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教师不是雕塑师
- 作者:
【概要描述】
教师不是雕塑师
我一直喜欢那些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孩子,总觉得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头脑灵活、逻辑清晰的反映,好像喜欢说话、会说话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直到我遇到了小文,那个总是沉默不语的孩子。
开学伊始,刚升入初一的孩子们都沉浸在兴奋中,他们或高声攀谈,或四处张望,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只有小文一人孤坐在教室一角,低垂着脑袋,四周的喧嚣和欢愉好像都与他无关。我的心一颤,这个孩子恐怕有些特别。
后来,我发现了这个孩子真的很特别,他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课桌前,既便是下了课,也是在埋头看书或闭目养神,实在不像十来岁充满蓬勃生机的少年。
我想,孩子孤僻内向一定是因为缺乏肯定和鼓励,我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他,多给他肯定,让他慢慢改变。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用尽了办法。语文课,我点名让小文朗读课文,即使他声若蚊蚋,我也竭尽所能地表扬他声音好听、富有磁性;班级活动中,我让他做领跑员、领操员,让同学们用热情的目光肯定他。可是数月过去了,小文并没有如我想象的开朗起来,依然没有话,笑容也越来越少,甚至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
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做法,难道我错了吗?
我真的错了!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马蒂·奥尔森·兰妮在《内向者优势》中告诉我们,内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它由孩子的基因构成所决定,无法随意改变。就好像我们说的左利手和右利手,而我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好像让习惯了用右手的小文,努力改为用左手生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他会觉得舒适吗?他会觉得幸福吗?当内向的他尽力去迎合外向世界的期望时,他所体验到的是怎样难以言表的痛苦。
明白了这些,我不再在上课时专门点名让他回答问题,而改为作业面批面改;我也不再努力使他成为班级的焦点,而任他自在地坐在角落里,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小文本就是个内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我时间和空间,也需要按照自身的节奏成长。当我调整了策略,慢慢发现在课堂上,小文时而端坐倾听,时而低头书写;下课时,他时而独自坐在座位上写写画画,时而站在走廊上远眺风景。而这些举动正是他投入课堂、不断学习的表现,他就是以这样的姿势来保存精力,不断汲取,努力进步。
就在这种看似忽视的教育中,小文却一天天成长起来,听讲效果越来越好,写作文时也愿意直抒胸臆、表达自我。虽然他仍然不多和同学讲话,也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我知道这是属于他的成长方式。
对于小文和其他与众不同的孩子,我再也没有了试图改造。我深知孩子的气质各有不同,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走近孩子,关注孩子,发掘孩子的潜力。教育不是改变人,而是在点亮每一颗星,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光芒。教师不是雕塑师,不应去塑造树的外观,而应呵护每一颗种子健康成长,不论他是高大的梧桐还是柔弱的蒲柳,让他长成他该有的样子。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 王 希)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