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以美引善导真 寓美于智于行
——浅谈如何挖掘德育工作中的“美”
□ 湖北省保康县第一中学 汪启学 湖北省保康县熊绎中学 吴吉敏
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师如果善于融理智的真意、道德的熏陶和美的感染为一体,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培育出“最美的花朵”。那么,教师如何让美学辅翼德育,陶冶学生感情,美化学生心灵呢?
一、以美引善,寓美于德,寓教于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欢乐的情感是进行德育的桥梁。教师应当“含笑谈真理”,以亲切、友好、欢乐的情感去熏陶学生。
教师要优选能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素材;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活动过程的美感,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内在需求,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针对学生的特点,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去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向善尚美的热情。教师要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象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上进心,鼓舞学生克服困难,尽可能把抽象的道理、干瘪的说教形象化、具象化,打动学生的心灵,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开始,上升到学生的心灵美、情操美、人格美。
二、以美导真,寓美于智,真善美统一
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美之所以为美,在于它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幸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外在美与心灵美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的艺术性,增强教学的美感,融德育于艺术性的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教师要做到教学的情景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的有机统一。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怡情,使学生借助美的形象进行观察、体验、提炼,通过感知、感动上升到感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激发兴趣、涤荡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以美育美,寓美于景,实现积极感染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认为: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与好环境接触的结果。教师应当通过美的形式和美的手段,寓教于美,使学生积极探索真理、追求真知,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和创造美。
教师要重视美在班级,使学生充分发掘和品味自己生活空间的美丽,引导学生学会时时打扫自己的内心,摒弃消极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良好的心境。教师要自觉对学生进行美的疏导,通过感情和形象的感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信任感、期待感,使学生产生依恋、仰慕之情,进而乐于接受感染和感化。
教师要将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把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领略,对劳动创造美的感受,引导到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劳动创业的情操上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以美促行,寓美于做,身教重于言教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说的是:会唱歌的人,能使听众跟着他唱歌;会教育的人,能使受教育者继承其远大志向。教师应当使学生在心中牢牢树立起理想的旗帜,伴随着理想,同时产生一种热情、一种力量,这种内在的热情和力量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将令人信服的言与脚踏实地的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人育人,以德育德,用自己表里如一的行动,严于律己的品德,高尚美好的情操,端庄文雅的风度,朴质大方的衣着、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会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思想境界。
让中小学德育“落地生根”的思考
□ 山东省乳山市怡园中学 单 红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大家耳熟能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被记者问及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时,他的回答令我们深思,他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获得的,而不是在大学、实验室。他说:“在幼儿园,我学会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与小伙伴分享,别人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为什么我们不以为然的最基本的道德与生活习惯却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大道至简,我得到的启示是: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幼儿园所学是基于生活的实践养成,是内化于心、深入骨髓的道德认同。要将“德”字镌刻在孩子心头,必须让德育“落地生根”。这里的“地”即“多彩的生活”;“根”即“道德养成”。中小学德育,只有从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走向立足于生活实践的道德养成,立德树人才能落到实处。
一、让思品课回归生活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德育不只是端坐教室的课堂学习认知,更多是深入生活的体验、感悟、习得、养成。德育回归生活,才能拥有灵魂。因此我们以思品课为载体,结合校情与学情,让思品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度融合。一方面,将学生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困惑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纳入思品课,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争辩、模拟、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在亲身参与、现场感受中触动灵魂、生成感悟,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让学生思品课形成的道德认识真正内化于心,德育课“润物细无声”的实效性得以落实;另一方面,将德育课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实践、体验、探究、验证,深化理解,养成习惯。如开展“小孝星一月行”“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等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将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紧密融合。
二、将生活视为德育大课堂
道德品质不是单纯靠思品课教出来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中通过认知、体验、践行培育出来的。教育家李镇西说:“德育也可以通俗地定义为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遵循文明的行为准则。甚至可以干脆简洁地说——德育,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因而,将学生的生活视为德育大课堂,多角度选取德育素材,科学利用和创设德育情境,灵活捕捉德育时机,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是让德育落地生根的最佳途径。
三、凸显对道德践行的监督与评价
德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情感性、体验性等特点呼唤多元性的评价主体、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和开放性的评价途径。所以,必须改变以考试为主的道德评价方式,不以分数论成败,而以行为论优劣。曾闻留学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求职时处处碰壁,只因为他有过两次乘坐地铁逃票的记录。“逃票”看似小事,实则体现的是人的诚信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深入反思:我们培养出的孩子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形?
认知是需要反复践行才能沉淀升华为稳定的品质。“践行养成”是形成一个人高贵品德的重要环节。中小学阶段是孩子道德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牵住道德评价改革的“牛鼻子”,弱化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考试评价,凸显以道德践行为核心的动态行为评价,将德育引领到认知与践行并进的轨道上来。一方面,改革中小学思品课的评价方式,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取消思品课的知识考核,加大对孩子道德践行与养成的监督与考核,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生活自理、习惯养成、志愿服务等作为重点践行内容予以强化落实与监督评价。另一方面开放评价主体和评价途径,改变学校为唯一评价主体,学校组织的考试和督查为单一途径的现状,借鉴欧美的做法,将社会生活作为大考场,每一个公民都来做考官,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戒力度。这样,我们的德育才有希望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班委改选后
□ 山东省莱州市金城中学 刘国哲
【案例】
新学期班干部改选后,宏宏由原来的班长改任文娱委员,菲菲担任班长职务。两个周下来,全班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自认为改选是正确的。我认为宏宏担任文娱委员是最合适的,我相信学生们也跟我一样想。
沾沾自喜之余,也担心改任的宏宏有情绪。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精心折叠的信笺,上面短短几行字:老师,改选后我想了很多,没有连任班长我很失望,当时想是不是我做了什么错事惹您生气了?每天听菲菲喊起立,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反思】
1.沿袭的弊端与竞争的优势对比。很多老师新接班的时候,都会沿用以前的班委,我在这学期改选之前也是这样,原因之一是认为他们对班级情况比较熟悉,比其他学生有工作经验;原因之二认为改换班委会打击部分人的积极性,有些班干部落选后心理不平衡,不利于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像宏宏这样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是班干部,他们一直受到老师的赞扬和关注,时间久了就感觉自己比其他学生的能力高一等,班中很多学生以她为中心活动,在学生羡慕和服从中,她慢慢就没有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现言行浮躁,不懂得尊重他人,受不了别人批评的现象。沿袭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班干部的不良作风,对班风有着不良影响,竞争上岗势在必行。
比较宏宏和菲菲的各方面能力,宏宏占有一定优势。可是比较本学期和上学期的班长工作的效果,菲菲明显强过宏宏。菲菲赢在扎实肯干,宏宏输在浮躁骄傲。菲菲从普通学生中成长起来,优异而扎实的学习成绩让同学另眼相看,一贯朴实友好的态度使她在同学当中有了威信,做小组长时认真负责、关心他人,这次竞选她以高票通过,在情理之中。上任后班级工作进行的井井有条,最让人眼睛一亮的是活动时打破了之前以班干部为中心的旧模式,重视班级同学的共同参与,菲菲的表现确实让同学、老师刮目相看。
2.班干部对自己的定位认识不够。在与宏宏的书面聊天中,我发现宏宏对班干部的认识不够,首先,改选后她考虑的是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忽略了这是43(学生)+1(老师)的结果。我告诉宏宏“班干部不只是老师的帮手,更是同学们的榜样和帮手,你想想自己工作中是不是忽略了做为大多数的同学?假如你是班中普通同学,班干部只做向老师汇报工作的事,而不能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你会支持这样的班干部吗?”宏宏也表示不会认同这样的班干部,并对自己的工作做了反思,认识到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其次,宏宏有明显的“官位”等级感。她其实并没有落选,只是由班长变为文娱委员,却认为自己“官位”低人一等。宏宏的看法也让我进行了反思,我们一直尝试着与学生平等相处,却忽略了班级内部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他们平等的关系缺乏引导。再次,宏宏行为有明显的沿袭“后遗症”,担任班长时春风得意,换了别的职务就明显不开心。班干部良好的自我感觉一旦受挫,他们会用消沉或逆反的表现来对待挫折。这些表现都是对自己的定位认识不足而产生的,班主任的心理疏导要及时进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敏感的阴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后记】
对改选后班干部的工作情况,我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建议。鉴于宏宏及班中一部分同学对班干部的错误认识,我通过肯定各位班干部的工作来改变,让学生认识到班干部缺一不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对宏宏的文艺表演才能大加赞赏,告诉她担任文娱委员是我和全班同学的选择,是对她才能的认可,希望她积极带动班中同学参加文艺活动。在书信沟通中,我写道:“有能力有时却不被认可,你的目光可以锁定菲菲,从她身上你也许会找到答案”。宏宏的回复:“老师,现在我想通了,您说的对,班干部并没有等级之分,既然您把班级的文娱工作交给了我,我一定把工作做好。我要远离虚荣,向菲菲学习。同时请您对我严格要求,多批评指正。”
德育管理 呼唤创新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赵炳剑
美国教育家德鲁克说得好:“创新则生,守旧则亡。”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尤其需要创新。
一、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育人”。冯恩洪教授在《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强调,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注重人文精神养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学校的价值取向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切忌“见物不见人”“遇事不思人”。
二、重视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凸显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主活动。思想和道德具有实践性,德育真正起作用的过程,不是大道理的说教与灌输,而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扩展新的经验的过程,或者是学生在情境中对道德难题予以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到得成长。
三、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讲求渗透性。当前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学的学科本位,进行价值本位转移,在学校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体现着教师殷切的情意。只有在“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共鸣与升华。
2.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道德生活。
四、深化德育评价改革,体现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德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价主体除了由教师担当外,还可由学生、家长、小组等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尤其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增强荣誉感与责任感。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德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在活动过程中实施。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只有把责任与艺术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学校。只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才能把学校德育管理做得更好,营造出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批评也应当精彩起来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蒋红艳
批评教育是艺术、是科学,它不同于简单的惩罚,更不是粗暴的体罚、心理虐待、歧视,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它是在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让犯错误的学生承担自己的过失责任,激发学生对错误的负疚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批评的方法,批评也可以很精彩。
一、巧个人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舆论的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是可以触摸到的教育因素,它是班级成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工具,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中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可以巧妙地将自己的意见转化为集体舆论,把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当做班主任的助手,善于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集体的舆论,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同学生的集体舆论融合在一起,让犯错误的同学感受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通过集体舆论去影响他。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让错误学生反省自己。
在我们班上,有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小王,他把自己的不努力作为瞧不起别人的资本,经常大发厥词“我如果像你那么用功,成绩早比你好了,你真笨”。针对这件事情,我让班级同学展开讨论,同学们义正词严地反驳小王说:“如果照小王说的那样,勤奋的学生会装成不勤奋,不勤奋的学生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勤奋了。当勤奋成为羞耻,我们的班级还有进步的可能吗?”还有同学反驳说:“你的观点只是假设,你能把假设变成现实吗?行动大于言说,你做给我们大家看一看。”更有同学站起来说:“勤奋努力一直是我们中国人最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弘扬这种品质,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品质而自豪。”小王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性,很关键的一点便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即创设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要创设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就必须使班级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如果没有健康的集体舆论,班集体一定会走向消极,走向冷漠,走向涣散。
二、把严肃的批评转化为爱的鼓励
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转化为表扬、鼓励、关心,不仅自己这样,还要使之成为整个集体对这名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班主任批评不得法,不仅对学生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就毁了一个人,甚至酿成更悲惨的结果。“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事实上,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能适时地对学生的一些“毛病”,采取宽容的态度,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其分析病因,提出应对策略,就能使他们迷途知返,改正缺点,同时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
1.“二八管理法则”的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学生,就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在班级发生整体状况的时候,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班级管理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班级管理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很多问题需要决策,但是能够左右班级发展方向和成败的关键问题只有几个,能够善于认清“关键问题”,进行正确的“关键决策”无疑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发展。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人生之路遥远漫长,但是能够影响你一生的命运关键的也就是几步。需要对班级进行批评时,我们就抓住班级管理中的最难点进行管理,需要批评的时候,只要“杀鸡儆猴”般地抓住那20%,进行言之凿凿的批评,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犯了错误后,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心理暗示去激励学生。比如有些同学由于骄傲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同学或因压力过大而学习效率低下,碰到这些情况,就要用好心理暗示,借帮助他们分析下滑原因之机激励他们。在谈话分析过程中,班主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始终肯定学生的优点,肯定他的能力,多从自制力、勤奋程度、思想重视程度、身体原因等方面找不足,多用“失误”“粗心”“一时大意”这一类的词。从而让他们相信:只要自己下次在这些方面稍作努力,就能够迎头赶上。同时,巧妙编些善意的谎言,说“某些老师也专门与自己就他的最近表现作了详细的分析,也认为该次行为纯属一时糊涂,只要稍作调整,潜力是很大的”,借此暗示该同学,让他感觉到所有的老师都在关心他,相信他,鼓励他。该同学会因此重拾信心,更加自觉。接下来,班主任需要进一步跟踪,重点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在班主任老师这种高期望值的影响下,自然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此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制订具体实践这一期望的计划,把这一期望具体化、行动化,并从中感受实践期望的乐趣,克服实践期望中的挫折,不断鼓励,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3.木桶原理的反运用。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中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而对于被批评的孩子,我们要反过来运用“木桶原理”——看他的最优点。在批评孩子时,始终赞美、信任和期待他的最优点,让他具有一种能量,在发展最优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他的缺点改掉。木桶原理契合了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
例如,我们在批评某位学生时,可以考虑该生的特长,然后发挥他的优点,将对学生的批评转化为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分担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教给孩子们生活技能,并且让孩子体验到社会责任感。对于犯错误的孩子,给他们安排一个“助理”“干事”之类的“职务”,让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就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这比单纯的批评效果要好的多。
三、把犯错误当成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都不完美。如果我们改变观点,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那孩子的成长就会更加快速。班主任会说:“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因为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所以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进步。所以改变观点,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犯错误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当然,所有的批评都必须以爱为前提,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进而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正是老师的爱才能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之,批评中有爱,就像一束阳光能照亮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一缕春风能抚平学生失败的忧伤,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养料。批评也应当精彩起来,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用自己无私的关爱去感化另一个幸福的心灵!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尽情地享受生活!
第四版
巧用语言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第一中学 毛连水
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的确,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改变的并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不断成长变化着的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对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是个不小的难题。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做班级工作亦是如此,对学生的教育教导,只可智取,不可硬攻。下面我就一些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探讨。
巧用评语,给学生成功感和自信
教学过程中,总少不了各式各样的评语,如作业评语、期中期末操行评语、日记随笔评语等等。
尤其是每天的作业,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时,就可以利用作业评语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改正错误。要多用鼓励性的评语,如“你的字比上次有了较大进步,坚持下去会越来越好”,然后给得一个大大的“甲”或“优”,学生看了认为自己真的有了很大进步,会充满信心,下次写得会更加认真漂亮。再如,“你对问题的回答很有见解,思维很敏锐,好!”这都是对学生很好的鼓励与褒奖。对于个别比较差的学生,也要注意评语的分量,如“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写这样的,你一定很忙,记得下次写好点给老师看看,好吗?”,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他感觉真是自己做的不好,感觉不好意思,从而下次会写得好些。这样的“温柔批评”,学生更愿意接受,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眼神交流,给学生信心和鼓励
每次上课进入教室时,我并不是直接盯着黑板或讲桌,而是先站在讲台上,郑重地环顾一下班级内的学生。不要小看这个大环顾,一方面可以让我了解班级内的学生到班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尽收眼底:有的目光注视老师,精神饱满,我则回报以坚定赞许的目光;有的目光游离,飘忽不稳,我则更加坚定地看着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给他们鼓劲、给他们信心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抬头注视前方;有的不敢抬头,或眼露困意,甚至躲避我的目光,那一定是目光的背后隐藏了内容。对这样的同学,课下我会单个找他们谈心弄出个究竟,然后对症下药。这短暂的课前眼神交流,对我了解学生确实起了不少的帮助。即使在平时相遇,学生一句问好,我都会给他们一个会心的赞许眼神,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懂礼貌的学生,长此以往大家都心照不宣,师生之间心与心走得更近了。
善用有声语言
1.要善于赞美你的学生。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可以使我保持两个月的好心情。”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出现变化,更需要我们时常的赞美与激励。在与学生谈心时多给学生一点赞美、鼓励,能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觉得老师不是在“找茬”,而是确实在帮助自己、了解自己,从而使谈心顺利进行;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后,心情会变得更加愉悦舒畅,会更加听从老师的教导,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鼓足干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2.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与学生交谈时,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和难处,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自己真诚的朋友。
3.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谈话。谈话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时机把握不好,不光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谈话不在于次数多少,在于谈的及时。与学生谈话的几个最佳时机,我总结了几条:①矛盾出现,而问题尚未形成时;②学生初次犯错,初步产生悔意时;③个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④火气消退后心平气和时;⑤思想疙瘩解不开,要产生过激行为时。这些情况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细心、耐心,不能急于求成,直到和学生谈通方可罢休。
爱学生,是交流成功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教师付出自己的爱心,巧妙运用语言技巧,才会更好的“攻取”学生的“心”,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变得顺风顺水,变得百花争艳,满园芬芳!
教师怎样克服对学生的偏见
□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南常联小 褚洪玲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一个主观色彩较浓的过程,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即偏见。这些偏见会妨碍教师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
偏见一:系列位置效应
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教师接受学生的信息因其有次序上的先后、时间上的远近,所以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心理学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作用比较大,这就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可以使教师获得的信息鲜明、牢固、深刻,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强烈的影响,甚者形成教师对学生的长期印象。因此学生给教师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牢固的。学生的仪表、风度、身材、表情、谈吐、姿态、年龄、衣着等都是首因效应的重要因素。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片面的、表象的,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偏见。教师认知评价就要竭力避免片面性,要从发展变化上去全面了解学生。
近因效应。心理学认为:最后的信息作用比中间大,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近因效应可使教师最后获得的信息鲜明、牢固。因此教师认知学生时学生的最近印象常常起决定作用。如某学生最近因病旷课,教师就会形成了该生经常旷课的印象。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影响,教师只有全面的,整体的认知评价学生,才能走出系列效应影响的认知误区。
偏见二:感情效应
感情效应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特殊的感情关系,在评价过程中的利益反映。感情效应在教师评价中的具体表现是:当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存着某种特殊的良好的感情关系时,不惜以牺牲教育评价中的公平性、客观性原则为代价,给评价对象高于实际水平的评价。感情效应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本位主义,感情效应有加大心理倾向、影响认知的作用。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成了“学优生好对待、好评价,学差生差对待、差评价。”一个受教师喜欢的学生教师容易把一些好的品质加给他,一个教师不喜欢的学生,教师则会注意他的缺点。班级里出现的好人好事,教师总认为是好学生做的,出现的坏事教师总认为是差生干的。甚至有的教师把好学生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把差生的优点也看成缺点。教师只有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在掌握学生的信息,才能克服感情效应的偏见,避免对优生巧立名目的奖,对差生莫名其妙的罚。
偏见三:关连效应
关连效应也叫情境效应,指个体在特定的关连或情境中呈现刺激物或做出反应而引起的行为。人的行为总是随着关连或情境的条件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不同的关连或情境产生不同的情绪,愉快舒适的关连或情境有利于认知,不愉快的恶劣的关连或情境则有害于认知。关连或情境可以导致教师在判断中认识学生时产生一种感情联想。如教师心情不好或教室里纪律混乱,教师批评学生时就表现为态度急躁、粗暴、言词生硬、刻薄,容易造成批评不当甚至失误。因此教师必须真诚、宽容、大度、豁达地对待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于学生,不向学生释放消极因子。
教师在工作中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观,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塑造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克服教育偏见。
化学课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 孙树军
新课程理念意在着力构建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课堂,构建“兵教兵”的课堂。在化学课上,学生是演员,让学生扮演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演员活动起来,舞台才具有渲染力和生命力,从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认真备课,精心谋划
高效课堂的前提要求教师精心备好教学案。教师必须努力挖掘和开发教学资源认真分析生情学情、把握教材,设计能够激活课堂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及事物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能够想到的、难懂的、容易错误的、容易忘记的,备学法、备教法,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注重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理解、应用知识。所以说,学生不积极参与的课堂,不可能有高质高效。课堂上只有不断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利用小魔术、打油诗、谜语、游戏等来与学生互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协助实验、参与实验,一起经历成败、共同感受喜悦。如在教学利用双氧水催化分解制氧气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探讨实验步骤,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让学生们感受愉悦和刺激,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并学会相互交流、合作、分享、互助等。
依托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化学实验是学生学好化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非常好奇。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牢记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源源不断的水”。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在教学中,要信任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让学生实现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变革中成就每一个学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学 王雪艳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我才真正地了解教育本应该是这样的,学校原来可以这样做。我在心里不断的思索,这样的教育能够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实现吗?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样的教育呢?在我看来只要一个字——“变”。
1.改变校园管理理念,营造社会化的校园环境。在传统的校园中,尤其是中小学校园中,学生在固定的时间都有固定的安排,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只是被选择的执行者。在被选择的校园生活中,他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枯燥的生活,渐渐地使他们成为校园的适应者,社会的淘汰者。校园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在社会中得以应用,因此知识无用论,上学无用论的思潮在部分学生中愈演愈烈。
在本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教育的意义是不断的推进学生的社会化”。校园里大量的社团,走班,选课,“小学段”,给予学生选择权,倾听孩子们的建议,设立贷款基金,开设校园公益店铺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或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校园这个小社会更加接近社会的真面目,让孩子们在校园中运用知识和智慧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形成具备在真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同时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又起到了在校园里弘扬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作用,这样无形中对学生的社会教育和人格教育也起到了作用。
2.改变管理方式,在自由空间里培养自律意识。在传统的校园里,班级是基本的管理单位,每个学生都有所属班级,同时也就有了班级归属感。受这一共同的归属感的影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朋友圈基本都是源于班级。但在“走班,选课”制的校园里,学生不再受班级授课制的制约,每一个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传统的班主任组织管理。这样带来的管理难度和挑战非常大。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对分散,朋友圈比较的广,人员比较复杂,在管理上,我们将不能再停留在班级管理的层面上了,而应该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比如每一个教室有教室的管理章程,每一门学科有学科的积分办法,每一个社团活动有活动的行为准则和奖惩办法,而负责管理的人员就是教室的管理员、学科的授课教师以及社团的责任教师。用系统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活动行为,让其在自由的空间里逐渐养成较好的自律行为。
3.改变教室布局,让每一口教室“会说话”。传统教室是能够复制的,因为里面的陈设和布局没有任何的思想和寓意,如果我们将班牌去掉,那么老师和学生将无法分辨这是哪一个班级。而在北京十一中学的校园里,每一口教室都是“会说话”的,因为每一口教室其实是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的“代表作”,是他们设计并布置了自己的教室,让自己的学科思想和育人理念呈现在教室里。
“走班,选课”的实施,必然要求至少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立的教室,每个教师有其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工具。如果让老师自己布局并管理自己的教室,那么教室对老师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会利用教室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来营造适合本学科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和授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对该学科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兴趣。
浅谈保护初中生的向师性
□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中学 陈 健
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教授在谈及家庭教育时提到一个观点:“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向师性。”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就像向日葵那样向着太阳生长,它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
2.学生有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向师性,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还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有好处,甚至对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都有重大影响。所以,保护好学生的向师性,意义重大。
但曾几何时,我们初中学生的向师性在慢慢减弱。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大环境的感染
目前,社会大环境缺乏尊师重教的气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没有形成。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不良丑恶现象,对初中生有极大的腐蚀性。很多家长受“大学毕业,面临失业”的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不关心孩子的学业及身心健康。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过多报道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负面新闻,给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中生的向师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式家庭教育已无法适应当前国情,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上包办代替,经济上任意放纵。溺爱成为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主流。溺爱使孩子任性自私,固执专横,缺乏自信,怕吃苦,容易满足,缺乏应有的独立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使他们在生活上娇气十足,在性格上我行我素。在家里当惯“小皇帝”,在学校很难习惯“平民”的生活,很难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甚至有些天不怕地不怕,随意顶撞老师,跟老师“对着干”。这给学生的向师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还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是“三教九流”的职业,地位低下,看不起教师行业,在对子女的未来职业理想的指导上,往往干涉子女从事教师职业,这也给子女的向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学校德育方法及德育实效的影响
由于学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长久以来形成的老传统德育做法,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另外,由于时代变迁,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教育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学校的德育方法陈旧和德育实效性差也使初中生的向师性进一步减弱。
四、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随着身体发育趋向成熟,初中生开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体态变化越来越像成年人了。他们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常常以成年人自居,模仿成年人的口吻谈话,愿意承担成年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不喜欢成年人仍把自己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而任意摆布,对家长或老师的“苦口婆心”比较反感,常常会出现“逆反心理”——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由于认知的不断发展,初中生渐渐觉得老师也不再“神圣”, 甚至觉得他们“老土”,跟不上时代潮流,老师的教诲也不一定是对的,这种思维特点使初中生的向师性慢慢减弱。
所以,要保护好初中学生的向师性,就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氛围
要保护学生的向师性,首先要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入手,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而要做到真正重视教育,不仅要求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还要依赖于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多发掘报道教师的光辉形象,多树立榜样,以社会正能量来引导舆论,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少报道一些负面的影响教师声誉的新闻;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权利而忽视教师的权利,给老师多点包容。新闻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初中生热爱、关心自己的老师,增强初中生的向师性。
二、强化家庭教育
保护学生的向师性,家长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特别关键。不要溺爱子女,要培养子女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格;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使孩子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多关心别人;要教育孩子听老师的话,敢于承担做错事的责任;要摒弃“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多关注子女的学业及身心健康。在对子女未来职业规划的指导上,不要过分加以自己的主观意见,来干涉子女对教师职业的向往。
三、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性
向师性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学生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注意。所以要多关注学生,多表扬学生,哪怕是后进生,也要多表扬、多关注他们。要创新德育方法。比如,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可以利用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沟通,以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增强教育的效果。要把学校的德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学校德育与社会脱节问题,以提高德育实效性等等。
四、做好初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初中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影响,向师性慢慢减弱,这是影响初中生向师性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要保护初中生的向师性,就要从其自身入手,做好初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要学会七种心理辅导的技术:
1.倾听。
倾听是尊重、接纳的化身。倾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去听。
2.支持。
通过言语和适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为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
3.理性质疑。
应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分析现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言行是由于自己思想中的错误观念造成的。
4.表达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教师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5.关注正向发展。
正向关怀即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
6.对学生的尊重与温情。
7.开展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等等。
只要我们集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众志成城,就能保护好初中生的向师性,为培养祖国的花朵作出应有贡献。
分层教学的一些想法
□ 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中学 梁玉芳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教育理念,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一样,学生来自于各个方面,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情感性格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确实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的教学只有实施创新型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下面谈一点我的想法。
一、“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特点: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教师因材施教,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因人施教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是有效的。这样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同时调动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一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模式:
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模式是:分层原则——分层施教——分层备课——分层辅导
三、具体做法
1.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数学的潜力、学生成绩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
2.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基础概念、基本知识点、基本计算技能,重视情感目标,以维持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结合班内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将每节课的目的分为起点目标、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
3.分层施教
每节课首先用约5分钟对本节课所需要预备的基础和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检测,以了解学情,查漏补缺,使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分层设疑,分层提问、讨论和交流。
通过分层设疑,分层提问,讨论和交流,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性,为全体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接着进行分层次题组训练,即安排C类学生做基础性巩固练习并加以辅导,同时对A类和B类学生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安排新型练习。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他们在课堂上还受环境情绪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我班的张耀夫同学,他是班里成绩最差的了,平时啥也不会,但是在我上组内公开课时,他竟然能准确的回答出我提的问题,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热列掌声,他高兴地笑了。
4.分层辅导
把概念性的试题留给C类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现自己的发光点,B类学生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基础性知识辅导,A类学生重于提高,经常给他们辅导一些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优中再优。
总之,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们的才能,获得他们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
第二版
怎样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中心小学 刘 强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唱独角戏了,课堂模式逐渐转型为充满活力、激情、合作、探索、创造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考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语文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用爱心去温暖学困生
1.教师对学困生实施课堂教育时,不仅应“晓之以理”更应该“动之以情”,用“情”作为连接师生的纽带,用“爱”打通学困生的心理防线。只有这样,“理”才会显得更加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作为教师把自己当成班集体的一位“特殊学生”,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掌握班集体的事情,对于好动生及犯错误的学生应当和风细雨的批评,真诚热情地鼓励,对他的点滴进步应大张旗鼓地表扬,让他心悦诚服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和学困生交朋友,亲近他们。因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亲近他们。
二、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应该放弃他们,而应该多关心鼓励,真诚地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徽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与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利用每周班会、每天班务小结时间,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之中,我对学生们的表现都是以赞扬为主,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批评。我深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教师的赞赏、尊重、信任。同样,学生也会尊重和信任教师,而且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那么,积极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主动的,师生全身心投入,双方都主动参与和充分合作,兴趣受到激发,智慧遇到挑战,需要得到满足。
四、作学生的楷模,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效果如何,直接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相关。教师的影响力越大,他的意图就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可能性也越大,对学生的教育也就越成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他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出去的话要算数,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教师如果用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