园    张柳霞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欣赏常常被忽视,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几乎没有。这与美术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不符,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指南》的不断学习、探索与思考,我们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尝试活动。怎样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创设环境让幼儿主动学习,与他们共同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探索美术的奥妙,体验审美的快乐?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欣赏内容

1. 欣赏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对线条、形状、颜色有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教师和成人所不及的。如在欣赏马蒂斯《爵士乐》作品时,面对作品中对比的色彩与变幻的形状,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本能与直觉,说道:我感觉到是一个人在太阳里跳舞!我看到了火山人!是黑色的毛虫在火山边爬来爬去!我看到了红红的太阳里有蓝色的珊瑚。丰富的想象拉近了他们与大师的距离,使他们和大师产生了共鸣。

2. 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欣赏教材,激发幼儿欣赏活动的快乐体验。一幅内容好的欣赏作品应该不仅能让孩子一看到就能理解,还要能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去探讨。这些作品的色彩、形象、情景都很经典,将作品的亮点与幼儿的兴趣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发展,不但能让幼儿在自己的本身欣赏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情感美的体验,还能提高幼儿对审美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二、应用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关系,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体验乐趣

1. 教师应认真寻找幼儿欣赏作品的兴趣点来开展活动。教师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教师在活动中只扮演观察者、援助者、合作者。如:在欣赏幼儿作品《我自己》时,一开始老师就在欣赏区放置了四幅不同表情,不同动态的幼儿作品,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孩子们看到这些作品时马上议论开了,“真好笑,这个小朋友鼓着嘴好像很生气。”“你看!这个小朋友的头发竖起来了,是不是想打人?”“这些卷头发我也有,妈妈说我是自然卷。”……接着教师引导孩子对四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孩子们的兴致非常高,仿佛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

2.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体验美术的 “情境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宽松的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美术欣赏不存在标准答案,对于同一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的设置提问,让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性学习。

三、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1. 提问式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

2. 故事式

选择故事情节较强的作品欣赏,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画面表达的内容,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讲故事,不单老师讲,还可以让幼儿讲,这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是培养他们学会观察和理解作品的好机会。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他们“言之有据”,这个“据”就是画面上的形象——从人物到服装,从季节到物品。一定要他们根据画面说话,不能随意想象和表达。

3. 命名式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的尾声时,幼儿给这幅画取的名字有:“水潭边的瀑布”“大脚的人”“没有鼻子的人”等。

4. 展阅式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在活动室内或走廊,布置一块展示墙,规模不要太大。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幼儿从教室走出来,换一个新鲜的环境,而展示能引起他们的新奇感觉与求知的愿望。让孩子们坐下来讨论、学会观看作品、学习遵守纪律,这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上的美术馆打下基础。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总体上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它需要教师能够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上抛弃传统的讲授式、示范式的套路,而以更为多元和开放的视角审视美术欣赏活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增加幼儿在美术欣赏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为中心,创造性地改善美术欣赏活动的呈现形式,让孩子们在一个更为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抓好核心素养   扮靓思品课堂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中学    

核心素养,作为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已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那么,如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深入探讨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核心推进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心流体验,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形成心流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尤为重要。人们进入“心流状态”时会产生“心流体验”,他们完全被所做的事情深深吸引,自身的兴趣和专注完全融入其中。初中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和生活经验的匮乏,极易受到当前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越来越多元的价值观念,时代呼唤思想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职责。而学会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必须依赖于对具体情境的积极思考。

在讲授思想品德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解读数字背后的中国;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图片的今昔对比介绍中国的变迁;通过鲜活的故事去感受国民生活的变化;通过现场的活动表演,去捕捉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综合性的作用。通过参与,学生能够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会看到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引发其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

二、整合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态生成中构建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理解及相互融入,达成共识,生成共同认可的规范,使某些思想观念、难以理解的思想品德观点、道德价值冲突转变为可理解的“价值”和“理念”,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三课《珍爱生命》为例,将全班分成植物组、动物组、微生物组、人类组,让学生课前收集这些生命体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或视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共同欣赏《美丽的生命》视频,先从感性上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地球之所以是太阳系中最美的星球,正是因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而后,结合课前准备,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事物的美的具体可感形象能够激发触动和感染人的情感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学生们在欣赏和小组交流过程中体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优化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元素,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核心素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要想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行,就必须知行合一,借理论知识来提升生活品质,同时经生活实践来巩固思想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讲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时,可做如下尝试,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小鬼当家”——给家人做一顿饭。要求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做饭的过程,并进行后期加工,做成PPT或短片,进行成果分享。这就是生活化的品德课堂,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自立于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作为生命个体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感受,提升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中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中学  

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磨炼意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深挖教材,发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采用较短的句式,切分音和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让歌曲显得气势壮观,塑造了英勇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形象;《绣红旗》以婉转的旋律展现了人物一针一线绣红旗时流露出对红旗真挚的爱,感情细腻而真实,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爱国热情;《保卫黄河》再现了黄河的愤怒与咆哮,眼前仿佛看到翻卷的黄河水激起了千层浪,学生能从中体会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感受到了作品的宏大气势,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欣赏《红旗飘飘》一曲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欢乐,感受自豪,感受激动,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教育的陶冶和渗透,这比枯燥无味的班会课上苍白无力的语言更有效。

二、利用生活中真实的素材,渗透亲情教育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例如在汶川地震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在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第201716期
下一个: 第201715期
上一个: 第201716期
下一个: 第201715期
上一个 : 第201716期
下一个 : 第201715期
上一个 : 第201716期
下一个 : 第201715期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