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第201515期 2015年6月25日

第201515期 2015年6月25日

【概要描述】

第201515期 2015年6月25日

【概要描述】

详情

第一版
 
校长角色及教师管理之我见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中学   杜迎刚
陶行知先生讲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就要求我们做校长的人,角色意识要清晰明白。
一、校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实施者,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教育法规政策,都应在校长治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得以遵循和体现,校长应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
二、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心中有目标,永葆上进心,勇于承担责任。校长对学校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心,善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常抓校园硬件建设,促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勇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导者,校长应树立服务意识,要全心全意服务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注重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既要讲民主,又要讲集中,不仅要有拍板做决策的胆识和魄力,还要有得罪人的勇气。
四、校长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者。校长应该喜欢成天围着事转的人,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人,出于公心,校长应该用好公派培训这一福利,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给教师提供公费培训的机会,保证教师不断成长。
五、校长是师生成长的保护者。校园安全,特别是师生的人身安全,校长应常挂心间,学校安全工作,校长应常抓不懈。安全是帽子,质量是面子,二者应统筹兼顾好。(安全是第一责任,质量是第一要务。)
校长的角色定位准确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做好校长这一角色。我认为,一名专业校长,应该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有多专业能力,校长应具备一名教师所具备的一切素质,一校之长是师者之师(苏霍姆林斯基语)。校长应肩负起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广大职责,以个人优良素质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
二、专业校长应多关注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信息化时代,校长要有开门办学的胆略和情怀,组织领导全体教师,树立“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现实生活和学生成长需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师者之师,应勤学勤政,应公平公正,应德才兼备。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名好老师,其次应有过硬的领导才能和人格力量,最后,应有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校长是学校品牌的设计者。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多面手,应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并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施,办出学校特色,形成学校品牌。
五、校长应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学校文化是将全校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学校价值观,一所好学校都应有自己的文化追求。
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校长,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修养呢?笔者认为校长要提高自身修养,应当做到:
一、要有献身精神。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校长要有献身精神,既要有敬业乐业、思想求真、做法求诚、终身从教的情怀,又要有钻研业务、创新发展的志趣。
二、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它需要校长有精深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坚持教科研兴校。
三、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作为一校之长,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是管理主体的观念,应把发展人、成全人、关心人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要着力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能干、高效、团结、和谐”是一个好班子的明显特征。在使用领导权力时,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要知人善任,用之所长;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落实责任。校长可以越级检查,但不能越级指挥;下级向上级可以越级汇报,但不能向上级越级反映。
最后,希望我们做校长的,都能经得起磨练,耐得住寂寞,听得进意见,看得清方向,吃得起辛苦,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并能从中获得个人的职业幸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王庙小学   褚 永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练”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要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出人物对话中不同的感情色彩。
二、读中感悟
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加深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强化人文”,“优化语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三、多形式读
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梦想开始实现的地方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徐珍珍
在我想着埋头乱干的时候,在我毫无逻辑、毫无思路讲解的情况下,学校的课堂改革与教学模式带给了我参与新课堂的方式方法。自认为接受新事物还算比较快的我,开始满足于课堂流程的完整顺利进行。直到参与一师一优课的录制,观看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原来以前的自己不过总是喜欢待在一片舒适区域里。但那是不对的,学生需要进步,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地扩充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样才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家的孩子,行动上才更加有说服力。
学校给了我做班主任的机会,我从最开始的只是单纯的给学生传达班主任会议的内容,到后来逐渐明白既然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就应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全面负责,任何一位学生出现任何一个问题,我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周五放学回家做黑面包车的情况,在核载8人的面包车里,经常会见到实载14、15个学生的现象,校长反复强调这种情况的危险性,但一直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蓬莱2014年11月19日发生的重大事故,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后怕,学校前边的那条马路,大货车油罐车随时可见,危险就在身边而我却不自知,非常的愚蠢。换位思考,若是自己的亲人处在这种情况下,我还会不当回事吗?还会只是嘴上强调一下,敷衍了事吗?所以,这件事情更教会了我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
认真、勤快、良心,是学校教给我的原则,我铭记在心。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愧对这些教诲和老师这一尊称。在班级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不好,尤其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甚至有学生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般行为习惯也比较差,因此有的老师每天看到这些学生,总是态度恶劣、冷潮热讽,在学业上更是对他们不管不顾。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想到教师培训时的那句话:人要对得住天地良心,要摸着良心做事,不要把别人的孩子不当孩子看,人人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团肉。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固然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不是,我们作为教师,依旧应该尽到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人无完人,何况我们的学生还是孩子,也许他们现在没有优异的成绩,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业习惯,但他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个孩子都值得我们悉心教导,只要我们足够耐心,肯定会收获许多惊喜。从某种层面上看,我赞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与学校“没有一个不学习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发展的老师”相呼应。
这就是我的学校所教给我的,平凡但不平庸,有着自己的梦想,虽然现在可能觉得累,忙碌于琐事之中,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有华丽的变身,质的升华!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朱惠兰
当代我们中国的教育模式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由于班级授课的局限性往往给学生们带来一刀切的弊病。作为一名满怀教育激情的青年教师,我们所能做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劣势转变成有利的机遇。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教出的学生是可以走向各种各样的行业,那么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定当有一种有容乃大的气魄。我们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由于知识和年龄各个方面的局限性,不可能像能知天下万物的主宰一样,对什么事情都了如指掌,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每天都保持进步。
每个年级在开学初分班时都想尽量做到公平公正,那么班主任手里所拿到的这份名单就是各种性格,各种材质的玉石,那么“得天下英才”,如何教之育之呢?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相马师。每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哪个学生是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哪个学生又是乐观开朗的,每个学生有什么样的爱好,哪个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教师应当独具慧眼,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的接触,把这些信息摸透。为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相马只是第一步,以后也有很多修正的机会。相马是为了日后更好的驾驭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温顺的马可以讲道理,而对于那些耍小聪明的马就要以霹雳手段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教育者失败的一点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龙生九子还各不一样,更何况人?每人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小天才,如何呵护这些小天才,并且让他们发光发热,不要被埋没,是我们在面对每个学生时都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学校里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是首要的,可学生们走向社会后有几个能成为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大多是从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所以,我从来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品格的养成。在教学方面,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保持优秀,但在人格塑造层面,我们却完全可以做到使每个孩子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
一位才华卓越的知识分子有着众多的建树,但是他心不向善,每天到晚想的都是如何报复社会,那么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到时候就成了凶器,帮助他实现恶行的凶器。那么我们老师在帮助他实现自身成就的同时是不是也成了帮凶呢。
换言之,一个歹徒,在他为生活所迫抢劫一空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头脑中闪过的一丝善念而放弃投向妇孺的匕首。一善得一果,一恶也能得一果。
为人师表,教育学生,德字先行。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新时期如何搞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教学区来村小学    段麦根
一、以先进的理念带动学校发展,在办学理念的定位上校长应当有全面的思路。
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更要具备公仆意识。这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小学校长要懂领导,善领导,更要具备领导意识。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总之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在学校中,人和人之间,事和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和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和人之间,通力合作;事和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长要真正发挥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这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二、校长必须率先垂范且与教师共担教学任务
当一个好校长,必须首先是一个好老师。校长必须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其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其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校长身体力行,教师才会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任务。作为小学校长而言,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教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校长将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工作来做,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以及教师队伍结构上的优化,才能最终规范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步骤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三、抓队伍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放松,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一是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抓好师德建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使广大教师严于律已,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风和校风。
我校重视抓好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主要在培养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技能上下功夫。一是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吸收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二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每学期组织上好示范课,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听课评课,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平台。三是开展课堂大练兵活动。在上好示范课的前提下,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练兵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四是完善全员听课制度。校长、中层干部深入课堂,采取听、说、评、研等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积极开展新教师上见面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合格课等活动,以提升教师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五是要采取请专家进来讲学,走出去参观、学习、培训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校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过硬的业务管理能力
首先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拥有一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才能当好一名掌舵手,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引导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从理论高度到具体实践保持清醒认识,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为一名校长,在学习上除了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正常的业务培训外,要坚持写好业务学习笔记,平时在校内多听课,自己坚持上好一门课,并力求做到多带课,带好课。管理中要尊重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做教师的表率。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优化,才能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并最终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浅议
□ 太原市综合高级中学校   周建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1年被纳入新课程体系,由于课程自身的特殊性,近年来,虽然各地各校都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完善,但由于对课程认识的局限,使得该课程的发展极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实施。
一、要从推动全民素质提升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学习多是机械化的接受,并没有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更多的亲自体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全社会的深思,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沉重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否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知识要更多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要求知识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来更直接、更现实、更直观的呈现。这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质上是要求人要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根本问题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
二、要从遵循教育规律及人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去认识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必要性
人的发展要从情感、能力、认识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从人个体认识世界的角度来看,人首先要从感知系统来认识世界,从认识、实践、再认识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而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把社会、家庭、他人的感性认识往往强加于受教育者,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有悖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心智发展的规律。所以说,无论从大国、小家还是个人来说,都迫切需要一场观念的变革、教育的变革、课程的变革。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再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最根本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一种学习习惯,形成一种学习态度,奠定其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出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能够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公民。课程的实施一是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二是体现了国家对转变教育方式的决心;三是指明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向。从课程设置上,把综合实践课规定为中小学必修课,强调了其地位;从各学科教材编写上,各学科都增加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程内容上,强调要结合地方、学校、学生实际来开发内容,体现了灵活性和实用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只要学生有学习需求和兴趣,都可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体现了对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对一个课题来讲,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贯穿了课程整合学科渗透的思想,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从教学行为上,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导,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教师的引导是第一位的,而且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其次是组织者、领导者、评价者,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的角色也不同。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而是更加凸现学生的主导性和主体性;从学习效果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学习探究过程,而不强调结果,关键要求学生通过体验与感受来认识客观世界,这有助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就是一次教育理念的解放和对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义,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回答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丰富,它是对学生培养模式的补充和完善,随着对课程认识的逐步深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逐步完善,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主体与主导的相得益彰的教育格局一定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的不断持续发展。
 
 
第二版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小武穴小学  侯宗珍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快乐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愿望。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数学老师都应该尝试在快乐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打造出一堂精彩的课堂呢?
一、精心准备,驾驭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充分准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教师本身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那么他对学生的教育就像是盲人摸象,茫无目的,课堂还有何精彩可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思维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的语言就会干瘪苍白,何谈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要想呈现精彩的课堂,我们必须花点时间认真备课。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有自己的钻研、创新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使自己的课上起来如鱼得水,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独特魅力。
二、精选习题,带动课堂
大家都知道,在数学教学中,习题的地位非常重要。好的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教师查缺补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盲目的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们增加对学习的反感。因此,教师所选习题既要典型,又要难易适中,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既不让学生因易自满,也不让学生因难而弃。要让学生感到只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思考就能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正确解题后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老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甚至略带夸张的表扬。
三、积极评价,激活课堂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体验学习艰辛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地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要经常用鼓励的话语、激励的眼神去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反之,如果教师经常用诋毁或歧视的话语和眼神去对待一个学生,可能就毁掉一个学生或埋没一个人才。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表扬激励的话语。我们的表扬可能拯救一颗饱受打击的心灵,可能挽救一个即将堕落的灵魂,可能因我们的表扬激励让一个抛锚的小船重新扬帆起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老师的鼓励、表扬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变成现实的。
四、博闻广识,遨游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教师既要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像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讲到棱锥,就给学生回忆起埃及的金字塔;讲到方程中等式左右两边的移项,就联想到抗战影片中的叛徒,从正面(+)走向了反面(-),性质就完全变了……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课堂的气氛也就会变得越轻松,越活跃。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刘 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不管教法如何翻新,讲解过程如何详细,学生们考试仍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数学老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1. 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很多题目的解答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运用上的。老师在讲解完新课之后,不要不屑的去理解巩固知识点,你要相信,只有最基础的东西掌握牢固了,才有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数学的学习跟建高楼大厦是一样的,只有稳固的基础,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再就是课后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习题来帮助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实际题目的剖析,将基础知识再现。
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于不理解知识点,而是死记硬背的记在心中,真正遇到此类知识时,脑子里呈现不出那些知识点,联系不到一起,在审题时得不到很好的反映,即使有时做出来了,也耗费了很多时间。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2. 提高审题能力,准确把握问题实质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审题时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
3.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找准解题途径的能力
解题过程中,关键一步是从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中,找出解题途径。具体的探索方法教师要给学生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探索方法:从已知到未知的综合法,从未知到已知的分析法,还有从已知、未知两头凑的分析综合法。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4. 了解典题作用,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
课本中所选的典型例题,无论是从考查的知识点上来说,还是从解题方法上来说,都是值得深究的典型代表。数学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平时的典型例题,学习经典解题方法。所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重视例题的典范作用。
5. 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
总而言之,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要具有良好的解题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利奇的礼貌原则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陶铸中学英语教学为例
□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陶铸中学   陈 洁
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如果我们将礼貌原则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而且能够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提高成绩,可以使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相关的理论依据
按照Leech的理论,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受损,尽量多让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力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一致性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在陶铸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得体准则的应用
尽量少让别人受损,而多让别人受益的准则要求正是陶铸中学一贯要求的。陶中一再反复强调要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老师们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既要适当考虑到水平差的学生接受能力差,他们需要老师的特殊关照,又要考虑到成绩好的学生基础好的基本情况,并在上课过程中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让他们得以提高。我们只有同时考虑优生、中等生和差生这三类学生的特点,我们才能成功地把课上好,受到不同水平学生的爱戴。
(二)慷慨准则的应用
陶中老师在慷慨原则上是做得很到位的。例如,陶中每周都要举行小组的集体教研,老师们聚在一起探讨怎样把课上好,怎样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这个目的。在教研过程中,批课环节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批课的对象往往是新老师。而批课的负责人,是比较经历资深的骨干老师,他们往往能够给批课的对象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议和要求。总而言之,陶中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东西是很慷慨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慷慨,才造就了这个民营教育集团良好的口碑。
(三)赞扬准则的应用
赞扬准则在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应用。老师往往会给予那些答对问题的学生鼓励和表扬,比如“Good!Very good!Perfect!Excellent!Well done!Quite good!”。并对成绩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有奖金和荣誉证书,并通过公布栏展示来实名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下一次更大的进步。
(四)谦虚准则的应用
谦虚一直都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把谦虚这个美德传承着。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强调谦逊。在新老师培训阶段,我们都接受过系统的师德培训,其中就包括了谦虚。在学生面前,我们既要展现我们的英语实力,也要有所矜持。我们不能过分吹嘘我们的英语能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有据。老师应该在展现个人教学实力和个人魅力的前提下,保持一种谦虚低调的为人处事作风,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五)一致性准则的应用
人都是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的,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往往是存在分歧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所倡导的原则是避免分歧,寻求一致。然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非事事顺利。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由于准则和视角的差异答案是模棱两可的。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还是可以找两个事物的联系,即他们的一致性。一致性准则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
(六)同情准则的应用
同情准则在英语教学中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尤其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常是我们需要给予特别关怀照顾的对象。在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下,他们往往具有比较大的思想包袱和外在压力。因此,我们一贯的做法是鼓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勇于挑战自己,挑战未来。通常情况下,如果能使一个差生变成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是一个老师最值得骄傲和有成就感的事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利奇的礼貌原则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应用能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并最终促成了教与学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让农村小学生爱上语文家庭作业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豆家小学   郭文娟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家庭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学生的完成情况却令人担忧,常有“不做”“漏做”“乱做”“不会做”的情况出现,令教者头疼。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农村孩子爱上语文家庭作业?现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及十几年的农村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作业形式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农村有着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要根据文本内容,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布置形式多样的家庭作业,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学生定会兴致盎然。比如布置可写、可读、可观察、可操作的家庭作业,还可以布置查阅、访问、调查、实践的作业,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习了教材内容,还涉猎了与之相关的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了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从而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二、研究学生特点,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完成热情,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1. 尊重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参与和成功的愉悦。
2. 注重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品质代表着孩子发展的潜力,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有学习的专注性、自主性、深刻性和严谨性等诸多方面。学习品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因此,做家庭作业的过程正是培养学习品质的好机会,只要我们与家长紧密配合,严格要求,再加上科学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究作业类型,遵循记忆规律。
1. 预习是学生独立生成知识的过程。在预习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来解决疑难,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知识。学生能够主动从文章中吸取到力所能及的知识,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也有助于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
2. 巩固作业是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摇篮。巩固作业综合性要强,包括内容综合、方法综合和课内外综合。
3. 课外阅读是农村学生的弱项,如何把弱项变强,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教师长期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开展积累好词佳句、写读后感、成语大观园、趣味语文集锦等活动来反馈阅读情况,或者评选“阅读之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4. 写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写作的内容要开放,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广泛,思路要开阔,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
5. 怎样才能既减轻学业负担,又不至于前学后忘?那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记忆规律,利用“错误档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周一到两次,把最近几天不同作业上的错误进行一次集中“抓捕”并“立案侦察”,揪出“作案动机”,同时也“警示”他人,并“改过自新”。这样滚动式前进,避免了重复作业,也大大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错误。
农村也有着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新的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理念,致力于开发农村教学资源,用心去布置每一份作业,让学生爱上语文家庭作业,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从作业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立足生命个体  感悟课程真谛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王鑫鹏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发展,课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成长,怎样因材施教的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都成为我们教师不断沉思与实践的问题。
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不禁联想到教育的美又在哪里。我想她的美在于对人的塑造上,对学生真、善、美价值观的影响上。她的真让学生获得智慧,她的善让学生享受幸福,她的美让学生自由生长。
德国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同样的两个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厂生产产品,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与特点、兴趣与爱好以及他对未来成长的需要,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为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出面向个体的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改革要通过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使教育变为真正的服务业,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北京十一中用事实,让我们看到教育应该是面向个体特点的教育,学生个体根据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学校研究并开发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这样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的过程中,在教与学的磨合中,因材施教将会得到实现。
反思日常的教学与管理,结合学校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摸索。我认识到课程开设对学生个体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课程中,我负责课本剧社团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不只社团中的学生对怎么做感到茫然,作为老师的我心理也没谱,自己既不专业也没接触过表演,怎样让学生表演的出色呢?但是通过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展,学生们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华激发出来,甚至于一些平时不善于言谈,比较自卑的学生也因此变得自信大方了,这对他们来说都将是一次化茧成蝶的经历。
结合当下的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已有的先进经验,我认识到课程的开设就像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在一次次的绽放中,积淀出一个学生的品格,为一个学生未来的选择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课程的开设也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在踏上社会之前,提前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优势与价值。所以,我们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尽可能地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依托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找到自身的生存需求与人生价值。
爱上一朵花就陪它绽放,爱上教育就陪它成长。在我看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自由生长,帮助每一名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远航的方向,让真善美成为每一名学生血液中的灵魂。在课程改革的明天,我相信学生们的发展会更好!
 
 
浅谈数学课程整合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赵 涛
数学,这个内容极大丰富的学科,它渗透到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角角落落,同时,也为我们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数学单元内的整合
这是最小单位的整合。在有的教学单元中,为了重点解决一个中心,其它所有小节的内容都是为此作铺垫,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运算法则等;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单元中各个小节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并列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单元为单位,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有序地整合。
如在方程的教学时,我们最终实现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地,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自然要教学方程的概念,在现行的各个版本教材中,都不约而同地借助实际问题情境来引入所要学习的方程(这时的问题情境都是相对简单的)。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认为,要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引导学生列方程,与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方程的概念目标是相违背的,便人为地省略了这个环节。其实,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无形中就隐含着整合的思想。为了实现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终极目标,我们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向学生渗透,对于学优生来讲,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列出方程了!等到教学方程的应用那节课,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列方程这个事情已经不再陌生!
二、数学学科内的整合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有序地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部分。按照这个划分,我们便有了大范围进行整合的思想。单是在“数”的范围内,我们意识到将函数单独进行整合,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函数与方程融合到一块进行教学。
然而,这种数学学科内大范围的整合在实际操作上是难度很大的。一方面学生的认识能力很难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另一方面,这样的整合要是仅在一个学校进行,其在对师生的考核评价方面也有不少困难。因此,我们目前尝试小范围的整合,即在最大限度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基础上的整合,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整合。
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这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如将数学与历史进行整合,即数学史这门课程的开设,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家们传奇的人生与品质将他们深深地吸引,有助于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数学课程的整合是艰难的,也是充满乐趣的,而整合的宗旨永远是不变的,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怎样让农村初中学生喜欢音乐课
□ 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第四中学   徐 彪
在音乐新课改大力推广实施的今天,农村初中的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我一直在农村中学工作,十五年来一直担任着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发现本来应该是气氛异常活跃的音乐课逐渐走向一谈死水,学生逐渐对音乐课丧失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农村音乐教学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仅针对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音乐兴趣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一、选择熟悉的家乡音乐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兴趣的有效途径。
新教材尽管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模式来编写, 但其内容是以全国甚至全球音乐作为选材对象,有些内容对于视野开阔的城市学生而言,估计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对农村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不熟悉、不习惯这样的乐曲往往兴趣大减,导致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实施就难以达到授课目标。笔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选择更接地气的家乡音乐进行教学,如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耳熟能详的家乡歌曲。实践证明,每当我在课堂上选用这样的歌曲当范例时,学生往往更加精神饱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参与,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孕育学习兴趣,以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东西。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在音乐教学时,常常撇开课本上的歌曲,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通俗歌曲,如《校园的早晨》《同桌的你》《童年》等校园歌曲来演唱。从而引导他们打开心扉,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音乐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在潜移默化中为孕育音乐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就地取材、撷取民间音乐,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农村社会生活常常伴随着大量的音乐现象。民间处处有音乐,农村中更是随手可取,如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多播放这样的音乐更贴实际、接地气。每次我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视频,孩子们见到他们熟悉的本土音乐人,总是兴致勃勃的从头到尾看得津津有味。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结合农村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效果显著。
四、营造音乐氛围是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的终极捷径。
身边处处有音乐,我们的身边不是没有音乐,而是缺乏发现音乐、聆听音乐的意识。作为音乐教师,除了利用音乐课堂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外,还可利用形式繁多的课外活动营造、创建学习音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校园广播举办“每周一歌”“每天一曲”的音乐节目;结合不同节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会等活动;还可组建合唱队、舞蹈队、组织音乐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兴趣,使课内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既娱乐了身心,也巩固和发展了音乐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一剂一箭三雕的良策。
总之,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搞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首要任务。但在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观念的落后等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在逐渐减弱,这就需要我们农村音乐教师有意识地注意身边的音乐现象,随时随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兴趣上来了,我们的音乐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版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参与意识的培养
□ 陕西省三原县西周中学   代新义
初中学生普遍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习惯跟着教师转,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讲;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些表现都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只是被动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有以下浅见: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教师要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一锤定音,还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更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每一个新知识推出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对于学生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来,说出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做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做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及自己的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从“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观点出发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苗 萍
读了李希贵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中“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罚学生”一文,文中说到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恶作剧的同学,用病毒摧毁了一位老师的计算机,被查实后,这名同学认错态度很好,按照规定必须告知家长,且需与家长共同商定教育措施,可这名同学向老师坦言,妈妈正在住院,爸爸脾气火爆,能否错开这次家庭危机,待他与爸爸下些“毛毛雨”,打点“预防针”后再做处理。该生的坦诚让老师感受到了延时处理对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成长的必要性,因为我们选择了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而大大地提高了效益。”看了这个事例,再结合到平时自己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式方法上,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做老师五年了,碰到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何况成年人包括自己在内有时候也会做错事情,所以总是觉得对待还是孩子、还是未成年人的学生应该宽容,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及时回头。这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这阻碍既有来自于学生的,也有来自于自己的。当面对一个总是屡教不改的学生时,真的有时候觉得老师现在太难当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那应该怎么办呢?我想这就需要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且要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罚学生,毕竟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范的行为施于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惩”即惩处、惩罚,是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目的。在教师的惩戒活动中,手段与目的应紧密相连。
教师对学生有进行惩戒的权力,这份权力来自于教师职业性权利,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必要权力之一,是随着教师这一专业身份的获得而取得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教育者,承担着社会、历史、国家和儿童之间的中介角色,教育活动要求教师肩负国家使命,使教师始终处于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地位,而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一定的纪律、秩序及管理组织形式,要维护教育的实施,教师必须拥有控制权力,不是轻易能放弃的。
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最重要的目的教育感化,是为了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不是为了给学生找麻烦或者故意让学生体验痛苦和耻辱,毕竟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使用的教育手段。再次,学校在执行纪律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符合孩子的尊严,确保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不受到侵害。第三,惩戒时要让学生明白他做的哪些行为要受到惩处,为什么会受到惩处,不处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然,针对具体的学生,顾及其身心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平时表现等因素,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绝对不可采用类似于连坐的集体处罚方式,迁怒到其他学生。
 
 
古筝演奏中情感处理的重要性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王雪妍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在古筝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的缺陷,比如说在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性。但凭借着历代古筝专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研究,以其创造性为古筝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十多年来古筝蓬勃发展,它的成果告诉我们传统的古筝艺术是源远流长的,不能被抛弃的,是必须长久坚持的。
肢体动作是由心而生的,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诠释,只有动由心生,这样的肢体语言才能给演奏带来美感。然而如果没有肢体语言,演奏者只是单一地弹奏或者有花哨的、开放的肢体语言却与内心感觉相脱离,没有情感的表达。这两种演奏方式都比较极端,是古筝演奏者应该避免的。在古筝的演奏中应该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培养情趣,让演奏者自由发挥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演奏出来的乐曲才会生动而富有活力,才能更好的使古筝演奏艺术得到发展。我们演奏古筝的时候,需要去注意的有很多,比方说对古筝的理解不同,演奏出来的效果各异;力度的掌握不够;手指的速度不够;或者是某种指法的掌握困难。但是最难掌握的,最难表达的,就是乐曲的情感方面的处理,所以如何掌握乐曲的情感处理是古筝演奏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情绪带领手指演奏欢乐的乐曲;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情绪带领手指演奏出忧伤的曲调;当我们感到责任的时候,情绪又带领音乐变为无比的坚定。当然这些情绪都是乐曲告诉我们的,所以,能否正确的理解乐曲也是很重要的。一首乐曲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在学会弹这首乐曲时最重要也是最有必要去弄懂的一个问题,除了这个,这个乐曲创作的背景是怎样的,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怎样的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弄懂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对乐曲进行分解,由一整首曲子进行一段一段的分解,分别理解段落表达的感情后,再一句一句的弄清楚它的感情是怎样处理的。然后再找出它们的联系,融汇起来,我们理解了一首乐曲就能很好地掌握它的情感处理了。具体来说,每个乐句开始的时候都要吸气,然后让乐曲跟着气息和情绪演奏出来,让每一个音符都是充满情感,都是为了这首乐曲的情感演绎而散发出来的,而每一个音符都是充满情感,都是为了这首乐曲的情感演绎而散发出来的;而每一个乐句的收尾也要做到完美,每个收尾要让自己停下来一下,让乐曲中的情绪升华到空气中去之后,再由吸气进入下一乐句,一句话就是要完全投入自己的专注和感情。
每首乐曲都有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或者运用快速的弹奏手法,或者运用传统的演奏手法,又或者有自己特有的音乐风格,其目的都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演奏这些乐曲,不单单是要弹出它的旋律,作为热爱音乐的我们,必须要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给世人,传达给这个世界关于音乐,关于爱,关于一切美好的事物还有一切带有希望的情感。
 
 
新课改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 山西省晋城市星河学校   李云云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
1. 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汉语具有明白、精确、富有灵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思想教育。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尔,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把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讲课文时,可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配上与课文相适应的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2.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 在写作中渗透德育。作文课中的德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感悟,必然会触发各种情感,对所写事物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潜移默化。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 德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 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结果从德育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提供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转化成学生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产生应有的实效性。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南关小学   魏红梅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感受音乐能很好的激发其兴趣。
二、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三、音乐活动与即兴创作
1. 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幼儿学会了舞蹈、歌曲,并掌握了风格、情绪、节奏后,组织幼儿进行即兴创作,可为幼儿创设迁移条件,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
2. 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教师起创作的主导作用,要给幼儿有一定的创作回旋余地,那么教师要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当幼儿用语言讲出动作的内容,但不会做动作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因为舞蹈的动作除了具有节奏性外,还必须具有造型性,也就是要美化动作。
3. 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幼儿要有表演的欲望,自信心的无关痛痒百很重要的,幼儿在实践自身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教师的承认与鼓励和支持分不开。幼儿在充满自信心的条件下就会很有兴趣去做,会感到自己有能力,会在活动中充满喜悦之情不怕失败积极地去做,每当努力获得成功时,如果承认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和表扬,便是一种情感上的强化,并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会形成一种独立的进取精神。
4. 教师平时要从多方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积极发挥想象、提供材料、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教得扎实,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才能进行创作。如:在即兴创作时分成几组,一组用乐器伴奏,一组拍手,衬托出欢快的热闹气氛。
通过实践研究,幼儿不但在音乐领域的感受、表现、创造等能力有了未足的进步,而且通过音乐教育也大大促进了孩子们个性、情感、社会性、自信心和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幼儿的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敢于并善于与人交往,在幼儿园艺术活动周中,幼儿的这些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验证。
 
 
怎样才能把历史教活
□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中学   田有为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在自主学习课堂中,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二、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戊戌变法》时问,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让学生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指导,有些学生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而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通过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通过这种讨论,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这类题目应该怎样分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能力。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新教材《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中,在讲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采用了一个小制作,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再比一比谁做的最好。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记住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而且还领会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和对人类的贡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齐 娟
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一、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象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
二、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
三、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
四、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和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说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要选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样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旧知识,能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启发式教学,话题提出来,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什么都讲完,应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问必答,给学生一些启示,激励他们课堂外的自学。
五、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现代教育提出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要向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第四版
 
小议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齐村镇郭村小学   褚 俊
面对新教材、新课标的使用,教师树立新型教学理念是必须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必要的。“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真实的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引路人,指引学生不断的前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只有学生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了、落实了,他们就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去。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改以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只是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精选每一道习题
每节课结束后,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很有必要。因为这样既可以检查教师的授课状况,又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的状况。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习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例如在讲完《威尼斯的小艇》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我把这句话用多媒体放出来: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让学生认真体会这些比喻句,把这些比喻句理解透彻了,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自然也就心领神会了。
三、从学生易接受入手
为了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乐于、易于接受教学安排,并且完全理解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具体的表达手法来看,教师应该多使用小学生所熟悉的手段及方法,多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表达形式。例如,根据低年级的小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特征,教师教学的口语表达除了要注意语法的简单浅显、词语易于理解、表达有趣活泼外,还应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则要侧重使用更加严谨的口语表达。
如在进行诗歌《瀑布》的教学引导时,我是这样设计课程引入的:我的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里的水向前奔涌着;大海里的水更加汹涌、澎湃。无论是小河里的水还是长江里的水,或是大海里的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流淌着。但是有一种水却一反常态不是向前流去,而是自高处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水吗?(大部分学生很快联想到要讲的是“瀑布”,心中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谁见过瀑布?有的学生心里可能在想,它是水为何叫做“布”哪?或许还有学生想,瀑布从高处的山上径直向下倾泻,情景必定美妙极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褒赞魅力瀑布的小诗吧。这种教学引导法,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小河、长江等向前流动的水,来展示另外一种流动方向的水——瀑布,引发了学生好奇的心,使之容易接受新知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高效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长期去探索,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去开拓创新,这样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语文教学的道路也会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