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胡凤:用20万字“书信”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 作者:
【概要描述】
胡凤:用20万字“书信”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本报记者 刘华荣
“又到期末了,紧张的复习如期而至。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又将面临严重的考验。在这全员备考试的紧张时刻,我们每天和孩子聊得最多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而缺乏动力。如果此时能和他们谈谈理想,或许能给他们增添一些动力……”
这是成都一位班主任老师写给学生家长的“书信”中的片段。从教7年来,她坚持用写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感情,写了近百封、共计20万字左右的“书信”。在“书信”中,她和家长畅聊亲子关系、聊令人头疼的“青春期现象”,分享学习方法,甚至吐露心扉,谈做教师的随想和感悟;和学生谈感恩、话成长,以及师生交往中的趣事……这些年来,她总计收到家长留言2000余条。有家长这样写道:“我和我的孩子真的很幸运能够遇到像您这么负责的老师。您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
这位班主任老师就是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小学教师——胡凤。
2015年6月,22岁的胡凤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经过选拔,来到成都市金牛区沙湾路小学任职,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孩子们毕业前夕,胡凤给班上每个孩子写了一封少则几句话,多则几百上千字的个性化临别赠言,作为毕业礼物。令胡凤没想到的是,她的“礼物”除了让学生惊喜和感动,许多家长还为此向她发来感谢信息。这让她备受鼓舞,同时她也意识到,与家长沟通并非只有家长会一个方式,书信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家校沟通的工具。从此,她开始每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
2017年9月,胡凤入职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小学,担任一年级五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
胡凤说,刚接手班级时,由于是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家长大都有些焦虑。她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的家长电话,且很多内容都是相同的问题,“很典型的新生家长焦虑”;另一方面,胡凤注意到,学校处于西航港工业园区,随着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的颁布,学生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比增加,家长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凤决定像以前那样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信。刚开始是手写,由学生带回家,后来是电子文档,点对点发到班级群文件,再后来,则是发在公众号。
她写给家长的信每期一个主题,比如《一起做孩子的啦啦队》《一路有您,感恩同行》《破译青春期的密码》《和孩子聊一聊“理想”吧》……“每封信我会定一个主题,讲一件班级的事情,一封信就相当于开了一个家长会,让家长知道老师的教育理念,知道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胡凤表示,书信的内容和班级里的孩子息息相关,可能在外人看来可读性并不强,但是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每一封信都有他们的身影,更容易引起共鸣。
一转眼,胡凤已经把新一届学生从懵懂天真的一年级,带到心智成熟的六年级。一封封“书信”,让胡凤收获了很多的回复。公众号的留言区,也成了家长们的分享区,有人分享教育心得和方法,有人谈论孩子成长,如今已经积累来自家长的留言2000多条。
在胡凤看来,每一条留言都是自己宝贵的财富,“值得在以后的人生中去细细品味”。
除了写给家长的信,胡凤老师还不定时给学生写一封公开信。比如,在学生居家上网课期间,她在公开信《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写道:“孩子们,后疫情时代是拼免疫力的时期,好好吃饭,规律睡眠,调节情绪。后疫情时代更是拼自律的时代,在家休养不等于‘躺平’,更加不等于‘放纵’。《人民日报》说:‘这场持续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就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理想等都是筛选。’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疫情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会更大。孩子们,你们不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是自己未来的第一负责人。愿大家都能拥有良好的身心,充实过好每一天!”
“胡老师,见字如面。看到你的来信感触颇多。家校共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感谢您在孩子成长路上的相伴、指引、辛苦的付出。能在上千万人的成都遇到您也是缘分,感恩遇见,谢谢。”如今,家长们除了评论区留言,甚至也学会了“回信”。
胡凤老师不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她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班级活动,培养孩子们向美、向善的积极情感。如,借由四年级上册七单元语文习作“写一封信”的契机,她组织班级学生与山东省临沂市枣园小学四(7)班的学生开展书信联谊活动,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期待的美好;为了帮助学生在疫情的阴翳下看见明媚的风景,调适心理,她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我要表扬你”活动,动员班上的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用诚挚的笔墨给同学写一封表扬信,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加入了活动中,通过平时的细致观察,为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送上了真实而有力的表扬;班级同学转学到异地不适应,她组织同学们为转学的同学写了整整一学期班级日记,鼓励同学适应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和重阳节,她都会组织学生通过书信、自制贺卡和礼物给父母长辈送去温馨的祝福,并为家人做力所能及事情。有国才有家,国是最大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完课文《地道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铁道游击队》;还每周给学生们朗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的励志故事……
“我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更是自己这个生命个体的全部负责人。”胡凤说,学校的鼓励,家长的热情,孩子们的纯真,让她更加热爱教育,渴望成长。她于2020年加入叙事者团队,每周至少写两篇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通过写作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在阅读和写作中提升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用书信的形式沟通,由于经过了认真思考,从而使表达更有条理、更有逻辑性。另外,由于是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定主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更容易让学生和家长产生共鸣。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胡凤坦言,其实,也有过一两次想放弃的时候,一方面是步入高年级,教学压力比较大,再加上自己的孩子才3岁,又忙又累的时候,也想过要不这周就算了吧。“但是一想到家长们的期待和鼓励,就又有了动力”。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