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目录
往期
分享
往期回顾

资讯详情

大中小师生携手并进,共显思政课育人本色

  • 作者:

【概要描述】

大中小师生携手并进,共显思政课育人本色

【概要描述】

  • 分类:电子报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03 08:59
  • 访问量:
详情

大中小师生携手并进,共显思政课育人本色

刘小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些年,北京市持续完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在海淀区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集中研究、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海淀区教育“两委”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支持和关怀下,人大附中成为北京市和中国人民大学“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批示范基地。

在多年的实践中,人大附中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思政课自身优势,优化内部结构,提升内在品质,努力回应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方位支持思政课建设,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校领导走进教研组、备课组,参与研讨、听评课。在一体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基于对思政课育人价值、育人目标及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再认识、再思考,学校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与大学小学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推进教师队伍  一体化建设

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纵向上,要改变大中小学“各自为阵”“分而治之”的局面,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的畅通渠道;横向上,要打破学科教师之间的壁垒,引导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

1.倡导全员课程思政。“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校认为,这也是全体教师应该具备和追求的共同品质。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鼓励教师挖掘本学科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2.实现初高中教师循环流动。学校在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初高中教师的流动,实现“大循环”。参与流动的教师,既有处于成长期的中青年教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有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这样的角色互换,加深了教师对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把握。

3.加强初高中联合教研、培训。学校日常开展的思政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既有分学段的,也有全学段的。2017年高中新课标出台后,学校给每位初中教师也配发了高中新课标,组织初高中教师联合学习。2022年义务教育课标出台后,学校也为高中教师配发了义教课标,并在教师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课标组专家对初高中全组教师进行培训。

4.“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修炼教师内功。学校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既“引进来”,邀请大学教师到中学示范、指导、交流;也“走出去”,组织教师到大学参加现场观摩、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借助市、区、学区各级各类平台,积极组织观摩课、学科开放日活动。在与小学、大学的良性互动中,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升了专业素养,坚实了上好思政课的根基。

建设一体化  思政课程体系

“一体化”是多维度相互衔接的螺旋式上升状态。推进一体化课程建设,学校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纵向上,在“连接点”下功夫,开设前段、后段衔接课程;横向上,深入研究本学段育人目标和学情,建设思政学科课程群。

1.开设前段、后段衔接课程。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上,在初一年级设置学法指导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初中的思政课学习任务。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上,在初中开设《模拟法庭》《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校本选修课,提前对接高中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并鼓励初中生与高中生共同参与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社团的活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上,开设大学先修课,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科领域进行拓展。例如,学校代旭老师开设了《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组织大学教师在学校开设了《明德人文导学》。

2.完善本学段思政课程群建设。基于多年的探索,学校进一步完善思政学科课程群,面向全体、群体、个体学生,开设基础类、拓展类、提升类三级课程。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开设了财经类、政治与法治类、哲学类课程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体化  创新教学方式

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学校教师深入研究思政课教书育人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在课堂上彰显中学思政课的独特价值。

1.大中小合力打造思政“金课”。学校思政教师与大学、小学共同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研讨,打磨出了不少思政“金课”。

2020年9月,学校承办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大中小学教师以“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为主题分别进行现场教学展示。学校王莹莹老师以“英雄的担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抗疫故事中见证英雄的力量,解读担当的密码,在行动中传承英雄的精神。

2020年12月,学校承办教育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大中小学教师以“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主题同上一节课。学校张帅老师从一碗八宝茶谈起,带着学生感受过去5年脱贫攻坚工作成就,并让大家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设想如何进一步做好当地的脱贫工作,进而一起畅想“我和国家的2035”。

在北京市“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统编教材”、思政教师“同备一节课”、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们的育人故事”“永远跟党走”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中,学校教师都进行了精彩展示。与小学注重故事分享和大学注重理性思辨不同,面对同样的主题,学校教师着力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鲜活的小故事出发,上出“大思政课”。

2.让课堂彰显中学思政课的独特价值。在大中小一体化的视域下,如何彰显本学段思政课的独特价值和关键作用?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张帅老师承担了市级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探索出“采用情境式教学”“打造议题式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以打造议题式教学为例。在讲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巧妙设计“网约车好在哪儿”“我为网约车有序发展出谋划策”“如何看待恶劣天气网约车涨价”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辨析,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此外,学校思政组教师还积极承担线上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师研修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14名老师录制教育部线上课程资源20节、中国教育电视台教学视频9节、北京市“空中课堂”2节、海淀区“空中课堂”23节,3名老师完成“国培计划”培训课程资源8节,10名老师承担海淀区教师研修辅导课程资源近30节。通过参与资源建设、经验分享,共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3.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学校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学科理论观点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组织开展活动时,既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将思政教育的主线贯穿其中。

例如,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活动中,初一和初二学生通过手抄报的方式将二十大“画”出来,通过书法作品的方式将二十大“写”出来。教师结合“我看二十大”“是什么”“为什么”“改变什么”等不同主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维度,感受共产党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理解二十大的重大历史意义。高中学生则通过主题演讲的方式将二十大“讲”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所学和自身经历,感受理解二十大精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未来学校还将依托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基地,加强与大学、小学的合作,以微项目、微团队扎实推进工作,探索适用于不同学段的主题课程内容。在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聚焦“大思政课”建设,整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探索基于“大课堂”的多种教学方法,完善学科活动方案。同时,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新途径、新方式,并针对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形成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指南。

(作者系人大附中校长、人大附中暨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中国·太原长风西大街1号(丽华苑)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