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找准发力点,撬动成长链

  • 作者:

【概要描述】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找准发力点,撬动成长链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6-28 09:53
  • 访问量:
详情

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找准发力点,撬动成长链

本报记者  刘华荣

 

2019年,对于寻求发展与突破的荣成教育、对于刚刚踏入教师培训工作行列的杨雪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全新挑战的开启。“制定教师全员培训方案,以精准施训助推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是荣成教育大棋盘上的主基调,而“破解发展之惑,为班主任成长赋能”则成了杨雪梅必须郑重思考并付诸于行动的一步关键棋。

“自己只不过是一名刚刚走下一线的普通班主任,又是出身特教,让我去撬动全市班主任的成长基石,这真的是太难了!”身处迷茫之中的杨雪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好在,其所在的教师发展研究室领导在关键时刻的指点让她一下子拂清了眼前的迷雾——“撬动全盘不容易,是不是可以先找到更容易施力的那个点?对于班主任培训你固然是新手,但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你可是很有经验可谈,能不能找到这二者之间的通路呢?”后来在全国都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就这样应时而生。

“我在书中读到的所有东西,都喜欢回过头去与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接,要么用理论验证了行动的正确,要么用观点纠正了行为的偏颇,这种阅读是始终与思考、与行动同在的。写作亦是如此,针对某种现象或问题,我的习惯是要么不停追问思考‘过去’的成因,要么不停设问厘清‘未来’的方向,这种写,也是超脱了记录而指向思考和行动的。同时,对于他人成功的班级管理经验,我也从不会盲目地复制照搬,而是不断地探问着‘为什么’,不断地思索着‘还可以怎么样’。读也好,写也好,行也罢,我都是在进行着某种意义上的探索和研究。”确认了自己的成长关键后,杨雪梅也意识到:“恰恰是因为缺失了‘研’,老师们的太多学习其实是在做着无用功。”

“读、写、行”打底,以“研”做调料,把“改进和提升班级育人智慧”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朝向,杨雪梅带着她所规划的“三研”模式开启了班主任专业发展探究的新旅程。

“研读”模式为班主任素养之根追肥加养

虽然许多班主任工作室都在抓教师阅读,但“读了”和“用了”之间似乎总隔着万水千山。杨雪梅在助推工作室成员成长时采用的“研读”模式,恰恰就是要破解“读用两张皮”现象的。“研读”模式有三个纬度的研究指向:一是研究教师,根据每位教师的成长需要为他们量身开出成长书单;二是研究问题,带着对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推荐必读书目;三是研究阅读效率的提升与转化,努力在读与用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

例如,杨雪梅去学校观摩时曾目睹过这样一幕:节后小学生兴冲冲地返校,在走廊里一蹦三跳,看见自己的班主任就更是兴奋,老远就喊着:“老师,老师……”结果那位老师回了一句“嘚瑟什么,会不会好好走路?”孩子马上就蔫了,乖乖地走进了教室。当把这样的一个案例分享给工作室成员时,班主任们大多解读为:老师对孩子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对学校“不许在走廊里跑跳”等规定的死板执行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显性的解读,从本质上看,当学生传达出兴奋的讯号后老师却没有“接住”,这是共情能力的缺失。杨雪梅认为,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这一事件绝非个案,每个班主任可能都无意间有过类似的“不会共情,和学生不同频”的行为,于是她就将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的《共情的力量》作为工作室当月的共读书目。

借助现实案例开启阅读,并在阅读之后要求工作室成员与教育实践或育人得失相结合,形成阅读之后的深度思考,进而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效的勾连,提升了大家运用阅读收获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读以致用之效。

“研写”模式为班级问题寻因求解

在杨雪梅看来,教育写作一方面能使教师的教育知觉变得更加敏锐,更善于从别人忽视的地方发现成长的密码;另一方面,愿意“写”的教师在面对生命成长中种种现象的审视时,会更惯于深挖源由,进而能以愈发理性的视角处理问题。

如何把写作变成提升育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不断地探寻中,杨雪梅找到了一种更能朝向班主任的专业聚焦的“研写”方式,即把班级建设当中大大小小的问题策划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专题进行深度研究式的写作,引领着老师们主动思考,行走在问题的前面。就以学生的网瘾问题为例,工作室就曾围绕着“学生迷恋网红的心理动因及引导方法有哪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学生迷恋刷抖音怎么办?”“如何破解学生朋友圈里晒出的‘火星语言’”等等为题进行了共研共写。

在杨雪梅看来,这种聚焦到一个话题研写的方式有三大好处:一是预设性,即尽可能走在问题之前去启动思考,这样老师们一旦面对具体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是可以快速调取之前的研究方案来应对;二是参照性,在共写中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找到最优的行动方案;三是助长性,每个话题策划前杨雪梅都会和杂志社对接,老师们写出来的文章经常会被刊登发表。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周我们都会坚持进行至少一次的心育主题研写活动,内容涉及到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各种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等等。”杨雪梅认为,写就是一种探寻,在找寻着成长问题的根源,也在探察着呵护心灵的密码。

“研行”模式为实践探路为成长导航

“如果教育是一艘航船,我们所追求的也无非是在时代的浪潮中劈波斩浪,确立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终极航向。因此,对班主任教师进行的所有培训,其终极朝向都应该是促进转化和实践的生成,都应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杨雪梅说。在她看来,太习惯于模仿别人的行动却忽视了对行动的研究,是班主任成长路上非常致命的障碍。因此,在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建设进程中,她始终都把对行动的研究放在高位。

首先,她引领班主任研究他人。曾经在工作室进行的线上交流中,大家对玛丽娅·哈迪曼的“脑科学”理论特别有触动,尤其是其中提及的教室里显性的文化呈现对大脑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捕捉到大家对这个话题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后,杨雪梅想到了当时自己着力培养的年轻班主任李竺姿。李老师打造的“乡村幸福教室”曾被《中国教师报》进行了整版报道,其着眼点就是借助教室氛围的营造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助力。于是,杨雪梅第一时间把工作室的研讨活动搬到了“幸福教室”里,并让李竺姿老师分享了自己幸福教室建设的动因、理念以及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了哪些改变和收获……这种切入现场的实地研究,其实是在唤醒班主任们自我的作为意识。

其次,杨雪梅很注重帮助教师规划自我。你自身的优势项是什么?你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在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方面,有哪些问题是相对棘手的点?基于学生的成长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工作?……借助一个个追问,班主任老师们一方面需要仔细地进行一番自我审视,作好成长规划;另一方面也要试着根据自己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厘清一个阶段的主研方向。在每位老师对自己、对班级都有了相对具体的规划反思后,杨雪梅会进一步带着工作室成员以智慧众筹的方式为其出谋划策,助力卓越班主任的养成和特色班级建设品牌的铸就。

经过3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雪梅班主任工作室的老师们大多都结合各自的校情、班情、面临的学生主要成长问题或助益成长的方式等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将这种研究不断向纵深处去挖掘拓展。有的老师针对沿海城市农村外来务工子女居多、父母疏于陪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建立了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在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还引领家长走上了主动学习、呵护心灵的这条路;有的老师进行了叙事心育研究,把故事作为撬动心灵按钮的密码,引领着那些卑怯、畏缩的生命个体走向阳光、健康的彼岸……

更重要的是,“研”这个发力点最终生长为了一条不断蔓延的活力链条。一方面,雪梅班主任工作室的老师们不断地通过由“研”而“育”的进阶促进着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构筑了自身系统的成长链;另一方面,他们的成长能量链又在各自的学校、学区里开始扩散蔓延,不断带动着更多的班主任研起来、动起来。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没有什么比把时间花在专业化的反思上更值得优先考虑了!”美国威廉·鲍威尔和他的妻子欧辰·库苏玛-鲍威尔在合著的《做一名高情商的教师》一书中如是说。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雪梅班主任工作室所践行的“三研”模式恰是在以研促学,以研导思,以研助行,让班主任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当中,实现由教坛职业者到专业育人者的角色转变。工作室多位成员的带班经验在《德育报》“班主任之星”栏目专版刊发。

当问到“你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时,杨雪梅思考片刻后笃定地说:“让更多班主任变成主动成长链上的一环,让更多美好的教育姿态不断生长蔓延!”记者相信,她的这份执着,一定会让未来更加可期!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