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614期 2016年6月30日
第一版
“三动”循环发力 叩响学生绿色成长之门
——构建“感动、心动、行动”循环德育模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初探
□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教育局 黄光军 陈明英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时,要求“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习总书记对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学生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为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深刻学习领会,全面把握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内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近期,笔者结合名山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通过对我区中小学德育现状的梳理剖析,提出了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模式,即“感动、心动、行动”(以下简称“三动”)循环德育模式。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三动”德育模式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德育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是让学生从认知到感动,由感动而至心动,由心动达到行动,在行动中再次感动,学生从感动、心动到行动后又不断感动,形成“三动”闭合循环,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为行,达到德育的终极目标和最佳效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三动”循环德育模式,是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感动的标准是什么?感人者,令人感而动之。感动,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问候,一件事情,感动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感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环境中,自然而然会产生感动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有为心灵认可、接纳的德育,才能生成“发于心而形于外”的行为力量。感动,所以心动,心动,所以行动。心动是在感动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心灵触动,心动了才能将那些感动的片段、情景持续不断地在一个人的内心扎根,发挥震撼作用。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是浸润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而浸润学生心灵的最好办法和基本前提是通过认知引导和介入让学生受到感动,在时间空间层面上间隔性地对已感动的学生进行反复性的强化训练教育,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最终产生巨大的内化作用,潜移默化地形成定向动作,外在的促发变成持久的内驱力,最终达到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外化为自觉行动。“行动”达到自觉性和稳定性,最后达到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培养出一批团队,并通过他们形成强大的气场、正能量和吸引力来“同化”其他学生。
二、“三动”循环发力,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在德育过程中自觉、正确、有效地运用“感动”“心动”“行动”三动循环德育工作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一)有的放矢设场景,让学生“感动”,引发学习兴趣。
在“感动”阶段,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给予学生第一次的正能量刺激,即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内心的有效道德情景,以此作为触动学生情感的入口,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外部环境初步的判断和选择。“感动”阶段有效道德情景的设置,首先,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完成道德认识,即让学生初步具备对和错、美与丑的判断能力,积累一定的学生能够理解的道德表象和概念。其次,德育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组织相应的道德实践,树立典型的道德榜样,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已有的道德表象,加深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产生符合教育者需要的情绪体验,从而完成到下一阶段即“心动”阶段的顺利过渡。
(二)添砖加瓦浓氛围,让学生“心动”,触动心灵感悟。
“心动”阶段是主体内部矛盾斗争、转化、内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其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内部矛盾性。在“感动”阶段,尽管学生由于认知引导的影响刺激已然敞开心扉,但由于学生已有的价值标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信念、理想等受到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影响和制约,呈现出不稳定性和易反复性,已经产生的道德认知并不牢固,道德情感体验也容易消失。在“心动”阶段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和有效的空间内对学生施以连续有效的正能量刺激,帮助学生强化道德认识,更新原有不正确的道德观念,顺利完成学生这一主体的内部矛盾斗争,从而巩固“感动”阶段成果,同时也为进入“行动”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去引导,整合多方教育的力量。“心动”阶段在“三动循环”德育模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没有“心动”,“感动”阶段成果得不到强化和巩固;失去“心动”,“行动”阶段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在此阶段,教育者务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局限性,注重教育的反复性和实效性,多营造一些能够增强学生道德体验的活动,以求由量变达到质变。但由于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差异,以及同一阶段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此阶段的德育绝不能千篇一律,否则难以实现“心动”效果。
(三)众志成城求同化,让学生“行动”,深化教育效果。
“行动”阶段是主体与外部环境反复进行交往、调节控制、深化提高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是否已经形成,又是否内化为道德意志,关键要看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改变或深化已有的道德认知,同时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积极的道德体验,最终形成学生内在的道德习惯。“行动”阶段是对“感动”“心动’阶段的外在表现、锻炼和检验,同时也是对两个阶段的不断深化、升华和提高。这一阶段要求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行动”的氛围,积极组织适时、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及时对学生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道德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根除不良行为习惯,最后实现教育者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统一的目标。通过“行动”阶段的顺利实施,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多情感入口,帮助学生产生更多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丰富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并将这些正能量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志,从而推动着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施以正确的道德行为。
要达成行动的最终目标。庄子有句名言,“道行之而成”。离开了行动,任何“道”都无法形成,也没有任何意义。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在行动中见效果,使行为有所改进。因此,我们要依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品行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育人内容寓于活动之中,把教育融入具体的活动中,多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通过班会、队会、团会等形式,开展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注重道德实践,强化情感体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德育工作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因为有了这份感动和心动,相信我们的德育教改行动一定会更加精彩。
班主任怎样与学生“说理”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前王小学 厉晓
做好班主任工作,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个班主任的共同目标。特别是对待一些自尊心强、敏感多疑、内心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学生,更加要注意教育方式。在和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说理要说到点上,直达学生心灵,温暖重在情上,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说理说到“点”上
班主任在与学生说理时,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还应该看到学生的优点,看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从学生的长处入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无论怎么样的学生,他都有值得表扬的地方,找准说理的切入点,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在说理方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像上课那样认真备课,深思熟虑,然后找一个最适合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切入点,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没有说到要点上,学生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从而造成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失去自信心。
二、说理要说到“心”上
说到心上,就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让学生在与班主任的对话和接触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体味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班主任的拳拳之心,并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认识从而逐步改正不良行为。
三、说理要说到“情”上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感动学生情感的工作。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动之以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才能引发相应的行动。所以说,爱是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以诚挚和温馨的爱,来感动学生,来感染学生,来感化学生。
1、情来自诚恳。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要诚恳,要诚心实意地对待学生。班主任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做到通过谈心达到交心的目的,才能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班主任在平时要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同学生常接触、多聊天,学生才乐意向教师倒出心里话。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
2、情来自爱心。班主任要带好班级的学生,首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师生间有情,才能使学生动情。因此,班主任平时要做有心人,要多留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为自己的谈心找机会。比如学生担任了班干部、做了好事或比赛获奖,这时找他谈心,说说他还需要努力的方向,最容易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取得学生的共识,谈心的效果会更好。
3、情来自温暖。有一种情,它永久占据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呵护它;有一种情,你可以肆意地索取,却永远不需要回报。这一种情来自温暖的班级,需要班主任去缔造,去维护,去经营。温暖来自陶冶的环境和方式,因为陶冶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效果也不一样。从客观环境影响心境的角度而言,应当选择令人舒畅的环境作为陶冶的地点,这样可以使双方感到心情轻松愉快。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长时期,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看到他们表现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他们薄弱的一面,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用自己的心开启学生的心智,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发挥师生情感的积极效应,用情来温暖他们,帮助他们改正身上的每个不足之处 ,使他们都能够健康成长。我们相信,只要对学生付出真心,他们就会在师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打造安全和谐的班集体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马家堡小学 牛刚柱
学生安全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每一位学生家庭的幸福。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呢?
一、班主任要全面准确掌握班级情况。
作为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全面掌握班级各方面的情况,做到:班级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学生个体情况牢记在心,学生家庭情况一一查实,如:特教生(痴呆等)或特殊体质(癫痫、心脏病等)的学生情况;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等。
二、班主任要做到“四勤” 。
1、勤问。对于班级的安全问题,班主任应该勤问、勤调查,及时了解不安全的苗头,以确保把不安全因素在萌芽状态中扼杀。
2、勤看。作为班主任,要常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仔细观察、勤观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的发生。
3、勤走。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应该多花点时间,勤到班级走走,多关心班级工作,及时处理,这样即使有什么安全问题也会因大化小,小而无恙。
4、勤思。对于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应及时进行思考,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在开展工作时勤思考,这有助于班主任在今后开展工作时遇到相同问题时就能熟练解决,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班主任要及时传授安全知识,排查隐患。
班主任要利用每周一班会的时间给学生介绍安全知识,如在不同的情景下怎样保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讲有关学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学校为此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以“法”保护自己;还要处处留心,有一颗“慧眼”,把在报纸、电视、广播中看到的或听到的,以及在学生、老师身边发生的事情,挖掘提炼出来讲给学生,用事例教育学生。同时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行为问题或季节性强的安全管理需要,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举办安全法制手抄报展;撰写安全生活小文章;举办由学生开展的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开展避险逃生模拟演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诸如触电、溺水、烫伤、煤气中毒、车祸、火灾、洪水的处理办法,增强同学们自救和救人的能力。
总之,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开心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让孩子安全幸福地成长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华学校 王天娇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一、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要重视制度建设。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总依据,完善的制度是工作有效开展、避免疏漏的基础;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是制度落实的关键。
主要包括: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和安全管理负责人是具体责任人。建立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层层签定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安全台账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责任分解明确,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确保人人有安全管理目标。
二、重视安全教育工作。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小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安全的环境作保障,而小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除了课堂、班会等日常教育外,还应当结合中小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注意培养孩子们实际自卫、自救的能力。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安全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等安全知识。通过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现场模拟、并在活动结束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地记录他们真实的感受,从而深化安全育的目的。
四、重视班主任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主要有: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要通过言传身教,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一是班主任要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告知学生。二是要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要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告知家长。四是把班级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汇报。
3、 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4、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五、重视制度落实,按要求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安全检查制度,一是检查各项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日常安全检查随时进行。二是针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隐患排查及安全检查。三是在关键节点,如开学初、节假日前、期中、期末等关键时间段,要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四是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安全环境。
六、抓好教职工安全意识,规范教学行为工作。
教学活动中的事故主要体现在:由教职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所造成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造成的;忽视对学生的岗位劳动安全教育造成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超越教学大纲造成的;学校因推迟或延误上、下学时间造成的等。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教职员工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身安全。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
□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寄宿制小学 何粉霞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本职工作是对本班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对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班主任做好指导性工作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如果班主任不了解学生,就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了。因此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和理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和特长,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忧愁。班主任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地的指导工作,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需要建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基础之上。因此,班主任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要重视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理解、尊重和相信学生,实现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班主任工作中要真情对待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班主任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以优秀的思想品质为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展现个人魅力。再一方面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育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有利于开启学生心灵之窗,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样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性工作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1.要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指导,班主任要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不同,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生活经历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各方面的不相同。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德、智、体、美、劳等不同方面,而且在每一个方面也都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特点。班主任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差异,还应该尊重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人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指导的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要身教重于言传。很多时候班主任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虽然说破嘴、跑断腿,但效果还是不很理想。那么班主任指导性工作怎样做才好,才更有成效呢?答案是“坚持身教重于言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声的身教胜于有声的言传,因此班主任在教育指导学生时要少说多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学生从班主任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获得“言传”的印证,这就会使他们对班主任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认识的形成,并推动这种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
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就是一座丰碑,班主任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学识、行为、人格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时时处处向教师学习,以教师为榜样,这就更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班主任要在各个方面成为做人的榜样,成为学生的学习楷模。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说到做到,要用自己好的优良品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真正做到先立己才能立人,先正己才能正人。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班主任在指导工作中要始终相信学生、信任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明白事理,以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己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指导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有天天当主角的感觉,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第二版
我思故我在,在反思中成长
□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古郊中心小学 王艳丽
课程改革到今天,学生的学习早已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靠教师将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不能只以“学会知识”让学生作为学习目的,只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而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生的眼前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学生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成长。
一、教师的改变
现代教学已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首先,教师要掌握反思技巧,养成反思习惯,发挥好模范作用。其次,教师不光要“放权”,坚持与学生在轻松、合作、信任的气氛中平等对话,更要让学生有自觉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明确不反思就不能自我纠偏,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并进而形成对学习的警觉。再次,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反思的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就很难有时间思考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二、学生的改变
《新课标》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学好语文,有人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反思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要告诉学生进行反思的好处,要让学生明确反思的内容,写反思的方法等。通过对学生的培训,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其次要教会学生反思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事半功倍;方法不科学,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教会学生反思
1.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很重要,比如: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否自己独立解决,发现错误时能否及时更正;课余时间能否主动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面,课堂学习中有没有不遵守纪律,有没有走神;能否主动展示自己在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中的劳动成果,在学习伙伴展示过程中,能否给予鼓励的话语或掌声;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否和学习伙伴分享等等。这些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每个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2.反思自己的学习情感
学习不是触手可及,不可能都是简单易行,要付出努力,付出耐心,付出时间,学生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疲惫不堪,假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每学完一课,我们应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及学习活动中是否身心愉悦,让学生看到自身进步之处和闪光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哪些学习环节最快乐,哪些学习环节有苦恼、有困惑,根源在哪里,能否找到解决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有了快乐,才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不足。比如学习课文时,是否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哪些学习方法对写作文有所帮助;读课文时,哪些句子的朗读获得了同伴的掌声,这样的学习反思,会扫清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不留疑难问题的尾巴,集师生智慧为自我智慧,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能力。
4.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效
在学习中我们不提倡“重结果,轻过程”,但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效,是学习中最主要的部分,这样做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一堂课中所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学会自己构建本课的知识树,并反思自己对知识点的领会、运用。对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困惑,教师在看了学生的反思后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学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提升知识层面。
5.反思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学生或小组就其在前四个阶段中的表现,从三个维度予以反思、自评,并在反思卡上简单写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教训与不足、经验与收获以后,还应引导学生写出下节课我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使学生进一步释放学力,引领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素养。
总之,我思故我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反思,让我们和学生共同在反思中感悟,反思中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中心小学 刘学景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团队精神越来越重要,因为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就教育而言,要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结合近年来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谋划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小组组建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情,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和性格特征等进行综合分组,各小组成员之间要形成互补,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成员的人数,以四至六人为宜,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将合作任务分配到人,使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同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角色轮换,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每个人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备课时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方法等。然后设计好合作中需要讨论、探究的问题,同时要事先考虑好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时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多种方法,以下方法我觉得很有效:组织一些需要团结合作的游戏,比如二人三足的游戏、接力跑、拔河……还可以举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让孩子在头脑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萌生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
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我们要向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规则,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有时需要记录员,有时需要资料员,通常都需要汇报员,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些责任,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善于倾听,认真听每位同学发言,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听后要认真思考,然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要鼓励基础差、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发言。
四、提升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具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通过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使各小组能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中顺利展开小组合作,避免出乱场或冷场的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看;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对学习小组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还要真正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当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干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五、开展合理有效的评价
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也是新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还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开展生生互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思维,也品尝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教师只有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 四川省万源市鹰背学校 鲜天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一个人乐于做某一件事或是为着某一目标而奋斗时,即使再枯燥、困苦,也会感到不知疲倦。对初中生来说,学习的兴趣就是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努力把兴趣培养发展成为追求理想的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呢?下面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简单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在崇拜中产生兴趣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对思品学科保持“乐知者”的角色,要使学生对思品学科产生兴趣,作为一名思品教师,首先要树立自身威信,让学生喜欢你,敬佩你、崇拜你。只有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敬佩你的人品、学识和才干,你才能使学生从他们不知道、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地方吸引到你所教的知识上来。这就要求思品课教师不仅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而且要对思品学科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浓厚的探索研究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有水平、有能力,才会喜欢你、崇拜你,而一旦学生喜欢崇拜上了你,你所教的思品学科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入迷了。
二、优化教育教学结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激发兴趣
教学工作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内容,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优化课堂结构,上好每一节课,使课堂教学灵活而有趣。一是创设情境,以趣导入。教师设计一些悬念式、情境式、激情式的导言,巧妙地将教学目的与要求告诉学生,引发学生的探求心理,以趣促思。二是引导学生主动自学,积极讨论。课堂教学中教要要有意识压缩讲授时间,相应增加学生阅读和讨论的时间。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直观形象思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如穿插讲故事、唱歌谣、读诗词、看图片、放幻灯、听音乐等方式教学,把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活”。初中的每一册思品课本中都有不少的讨论题,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轻易放过这些讨论题。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不但要事先心中有数,掌握重点,而且要积极引导,以使讨论做到活而不乱。三是精心设计练习,练中生趣。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挖掘练习中的兴趣因素,如改错判断、竞赛抢答等。通过练习使学生一方面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提高兴趣;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迎头赶上。
三、关注国内外时事,让学生在生活中点燃兴趣
每学期的思品考试,都有十到二十分的时事问题。所谓时事,就是指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国际、国内、省内、市内甚至县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及抗震救灾形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航MH370航班失踪,“伊斯兰国”搅动中东乱局,“一带一路”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等等。这些都需要每个思品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并适时传达给学生。并趁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民族振兴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感情。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兴趣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思品课教学有关,而这些现象是学生经常碰到但又缺乏理解的问题。纵观初中思品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涉及到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国家民族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方方面面,为此思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好实践这个环节,创造机会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学习了某个思品理论知识后,直接运用知识投身实践,切身体会,或组织辩论会,撰写小论文等;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实际经验,分析说明一些常见的社会现实,解释概念原理;三是带着有关问题走访调查、座谈访问,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结合具体事例讲述某个道理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思品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思品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坊上幼儿园 魏哲环
绘画是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艺术活动。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并指出绘画“可以表达幼儿的美感,可以发展儿童的思想,可以增进儿童的知识,可以联系儿童的目力和手力。”结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对幼儿的绘画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实施。
一、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拓展幼儿绘画思路
绘画是一种观察的艺术,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这样,幼儿才能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奇妙,以至想把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从被动学习绘画变为主动学习绘画。
教师要带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事物的具体结构、色彩,获得清晰的视觉形象。例如:春天来了,引导幼儿观察鲜嫩的小草,融化的河水;夏天来了,引导幼儿观察绿的树、蓝的天;秋天来了,引导幼儿观察金黄的季节、丰硕的果实;冬天来了,引导幼儿观察灰暗的天空,雪白的雪。在活动中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及时启发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比如:蝴蝶在干什么?小鸡在干什么呢?那么小朋友头脑中会联想出:蝴蝶传花粉,小鸡吃小虫、玩耍、打斗、追逐的动态,联想使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幼儿笔下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温顺可爱的小鸡也就会跃然纸上。
二、提高技能,探索具有趣味性的教学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幼儿把自己的想象、创造表现出来的前提和基础。在绘画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年纪表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持久,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年龄特点,采取幼儿比较喜欢的一些趣味性教学,对幼儿启发引导,帮助幼儿理解绘画形象。为了不让幼儿对学习技能感到乏味,应借助儿歌、故事、游戏、比喻等激发幼儿学画愿望。
下面我想谈一谈在长期绘画教学中探索出的三种教学方法。
1、儿歌运用法。我们都知道幼儿比较喜欢儿歌,我就把儿歌穿插到绘画教学中,用儿歌帮助幼儿学习绘画。比如:我教幼儿画金鱼时就用这样一首儿歌帮助幼儿记忆绘画形象:金鱼金鱼真美丽,圆圆的身体大眼睛,长长的尾巴在后边,游来游去真欢喜。
2、故事运用法。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能加深幼儿的印象,进而增强绘画的兴趣。比如:教幼儿画热带鱼时,可给幼儿讲述有关故事:从前,热带鱼妈妈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大三角,一个叫小三角,因为大小三角两个孩子长的很像,大家都分不出。于是热带鱼妈妈就给大三角孩子头上点了一个圆点……这样,把要画的热带鱼特征概括出来,老师边讲边教孩子画画,幼儿既听了故事,又学会了画画。
3、游戏运用法。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我在绘画教学中,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比如,在画小虫时,我让小朋友做小鸡,看谁的本领大,捉到的小虫多,可将术语转换成儿童的语言,这样就激发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引发幼儿的兴趣。
三、发展幼儿绘画个性,允许幼儿自由创造
日本一位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曾经指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化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发展幼儿绘画个性,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
比如:在绘画“可爱的动物”时,一名幼儿画了一条流泪的蛇,在蛇的旁边画了一只红青蛙。我问蛇为什么哭?青蛙为什么是红色的。幼儿说:“蛇喜欢吃青蛙,青蛙也很聪明,在身上涂上红辣椒水,蛇一吃它就被辣的哭起来。”多么奇妙的想象呀!教师也应进行有益的创造刺激,激发幼儿的创造情绪。在绘画中,幼儿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夸张性,并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技能技巧的指导。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和“学”初探
□ 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初级中学 孙重梅
随着素质教育的回归,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教学”,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又统一,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教师若想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知识、能力,就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
一、教为主导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递者,是美好心灵的浇灌者,是良好品德的引导者,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遵循教师的引导性,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认真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如果把语文教材看作是“文”与“道”的信息媒体,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个媒体,经过课堂,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吸收教学信息,形成应有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内在潜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譬如,在课堂教学中分析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中“争”和“啄”如何用得好时,用贾岛的“推敲”和王安石的“绿”字几经斟酌才最终定下来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教学中,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可以说,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相得益彰”,而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无异于盲人走路。所以有好的良师指导,学生必将受益终生。
二、学为主体
教学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这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天赋,拓展和开发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深入体验、感受和思考,更好地获得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从不否定学生的见解,尽可能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给予鼓励,发现学生亮点,肯定学生优点,让他(她)们敢于提问,畅所欲言,张扬其个性,发散其思维,突出其自主性。从中也可以看出,为了保证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学生的自立自控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其自学能力仍需要老师的鼓励、检验与不断完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一些错误和偏差时,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使其不由自主地按老师的思路来完成双边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单是自主学习,更是在老师的导引下,一个不断反馈,不断调整,不断启发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章,发展智力,培养自己的读写能力、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三、教学相长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的“教”是立足于学生的需要的,教师有目的地传授,启发学生;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师的“教”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不断促进并检验教师的“教”,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必须谙熟教学大纲,对教材与学生了如指掌,善于在语文和教育学、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程度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运用准确、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破译教材中的“文”“道”信息,并以之作为信息载体,通过精心的带启发性的教学设计,科学而又艺术地进行传输;而学生的自主性是经过老师的引导,主动学习,自我思考、理解与训练,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概念和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应以越俎代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取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人”;学生也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和学必须深入融合,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四、情寓于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情感因素融进教学之中,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个性的尊重,用教师的亲和力去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形成良好的互动,就能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心理需求,产生好学的渴望;再辅之以其它因素,充分调动情感,达到师生的良性互动,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演礼中学 张海蒲
新课改对于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激发中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那么,教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呢?
一、教师要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
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中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挫伤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
四、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中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地方用笔划下来。又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己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五、改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对阅读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标准,往往偏重生字词及段落记忆以及课文熟练,很少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而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常常是表现为对那些死知识是学得快、忘得快,即使对一些课文记忆深刻,也常常是死记,考试中照搬照抄,不会灵活运用。所以,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方式需要改革,要鼓励创新、鼓励想象力。
总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作为老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第三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匡衡小学 刘兴华
“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尤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的力度,突出数学教学的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品德内容?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量的侧面的反映,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某些数学概念时,从事例引入,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教师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学习时间单位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阅读和介绍数学史,欣赏数学在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给世界留下的一个个美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新课改理念,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课堂有效提问的四个策略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中心小学 杜 奇
一、课程提问教师应把握好“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问题难易程度。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课堂提问随意性大,不注意提问的技巧,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份量,要么过于复杂,学生不知所云。教师所提问题太简单,总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索然无味之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所提问题太笼统,过于难,过于深,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茫然不知,那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跳一跳能够摸着的位置。”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太复杂,让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教师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体验到成功,心理才由衷地高兴,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课堂提问教师应把握好“质量”
课堂提问要讲求实效,注重质量,不可过多过滥。教师在课程上,漫无边际,频繁提问,会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难点不能化解,因而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频繁提问压缩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进而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和教学效果。教师不停地发问,会使师生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教师的课堂提问,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也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问得不好,漫无目的,过多过滥,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教师不能片面追求提问数量,更应注重其质量。
三、课堂提问教师应把握好“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本,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层次性,把握好提问的梯度。一般情况教师的课堂提问顺序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一堂数学课往往只解决一两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分解成若干个易理解、易解决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另外,教师课堂提问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特别应关注学困生,多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教师提问要选择合适对象,对那些简单易答,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多让学困生回答,对那些思考量大,比较难的问题多让优秀生回答。教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关注那些优等生,而冷漠学困生,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被边缘化,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问题。
四、课堂提问教师语言应精炼,亲切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声色俱厉地向学生发问,学生内心恐惧,即使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说错会受到老师训责而闭口不言。因此,教师课堂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亲和力,这样才会打消学生思想上的顾虑,学生才会放飞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应尽量避免用言语刺伤学生。教师应从赏识的目光,期待的眼神,耐心倾听学生不同声音,巧妙的因势利导,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此外,教师课堂提问语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幽默有趣,不能啰啰嗦嗦,词不达意。
将德育潜移默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中心小学 张厚鹏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语文学科特点,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只要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比如有的课文通过写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通过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单一,它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许多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其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例如:《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中,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师生共同学习中要渗透德育?
如果单是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情感无法在学生中共鸣。我们还应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如在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文章含义。许多同学都很快的找出:“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我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布置好作业,适时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适量的作业来渗透。作业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作画,可以是观察等。比如课后让学生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去寻找、去发现他们的美。等到作业交流时,学生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同学身上的美,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校园里的美,校园里的纸屑不见了,垃圾不见了,这是同学们共同维护的结果等。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作业,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班主任有效管理班级的方法
□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乡中学 李 明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班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校风校貌,还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班级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学校来说,承担班级管理重任的是班主任。因此,能否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一、班级管理要规范。首先,班主任要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要把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管理促进教育,又通过教育促进管理,是两者相得益彰。其次,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一日常规》等为准则,抓实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制度促习惯,以习惯促品德,以品德促学习,在制度的规范下,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最佳结合。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日常监督机制,依靠班级的力量,及时了解情况,适当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管理落到实处。
二、班级管理要尊重学生。初中班主任面临的是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都是一个个思想丰富、渴望成熟的个体。因此,班主任工作并不轻松。如果不能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不能与学生拉近距离,是很难把班级管理好。我们知道,老套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且面对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态度常常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他们,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直接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分析整体学情和个体实际,充分尊重学生。工作中,要采用诱导、渗透、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尊重。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形成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班级管理要树好典型。班主任不可能管住每一个学生,要提高管理效果,就要树立典型。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以班级中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积极的指导,指出他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要求他在各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树立后进生转变的典型。对后进生,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肯定他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他的转变,以一带十,点面结合,带动全体学生进步。
四、班级管理要张弛有度。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恩威并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适当地“惩戒”,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和震动,是对其不良意识和错误行为的冲撞,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促使自己反思既往、中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有效的成功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将一个人引向成功,使他一生受益。要使学生能从班主任的批评声中,领悟出“严中有爱”,要让学生会觉得老师批评自己是为自己好,并从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宽容是班主任的必备素养之一。宽容不是纵容,宽容是信任、激励与欣赏,是尊重、理解与关爱。“严与宽”要做到“张弛有度”。人们常说:“严是爱,宽是害”。“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但必须有“严”作为前提,才不至于使学生放任自流,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五、班级管理要公平公正。班主任对全班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优差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更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在教学时班主任,要尽量给所有的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公平的。在课堂提问时,也尽量多提问后进生,并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班级开展活动,也要多让他们出主意。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人本”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大课题。只要讲究方式,直面问题,化解难题,就能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从而达到管理育人的教育目的。
让德育如花般绽放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刘村张店联小 董艳珍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魅力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育的和谐发展。
一、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潜移默化、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恶丑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情感,是导之以行的基础。让受教育者获得真挚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都是内容精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一块块情感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不断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当采取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可配合活动,寻找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心、学生的心沟通起来,融会贯通。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思想上,意志上薄弱的学生,并通过各种活动,如举行演讲“我和凡首比童年”“我和张海迪比学习”等比赛,不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下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教师应该真正地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并以为一般的热情,从语言文字入手,细心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的是何芒芳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见到周总理工作一夜的情况,表达了对周总理无比敬爱的思想感情。怎样让学生也产生如此感情?教师必须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深钻教材,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结合《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
□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古郊中心小学 王玉枝
数学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老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数学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而被学生认为是最难的学科。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呢?
一、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便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①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②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③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