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讲好伟人故事  落实思政目标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

  • 作者:

【概要描述】

讲好伟人故事  落实思政目标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6-16 09:47
  • 访问量:
详情

讲好伟人故事  落实思政目标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占了较大比重。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都是对小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名篇。

革命题材文章社会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隔久远,不易于被学生理解,导致出现了教材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如何铺就一条革命传统与现实生活相谐,感性与理性相融通的路径,实现文本情感和生本情感的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每一位老师都应努力追求的。讲好伟人故事,是落实思政目标的基础。讲好故事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背景、情节要具体呈现。人物要有较明显的个性,背景要明晰,情节要尽可能详细。讲好伟人故事,我觉得以下几点需要格外加强。

下面,结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讲好伟人故事,要让人物立体丰满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内容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讲好这个故事,不仅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要让周恩来的形象立体丰满地树立起来。

我认为,只要抓住周恩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关键要素,突出伟人的性格,再辅以出身、成长历程以及其他故事,就能使人物立体丰满地树立起来。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首先围绕着周恩来亲眼目睹“中华不振”后产生疑惑的心理,以及思考的过程,具体呈现了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由来。其次抓住周恩来对“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的回答与别人的不同之处,通过反复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凸显了伟人振聋发聩之声的感人力量。再辅以周恩来的故乡江苏淮安的历史文化,那里人才辈出,人杰地灵,说明伟人的成长是与故乡有渊源的。最后讲述周恩来的家教故事、读书故事、革命故事,使周恩来的成长历程更加清晰可感,伟人的形象也随之丰满起来。人物形象丰满是讲好这个故事的基础。

二、讲好伟人故事,要让时代背景明晰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故事发生的背景,对于今天远离了战火硝烟和贫弱年代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讲好故事,必须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清晰地展示出来。

怎样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呢?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恰当地拓展了时局图、租界图、火烧圆明园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那个年代,再让学生谈谈对那个年代的感想。学生通过诉说,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明白了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时期,屡屡遭受列强的欺凌,同胞被欺辱、警察为洋人撑腰、群众敢怒不敢言的“中华不振”之状就容易理解了。有了这些直观形象的资料作为补充,时代背景就明晰了,而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也就自然而然地植入了学生的心灵。“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也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

三、讲好伟人故事,要让情感饱满起来

故事要打动人,情感共鸣是关键。情感不但蕴藏在伟人的感人故事之中,还在于老师的驾驭和烘托。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这位老师巧妙地将诗词融入本课,起到了烘托情感的效果。开课伊始,她带领学生大声朗读本单元开篇一课的三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这三首古诗都是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优秀诗篇。学生通过铿锵有力的朗读,饱满的爱国之情已充溢心胸,为走进本课奠定了感情基础。而课后延伸周恩来的那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恰好是本课情感的延伸,与课前的古诗导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豪迈气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情感的力量,为思想教育的落地提供了温煦的土壤。

四、讲好伟人故事,要让思想丰富起来

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感人故事,仅仅“一时的感动”是不够的,当情感积蓄已满,须喷薄而出之时,非习作无以达成。如,教师可结合本课的内容,巧妙引领学生,给已逝的伟人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思想成长;给习总书记写一封信,回应他对青少年的希望;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交流自己对学习强国的看法……通过练写书信的方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本单元的习作目标,也让自己的思想丰富起来。

讲好伟人故事,落实思政目标,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以上是粗浅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真知灼见。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  王成友)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