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总第1819期 2025年3月19日
一版
深融合 大贯通 构建新时代荔湾“大思政课”育人生态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思政课建设工作纪实(李冬哲 周书贤)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时光荏苒,6年过去,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2025年2月24日,广东省教育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作会议发言时表示,广东将深入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着力强化思想引领、健全工作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协同育人“教联体”加装“智能核”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打造校家社“智慧化”协同育人新模式(贾宪章 张忠)
“教联体”能够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引导校家社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具效能的协同育人合力。2024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秉持“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智慧教育优势,为协同育人“教联体”加装“智能核”,努力构建“智慧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河北启动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建设(王峰)
本报讯 日前,河北省名师培养项目工作室主持人第一次集中研修总结会暨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授牌活动在石家庄市举行,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建设正式启动实施。
二版
三维发力 构建全域德育新样态(陈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教进附小”)秉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实现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的办学宗旨,通过深度凝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精心构建起一个全域德育体系。
一横一竖传文明 一撇一捺育新人(邱文进)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大力开展书法教育,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近年来,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将书法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秉持 “练字炼心” 的办学理念,通过多元立体的书法教育,砥砺学生心智,丰盈学生心灵,培育学生品德,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河南省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巧手“套圈”释压力 活力满格迎高考(孙利杰 高慧香)
本报讯 高考的战鼓声声逼近,在这紧张备考的关键时期,为助力高三学子以昂扬之姿迎战高考,河南省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减压活动 ——“套圈释压力,活力赢高考”。
北京雷锋小学;启动“春风十里,追‘锋’万里”活动(李思颖)
本报讯 北京雷锋小学是北京唯一一所以“雷锋”命名的学校。2025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2周年,亦是学校更名为北京雷锋小学35周年纪念日。目前,学校以此为契机,启动“春风十里,追‘锋’万里”2025年学雷锋活动。
三版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
以延安精神为魂 铸思政教育新篇(王红霞)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积极响应号召,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以延安精神为核心,在思政教育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
厚植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年代,它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建设年代,它鼓舞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新时代,它更是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作为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力答案,基于“温暖、奋进、荣耀”的办学定位,梳理出“忠于理想、善于创造、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育人目标。
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
“三维立体”育新苗 雷锋精神薪火传(通讯员 王洪波 王裕增)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六年级(16)中队的少先队员们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雷锋树新风”主题队日活动,正式拉开了“雷锋学校”建设深化年的序幕。
3月5 日上午,该校雷锋书吧内书香弥漫,队员们围坐在书吧一隅,聚精会神地聆听辅导员王裕增老师讲述《雷锋日记》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本1960年版的《雷锋日记》是我们图书馆的珍贵藏品,字里行间记录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 随着王老师翻开泛黄的书页,队员们借助AR数字阅读屏,沉浸式学习体会雷锋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时代楷模的心路历程。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
家校携手,共育时代新人(本报记者 兰菲 通讯员 崔海菊)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勾线笔,绘就品德的底色与轮廓,勾勒出人格的雏形;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颜料盒,泼洒丰富的色彩与创意,让生命画卷绚丽多姿。
近日,笔者满怀憧憬地踏入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探寻其精心烹制的家长培训“盛宴”以及别出心裁的家校共育“秘籍”,真切目睹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教育变革与成长奇迹。
理念重塑:家长教育意识的深度觉醒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旅程的首位引路人,其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为促进家校联系,凝聚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育共识,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积极开展骨干家长培训班工作,引领全体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课间一刻钟”,增量也要提质(关育兵)
从浙江的机器狗、无人机,到福建的“水火箭”、跳舞机器人,再到云南的霸王鞭、甘肃的独轮车,以及河南的甲骨文课间操,这些充满创意和地域特色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课间放松身心,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春季学期开学后,全国多地学校将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一举措不仅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还催生了丰富多彩的“花式”课间活动。
四版
诗性教育:AI时代的人性温度守护者(柳袁照)
在AI时代,诗性教育的价值愈发凸显。其“人性化”特质与技术理性形成鲜明对比,为教育注入人文关怀与创造力。诗性教育强调“本真、唯美、超然”,在科技浪潮中守护人性温度,赋予教育情感与灵动,抵御技术理性带来的冷漠,为人类精神世界提供温暖庇护。
一、诗性教育在AI时代的核心价值
“本真”:追求教育的真实性与人性化。诗性教育强调教育应回归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情感体验,而非单纯追求效率或分数。在AI时代,尽管技术能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学习方案,但诗性教育能弥补AI在情感共鸣与人性化互动上的不足。
AI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数据推荐学习内容,这是它的优势,但无法像教师那样通过真实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背影》时,结合自身与父亲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真实力量,这种“真”是内在的自然呈现,活生生的,是AI难以复制的。
探索最受欢迎的家长会形式(彭艳如)
在传统的家长会模式中,教师往往单向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及在校表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缺乏互动性和深度交流,难以满足家长对孩子全面成长的了解需求,有时甚至可能引发家长的焦虑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学期期末务虚会上,多位班主任代表积极提议改革家长会形式。我们深知,民主的核心在于开放与回应,于是,本学期我们决定采取“年级负责制”来策划家长会,旨在打造更加贴近家长和学生需求的交流平台。
学校为年级组提供了理念引导、资源支撑和全方位服务,鼓励年级组通过组内众筹确定符合年段特色的主题,并通过学生调研来确定向家长开放的形式。经过两周的精心策划,教导处充分利用学校场馆和资源,组织全校6个年级分别围绕不同主题,分场次、分时段开展了家长开放活动。以下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具体做法和亮点。
立德树人润无声 “乐养天成”育新人(孙传波 祝笑)
在山东省高青县唐坊学区和店小学,德育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更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了“乐养天成”的核心理念,通过丰富德育载体、拓展德育空间、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了校内外强大合力,共同擘画育人同心圆。2023年12月,“乐养天成”德育管理模式荣获高青县中小学德育品牌称号。
“乐养天成”,寓意深远。“乐”指快乐,强调寓教于乐;“养”则涵盖素养与养成,注重习惯的培养。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快乐教育的不懈追求,更彰显了其重视习惯养成、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博爱的教育精神。
那么,这所小学是如何将“乐养天成”理念落地生根的呢?
美丽校园,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建章立制,管理育人规范行为
兼顾全员,激励育人促进成长
寓教于乐,活动育人丰富多彩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共筑未来
五版
习作评改应遵循“指导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原则(李鸣)
作文是小学生心灵的窗户,是他们用稚嫩笔触描绘的生活画卷。面对这些充满童真与想象的文字,教师在评改时应如何把握尺度,既给予具体的指导,又体现人文的关怀呢?
一、注重指导,激发潜能
小学生刚开始学写作,读书少、经历少,文章会有很多问题。教师在批改时要针对问题教方法。比如,用错的字词、不通的句子要改,还要教他们怎么厘清思路、组织语言。
教师要多找作文里的优点。一个用得好的词语,一句通顺的话,或者有意思的想法,都要表扬。这样的鼓励能让学生更愿意写作文,主动多看书、多积累,慢慢就会越写越好。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吕红霞)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正在用预测的方法探讨故事《鸡妈妈的新房子》。
以下是故事原文:
鸡妈妈的新房子
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鹅大哥说:“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在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鸡妈妈听了,很不高兴。
夏天到了,鸡妈妈的房子里又闷又热,鸡娃娃都生病了。鸡妈妈这才想到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个窗。清新的空气进来了,屋里凉快,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鸡妈妈很高兴,她想: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狐狸对鸡妈妈说:“你家的窗子再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
……
第一个问题:“请你预测一下,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可能会怎么做?写写你的依据。”
大多数同学都预测鸡妈妈可能会把窗户开得大一些,依据是鸡妈妈想:“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答案几乎是标准答案,学生联系了第三自然段“她想: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预测鸡妈妈可能的做法。
学生才上三年级,思维不应该这样被早早地固化。我希望能在课堂上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哪怕这个声音并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满怀期待地看向学生:“谁还有不同的预测?”
做“太乙真人”式的教师(李艳玲)
“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银幕上,哪吒那声石破天惊的呐喊,似一道凌厉闪电,瞬间撕裂了沉闷的夜空。《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影坛掀起惊涛骇浪,以破竹之势斩获国内影史票房桂冠。它以奇幻笔触勾勒出“问题学生”哪吒的逆袭轨迹,让我们不禁陷入沉思:
身为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些仿若哪吒般,外表叛逆、内心炽热,在成长迷宫中徘徊的孩子,我们能否化身为那盏照亮前路的“太乙明灯”,引领他们冲破迷障,奔赴熠熠生辉的未来?
打破偏见,重塑教育的基石
因材施教,奏响个性发展的乐章
情感教育,构筑温暖的育人港湾
培养核心素养,锚定未来教育的方向
愿我们都能成为学生生命里的“太乙真人”,陪着他们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学生的成长铺就坚实的基石。
六版
学生当众顶撞老师,该如何应对(常家美)
遇到学生当众顶撞,教师在乎一时的面子,强硬回应或者是不敢回应,都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甚至会影响教师在班级学生心中的形象。我在教学生涯中,也会遇到这些棘手的问题,好在我读了陈锡老师的书籍之后,认为书中的幽默处理方式较为合理。
自我调侃式应对。有一次,我正在课堂上讲解生字的字源意义,结果班级里的小A大声说:“这个字的字源我们都知道,老师你别浪费时间了,赶紧讲重点吧。”我听了之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看来小A已经得到了老师的‘武功秘籍’,字源知识丰富,可以让我这个‘小菜鸟’跟着你学习吗?”这么一调侃,小A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学生当众顶撞老师,该如何应对(陆丽云)
开学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小曹和小单两位同学在课堂上做滑稽动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尝试用眼神示意、提高音量、走近提醒等方式制止,却收效甚微。当我要求他们站起来时,他们竟以“我们可没违纪”回应,甚至说出“你眼神不好”这样的话语。面对如此直接的顶撞,我意识到必须冷静处理,避免事态升级。
一、冷静应对,化解冲突
在情绪即将失控的瞬间,我深吸一口气,用平和的语气说道:“我知道你们现在可能很激动,但课堂是大家学习的地方。你们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其他同学,也违反了课堂纪律。现在请站到教室后面,不是惩罚,而是给你们一个安静的空间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给了学生反思的空间。
幽默破局:让课堂冲突“安全着陆”(钟梅)
教师遭遇学生当众顶撞往往是教学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小插曲,简单的课堂冲突,其实是对教师智慧与应变能力的重大考验,因为它不仅关乎课堂秩序的维护,更会影响师生关系。
当学生当众顶撞教师时,教师内心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与愤怒,但如果任由这种冲动情绪主导,强硬地回应学生,很可能会深深刺痛学生的自尊心,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高墙,引发更激烈的抵触情绪,使得后续的教育工作难上加难。反之,若教师轻易地妥协退让,学生可能会产生误解,觉得教师“好欺负”,进而得寸进尺,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无法使学生获得应该有的教育。
化危为机 智慧唤醒(万安)
小新(化名)是理科尖子生,思维活跃,数理成绩优异,但对语文学习态度敷衍,尤其是语文早自习时,别的同学都在认真诵读,他却常常打盹,或偷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我多次提醒他,但一直收效甚微。一次早自习,我见他又趴着,就敲打桌子,劝他读书,他却猛地抬头,带着不耐烦与怒气嚷道:“敲什么敲?”声音格外刺耳,让我很尴尬。但我强压怒火,未当场发作。
学会共情是契机
事后,我想今天的小新怎么有点反常?他准备放弃语文了吗?晚自习,我把他约到办公室,并给他准备了水果。他很诧异,也有点不好意思。他说顶撞老师以后,很后悔,担心老师会放弃他,并坦诚昨晚刷题睡得很晚,早自习实在撑不住了,愿意为自己的冲动给老师公开道歉。
练好“静”字功 巧解顶撞结(张学香)
在日常教学中,偶尔会遇到“刺头”学生当场顶撞,让人措手不及。怎样巧妙化解这种尴尬呢?我认为,保持冷静是关键,以静制动是法宝,走进内心是真谛。
冷静情绪,避免激化矛盾
遇到学生顶撞时,不要急着回应,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冷处理。可以先深呼吸,再整理一下手边的物品,给自己几秒钟的缓冲。只要让心静下来,“顶撞”被视而不见,也就避免了尴尬,更为进一步沟通奠定了基础。
谁能想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会顶撞老师呢?那是第三节语文课,同学们都端着课本朗读《春晓》,有一个男生却用英语课本遮挡着,脸紧贴书本打瞌睡。我走过去,敲了敲桌子,小声说:“把语文书拿出来,认真读。”他抬起头,满不在乎地回了一句:“我不想读,别管我!”恰好此时,同学们完成了朗读,都静静地看着我。
借“哪吒”三招 化师生矛盾(时保齐)
学生顶撞如同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雨,既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更对师生关系的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强硬回应易伤学生自尊,激起更激烈的抵触;软弱处理又可能让学生觉得有机可乘,愈发肆意妄为。我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获得启发,总结出三个化解师生矛盾的实用妙招。
共情理解,化“魔丸”抵触为合作
设定规则,如“乾坤圈”约束行为
挖掘优点,像“太乙”赏识助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顶撞,运用共情理解、设定规则、挖掘优点这三个妙招,就能有效化解师生矛盾,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七版
体育委员“流动”后……(李根)
在一个寻常的午后,班长欣然急匆匆地到办公室找我。她神色焦急,告诉我体育课上的“风波”——小明,我们的体育委员,不仅没有履行好职责,反而带头搞恶作剧,严重影响了班级秩序。欣然和班委们经过讨论,决定暂停小明的体育委员职务。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意识到这不仅是小明个人的问题,更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挑战。
看见: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金钥匙(张未来)
家校关系,作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纽带,其融洽程度直接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错综复杂且微妙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实现家校双方的和谐共处,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共同瞩目的核心议题。在这一过程中,“看见”成为开启和谐家校关系之门的钥匙。当家校双方均能深入理解和关切彼此的需求,共同见证孩子成长的喜悦时,家校之间便能构建起一种和谐且紧密的联系。
探寻自由与规则的和谐边界
——《自由与规则》微班会设计(于志颖)
班会背景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格外注重个人形象,尤其是穿衣打扮。近期,我班部分同学未遵循校规,穿着自选服装而非校服入校,这一现象凸显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尚未深刻领悟自由的本质,未能充分理解自由与规则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此,特以“自由与规则”作为微班会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内涵形成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孩子“出格”慢喊停(钱俊男)
在一个寻常的周六清晨,我端坐于书桌前,沉浸在批改作业的静谧之中。与此同时,客厅那头,儿子星屹(化名)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他那小小的“发明世界”里。骤然间,一声巨响骤然打破了这份宁静。我寻声望去,只见满地的零件和星屹那双闪耀着兴奋光芒的眼睛。他高举着拆解的遥控器,激动地向我展示他的新发现——一个看似小型电动机的组件,他打算利用它来制作一辆能够自主行驶的小汽车。
八版
解锁“角色扮演法”,构建和谐班级(黄敖宜 黄桃红)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有一些班级呈现出松散且缺乏活力的状态。为改善这一现状,“角色扮演法”堪称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该方法通过游戏形式巧妙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进而有效拉近师生间、学生间及亲子间的距离,显著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亲情编织,创意飞扬
——班级“家长进课堂”活动纪实(鄢泽军)
在2023级7班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家长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扭扭棒手工课。一位家长首先介绍了扭扭棒的特点和应用,激发了孩子们浓厚兴趣。随后,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一步步编织花心、花瓣与叶子,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去中心化”理念下的班级自主管理(刘青洺)
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浪潮中,如何构建民主、和谐且积极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重要课题。秉持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班级自主管理不仅要求班主任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更要实现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锻炼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去中心化”作为核心理念,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批语:用思想的力量塑造学生的灵魂(李玉霞)
在日常教学中,批语是我与学生对话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知识的反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碰。
我首次用心地在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旁写下批语时,未曾预料到这简单的举动会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那些批语或是指出不足,寄予期望;或是大力赞赏,鼓励前行。学生在拿到作业本时眼中闪现的那一丝惊喜,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些简短的话语对他们而言是何等的重要。于是,我坚持每日用心地撰写批语,用文字构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仪式感:班级管理新抓手(王所春)
仪式感,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正悄然改变着班级管理的面貌,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与归属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进取心。
她的沉睡让我觉醒(谢榕花)
刚开学不久,小美(化名)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常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与周围专注听讲的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