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厦大附中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拼搏进取,守正创新
- 作者:
【概要描述】
厦大附中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拼搏进取,守正创新
姚跃林
我在《以奋斗成就幸福的平凡人》一文中说:“厦大附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内涵发展、质量兴校的奋斗史。在这里,奋斗是幸福快乐的自觉追求;在这里,奋斗本身就是幸福的;在这里,奋斗教育是对美好生活的诗意感受,是日复一日的踏实践行,是崇尚利他行为的美育。总之,在厦大附中,‘奋斗’和‘幸福’是互联的。今天,在厦大附中,不会有人视‘做幸福的平凡人’为一种佛系。大家明白,幸福是一种智慧,幸福是一种能力,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成就幸福的平凡人。”
在《以奋斗成就幸福的平凡人》一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在厦大附中,刻苦读书的动人场景随处可见。有很多同学在食堂就餐,一边排队一边看书。有相当多的同学早晨6时许就到教室里读书。早饭是打包的,在教室里一边用餐一边看书。有不少同学中午不到宿舍午睡,继续留在教室里看书,困了就趴在课桌上打个盹儿。不少同学到操场做操时也是手不释卷。由于教学楼离操场远,做一次操往往需要30分钟,有些同学带着书边走边看。早到操场的同学要等5分钟以上,带着书的同学就站在那里看书。早操音乐一响,书就齐刷刷地扔到草坪上,开始做操。
2020年10月31日晚,在外出差的我夜读《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厦大附中2020届高中毕业生学习经验汇编》,看到陈锚同学写道:高二高三“两年里,我在自习室里待到凌晨一点钟的次数是142次,待到两点钟的是34次。我坚持每天5时30分起床一年半,常是全校最早到班的人,唯一的竞争者是同为九班的偲颖。”我当即将这段文字拍照发给他并留言:“让我吃惊感动。”他回复:“就结果而言是值得的,能为后辈们做出榜样甚是荣幸!”我回复:“不要经常熬夜!”他高考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不能算逆袭,因为他本来就优秀,但如果延续高一时的状态,则肯定进不了华师大。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了“奋斗真的很重要”,这种从自身经历中得到的感悟是最宝贵的。很多时候我们到达不到别人的高度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早早放弃掉了。我骨子里是自由主义者,不赞成在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我知道有少数同学是夜猫子,所以在宿舍楼里建了公用的自习室,这里面不统一熄灯,可以自由学习。我不赞成学生熬夜,但更不愿意看到熬夜的学生成为“地下党”,要让学生免于恐惧。说实在话,我真的不知道有同学如此长期晚睡早起。第二天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昨晚就寝前看到陈锚校友写的这几句话,颇为自己‘失察’而自责。同时也很自豪,一晚上脑海里翻腾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我提倡做幸福的平凡人,但也觉得奋斗是美的。”
同样在《以奋斗成就幸福的平凡人》一文中还有如下一段文字:“教师生活在学生中”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主张。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有老师陪伴,在奋斗的行程中师生一路同行。多数老师每天在校时间超过10个小时,很多班主任超过12个小时;早自习时,晚自习前,有很多班主任找学生谈心;初中部的很多老师,中午总是留在教室里辅导不回家的走读生;那些帮助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老师,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他们都是无偿加班;有不少老师,自己掏钱买奖品奖励那些有进步的学生;那些学生成长导师们,常常与学生同坐在一张餐桌,边吃边聊;傍晚的球场上,师生同场竞技,他们是对手也是朋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坦率地说,工作如此投入的人在今天并不多见。我并不赞成老师们不顾一切地拼命,但我觉得责备更没有道理,只能肃然起敬。理解和保护拼命工作的老师是我的责任。”
我在《马老师的背影》一文中写道:“背影!这是每天早晨6时50分之前在这个窗口一定可以见到的背影!马老师,数学老师,我的同事,年届五旬,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可谓功成名就。她不是班主任,也不必管早自习,但每天都是早早来到教室,站在书包柜边批改作业。学生进教室就交作业,交了她就改,有问题就面批。到8时上课之前,当天的作业就批改完了。她每学期都要听同行的课近百节;她领衔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她总是那么热情、高效……优秀从何而来,看到这个背影就有了答案。虽然已是深秋,但今天的最高气温超过30度,我一眼就看到了她的后背被汗水湿透了。此情此景,我实在抑制不住……一个校长,如果不为这个背影感动,他的学校是不会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如果不为这个背影所感动,这个民族也是不会有希望的。”马老师是附中建校后入职的第一批老师,是附中第一位年段长,她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全体附中老师中的普通一员,她的“背影”是全体附中老师工作状态的缩影和真实写照。办好一所学校,理念、理想、课程、模式等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故事。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在附中校园的某一处有这样一幅浮雕:马老师的背影、陈锚的夜读和手不释卷的少年……我在《以奋斗成就幸福的平凡人》一文中写道:“学校因何进步?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因为有这样的学生。老师的专业能力强,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而师生又都是那样的刻苦用心。这就是奋斗的力量。天上不会掉馅饼,教育不会有奇迹。不付出,不努力,坐等奇迹出现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奋斗是附中学子“天生”的姿态。如果说抓质量有什么诀窍,我以为,一个字,“拼”,进一步,四个字,“科学地拼”,没有捷径可走。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