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新生态课程理念:走向生命个性自由舒展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致力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 作者:
【概要描述】
新生态课程理念:走向生命个性自由舒展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致力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何小波 赵颖 王茜
这里的教育生态如一方温润的玉——滋养生命,光彩照人。
这里,就是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玉林附小),一所根植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机勃发的创新土壤的学校。学校先后经历5任校长,他们秉持“创字当头、惟高惟新、以质为炬、争先率先”的高新精神,从生态教育、品质生态到新生态教育,玉林附小文化是一以贯之,持续发展的。
学校以“玉润生命,林呈千姿”为课程理念,构建起“玉之品、玉之智、玉之创、玉之美”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新生态课程体系。
如果说学生如璞玉,一门门课程则是在琢玉、润玉、养玉……玉林附小的课程生态如一方温润的玉——滋养生命,光彩照人。这样的课程是生命的场域。课程的展开过程就是师生以其本真状态投入生命的过程,学生在丰盈、流畅、充满活力的大生态场域中实现生命个性的自由舒展,最终达致育才成林,林呈千姿的新生态。
这里,新生态课程不断守正创新
在新生态教育哲学和课程思想指导下,体系中的每个课程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学校通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每个儿童成为行走的美玉。
以语文学科课程建设为例,大致经历5个阶段:原生—奠基—丰富—特色—创生。其中,丰富阶段(2011年-2015年),学校开发了“国学诵读”“绘本阅读”“以书会友”“小演说家”等课程;特色阶段(2016年-2019年),学校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开发相应的玉韵国学特色课程群,如节气课程、雅趣课程、人物品读课程等;2020年至今,学校开启了“创生阶段”,语文课程逐步走向多维联动、文化创生,课程体系更有逻辑,学科融合更为凸显,语文课程变革的整体形态也悄然变化。
在此过程中,玉韵国学特色课程群的守正创新最为成功。最初,学校以语文区级课题“小学生经典海读实施策略研究”为抓手,对小学生经典海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课内诵读指导、课外阅读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向联动”模式。在“经典海读”基础上,语文团队展开了“雅趣”课程的建构。最后,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结合学校课程理念,学校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三个维度构建起“玉润语文”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立足部编版教材,以“大概念”为锚点对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优化现有教学方式,用大概念架起链接语文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促进学生实现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拓展课程”由基础学科课程拓展而来,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开发丰富且切实有效的拓展课程,分为“邂逅经典”“雅趣生活”,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提升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语文课程学习为载体体验美好且充满趣味的儿童生活。
其中,“邂逅经典”课程旨在通过引领学生学习中华国学经典中最精华的部分,帮助学生启迪智慧,为学生的古典文化学习打下基础,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雅趣生活”以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为核心,如“茶”“酒”“竹”“花”“书”等,深入研究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趣”的情境来揭示“雅”的秘妙,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协同发展、言语与情感同构共生的目标,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历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的母语生长历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初步形成了课堂、环境、活动相融合的语文新生态。
“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聚焦综合实践与创造,关注学生交流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创造等能力发展。学校联动全学科开展以节日、节气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课程,语文方面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综合学习课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是有了玉林附小文化和课程哲学及理念的统领,课程才有了灵魂和内核,学校的新生态课程才得以从碎片化、拼盘式、粗放型,走向特色化、精品化、结构化和体系化并重的整体发展。其中,二十四节气课程是玉林附小课程生态体系中一片临风玉树。
这里,新生态实践样态特色鲜明
好的课程文化是在不断实践中传承和创新的。玉林附小的节气课程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最好的实践样态。从最初几个教师自发地开发,到而今大多数老师卷入,从最初的语文一个学科,到而今的多学科融合,玉林附小的节气课程已成功渗入到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中。以吴涛华老师为核心的课程研发组经过十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节气字源、节气三候、节气习俗、节气诗词、节气实践”5模块的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强调‘节气’的学习要有别于一般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对节气知识进行‘了解’,而是侧重调动各种感官,强调节气的‘体验’学习和与节气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指向了体验,指向了实践,指向了生活”。
杨爱蓉老师,一位老教师,曾在她的美篇中看到《蜗牛的小雪》:小雪节气课到,暴暴妈一大早排除万难来到我的办公室煮好了咱们的小雪“酒”。独家配方:赣南脐橙、柠檬、百香果、冰糖若干以及秘制红葡萄酒少许。课中不仅有“酒”喝,还有腊肠吃;不仅用纸剪雪花,还探究字源,“小”是三颗沙粒哦,代表数量少,体积小,“雪”是雨凝而成,上半部分是雨字,下半部分是白色轻盈的绒毛,随风飞扬;不仅书画小雪,还诵英文版《江雪》。
钟玉梅老师的节气课总会有一个环节是邀请一两位家委会的成员,领着一群一年级的孩子一起制作节气美食。如,冬至时,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话饺子、谈冬至。
说到玉林附小的节气课程,必然绕不过吴涛华老师,她是这个课程研发组的核心成员,无私地把自己开发的节气课程连同课件全都奉献出来。她的节气课一般有节气字源、节气三候、节气习俗、节气诗词、节气实践5个教学环节,其中有厚重的文化、久远的历史,有字源与诗词之雅、三候与习俗之俗,在举重若轻之间让二十四节气与学生生活、生命相关联,学生不觉得久远有隔阂,不觉得枯燥乏味。她以蕙质兰心的设计,情趣十足的导引,不仅让学生感到节气本身蕴含的文化、历史等知识的风雅,还让学生感受到字源、诗词、物候与习俗的情趣,更让学生在节气实践中感受到乐趣。有学生毕业多年后还在回味怀念,“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吴老师都会带领我们一起过。每年一进入数九寒天,她就会很有仪式感地穿着那套粉衣蓝裙的汉服,带来她自己画的一幅未上色的梅花图。在课堂上,她展示着精美的课件,给我们讲解古人数九的习俗,然后用朱红毛笔在那幅梅花图上慎重地点上第一笔,告诉我们正式进入了数九寒天,再冷也一定要坚持,等到第81瓣梅花也变红了,春天就来了。
“春天真的来了,春分时她就带我们一起品柳叶。她在河边摘下最嫩的柳叶,洗净,搬了电磁炉到教室,把柳叶在沸水中煮过,裹上鸡蛋和面粉,在油锅中炸。她一边忙活,一边说‘这叫炸春!’看着她红扑扑的笑脸,闻着油锅里炸春的味道,品着酥嫩的柳叶脆,我们欢呼雀跃着,教室里真正有了春天的温暖。那是第一次,我知道了柳叶居然还可以吃!
“每一个节气,她都能带我们体验那些鲜为人知的传统习俗。那次,她把节气的习俗带到了全国的赛课现场,我们在她的引导下诵习传统经典,体验传统习俗。”
在玉林附小像杨爱蓉、钟玉梅、吴涛华这样的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满是爱的好老师,实在太多。比如:肖俊老师带领赵颖、王茜、贺景等新生代骨干教师,组织策划的节日活动课程大气磅礴,“玉娃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滋养出向善向上、自砺自新的核心素养。
这种大型的跨学科活动课程,是在节日主题和二十四节气主题综合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对以往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充分考虑各学科特性,考虑课程实施时间等,从中华传统节日中选取“中秋”“端午”两大主题,从二十四节气中选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最早被提出的节气,并再次比较其时间、习俗等,基本按照春夏秋冬四时的顺序,初步确定了“天府春分”“情韵端午”“诗韵中秋”“天府冬至”四个主题重新构建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每一个主题都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科学等8个学科,按年段或年级规划课程内容梯度,采用“知行创”立体学习模式,全学科参与,多维拓展,顺应了学生言语生命和精神成长、开放视野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结合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还将考虑每学期选择一个节气带领孩子进行全学科主题性综合学习,让孩子们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深度参与12个节气主题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甚至激发学生自己进行相关项目式学习的兴趣。
仰望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都是耀眼的星。望霄汉苍茫,观斗转星移,感四时变幻,见草木枯荣……在与大自然的连接中,玉林附小将教育转化成真实的生命经验,并使之成为儿童内在自我的一部分,让儿童的成长有了传承的厚重,有了生命的内涵。一群以爱心立仁,以慧心启智的“玉先生”,站在新时代的大时空坐标下,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长远目光,以“欲栽大木柱长天”的育人情怀,不断守正创新,重构起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生态。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