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做个提灯的人,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做个提灯的人,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 分类:班主任之星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2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蒋金娣,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曾荣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是苏州市名优班主任蒋玉莲工作室骨干成员,于洁沙龙成员。

做个提灯的人,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概要描述】蒋金娣,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曾荣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是苏州市名优班主任蒋玉莲工作室骨干成员,于洁沙龙成员。

  • 分类:班主任之星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22
  • 访问量:0
详情

做个提灯的人,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蒋金娣

作者简介:
  蒋金娣,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曾荣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是苏州市名优班主任蒋玉莲工作室骨干成员,于洁沙龙成员。

  卢梭说:“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24年来,我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坚守在教师岗位上;24年来,我真正体会到笃厚的幸福源自于一步一个脚印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后的实实在在的感觉。 
  埋头苦干:五年里,我跑遍了沙家浜的大小村落,家访磨出了耐心,也坚韧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信心
  我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它需要的不是垂柳一夜吐绿的速度,而是三月里银杏抽芽成叶的坚持。教育需要爱心,更需要恒心。这不是口头背诵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一次次家访中烙在心田的坚持。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站是在常熟市沙家浜中学。这里河网交叉,水渠密布,交通极其不方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里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也许是进厂工作收益立竿见影,每学期都有学生中途离校,甚至一去不返。这样的学生,就成了我家访的首选,走进他们家中,说服家长把孩子送回学校继续学习也成了我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件要紧事。记得一位姓俞的女同学,家住沙家浜镇最南端的一个村子,初三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她连续五天没有到校上课。那时,家庭电话还很少,根本联系不到。星期六下午,我带着几个学生骑自行车去俞同学家里,自行车在乡间的小路上颠簸了45分钟。在俞同学家里,我看到了她过于老实的父亲和发呆的母亲,还有她家极其脏乱的院子和客堂。我对俞同学的父亲说,让孩子去读书吧,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好歹也有一张文凭啊!就在父女俩表示“听老师的,初中要读完”的时候,院外进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说:“书,她是不读了,还是早点进厂赚钱吧,看她爹娘,也没有钱支持她把书读完。”我想继续劝说时,他又说:“不就是一个学生不上学,你们要被扣掉奖金吗?”我竟无言以对,我不知道好心的劝学,在家长心中怎么就有了这样的评价?这次家访以失败而告终!我也委屈得心灰意冷。
  当我把这次家访的经过向年长的周老师倾诉时,周老师像母亲一样安慰了我,她说:教育不是靠激情就能做好的,教育更不能意气用事,教师吃的就是良心饭。时代在发展,在变化,学生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老师如果不家访,家长就更不知道怎么做,所以还是要坚持家访。我相信周老师!也对我的家访进行了反思。于是,我的家访不再局限于“劝学”,学习退步、精神面貌突然发生变化的学生、特别胆小内向的学生、喜欢捣乱的学生……都成了我家访的对象。
  就这样,在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熟悉了去沙家浜镇每一个村子的线路。休息日去离学校远的学生家,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家访。
有付出,就有回报,家长们给予我的评价很高,以至于2006年,我被借调到常熟市第一中学工作后,还经常能接到沙家浜中学家长们的电话。
  抬头看路:学习培训与自我反思,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智慧应该在爱心和创新同行的实践中达成
  教育是人对人、心对心的事业。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话语权。我不想高高在上地命令他们,也不想低估自己对他们的影响。我想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营造好心情:“每日一记”里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爱护学生要从了解学生的心声开始。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如何了解他们的心声?9年前,我采用了“每日一记”的书面交流方式。让学生每天写下心里最想说的话(不得少于50字),我到校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阅读学生的“每日一记”,并写下点评。现在,“每日一记”已成了学生发泄情绪,和我说悄悄话的秘密花园,读我的点评,也成了他们一天中最盼望的事。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他班级的同学很羡慕,因为只有我们班的同学有吐槽的场所。“每日一记”帮助我掌握了学生一天的所有活动、交流、纪律和思想动态,也很好地帮助我及时、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渐渐地,家长们了解了“每日一记”,他们对此很是羡慕,因为他们听不到孩子的秘密。一位家长说:“等孩子睡着了,我偷看了他的‘每日一记’。他什么都跟老师谈,跟老师亲得很呢,我都有点妒忌了!”家长们感受到了与孩子交流的重要,而这之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语。

  班级微活动:让好心情飞起来
  我始终认为,学生的校园生活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科目的学习,还应该有更丰富的色彩。我不要我的学生因为学习的挫折而愁眉苦脸,更不要他们因为自卑而郁郁寡欢。我认为学生的好心情是一种愉悦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他们一定能全力以赴地做好任何事情。苏州市名优班主任工作室的学习,给了我很多启发,也拓展了我的思路。我清晰地认识到,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但是集体活动因受时间、场地、规模等限制,不能顾及班级全体学生,于是,我开始了对班级微活动教育意义的实践和探索。
  1.开展班级之星评比活动。班级之星在全班同学中进行海选,能否入选,全凭所得票数。评选活动,对老师来说是放手,对学生恰是很好的自我评判、自我教育。许同学在“每日一记”中写道:杨同学是我的好朋友,在这次的评选中我本来要选他的,但最终还是没有投他的票,希望他能理解,并改掉自己平时言语不文明的坏习惯。
  2.举行班级颁奖仪式。结合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我设计了颁奖仪式,颁奖的人选是不定的,或者是英语默写连续一周没错,或者是值日做得特别好,或者是课桌整理得特别干净,或者是连续几天问了老师问题等等,因为设置了门槛,使得颁奖这样的小小的活动成了学生眼中特别羡慕的事情。因为羡慕,所以想得到,这样在学习、自律等方面,放大了优点,也刺激了学生的自我要求——做最好的自己。
  3.小组主题讨论。教育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其发展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此外,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起社会赋予的使命,在培养合格公民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和形态、价值导向的熏陶。班会课做的最多是学生按小组进行主题大讨论。小组讨论,发言人、记录员都有一一指定。我班讨论的主题,如《不做电子产品的奴隶》《压岁钱放在哪里》《又快又美的布置黑板报》《如何淘到老师抽屉里的存货》《开心地接受批评》《环保小卫士》《弯腰行动》等主题还被学校团委采纳,作为学校活动主题。
  4.一周得意事。从于洁老师和学生合影中获得启发,我在班级微活动中,加入了“一周得意事”的活动,一周默写天天满分,可以和任课老师合影,一个月20次满分,可以挑选一位校长合影。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班级微活动的开展,用时不多,也不费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缓解了学生因学业负担带来的负面情绪。这些教育细节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我连续五年申报个人微型课题,而微型课题的问题,都来自于日常的教育故事或者说教育问题。

  仰望星空:榜样的引领,让我懂得了教育人的教育情怀,应该是用良知承担应有的责任
  朱永新老师说,家校合作是最好的教育。老师要做的,不是等待家长来合作,而是要主动出击。这么多年来,家访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对我的到访,家长们很是欢迎。
  “蒋老师,孩子对我说,他的心结打开了。您来家访的效果真好。希望您以后多来玩玩啊!”(摘自戴晨妤家长短信)
  “蒋老师,您是一个好老师,现在有了电话和手机,家访很少了,但是你还在做,真的了不起!”(陶晟翌家长在电话中说)
  家访融洽了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的感情,减少了家长对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异议、质疑甚至是非议。虽然我带的班级,每一届都有个别比较薄弱的任课教师和我搭班,但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课堂教学上也表现出了异常的努力,也愿意为我班的学生花时间、想点子。所以班级学业质量一直名列前茅。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而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占的比重是70%。很多事实告诉我:这70%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很多时候还在起反作用。家访过程也让我发现,其实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或者不知道怎么教育,或者知道教育很重要,但就是没有法也不得法。如何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成了我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2015年6月,我参加了苏州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这次学习,我有了仰望星空的感受。我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家庭教育理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创新举措、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以往之所以这么辛苦,是因为我没有点燃家长参与教育的激情,没有把学生原生家庭的作用真正激发出来。原生家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这股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成立班级家长班级,把班会课让给家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家长班级”的实践尝试。
  从此,我不再为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费心。家长们把班会课搞成了家长课堂,家长课堂从最初少数家长参与,到最后绝大多数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并成为了学生口中的“班级专属福利”,后来在全校推广。
  家长的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的、懂的,老师不一定会、不一定懂。有了家长参与,班级日常管理更加得心应手。任课老师特别喜欢到我们班级上课,因为氛围好,学生可爱!对于参与的家长们,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有益的指导。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不再简单和粗暴了。同时,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艰难和不易。就像2016届邱煜峰妈妈在讲完课后,由衷地说:“站好讲台不容易!”陈启帆爸爸讲述了自己初中学习的经历,告诉孩子们“站在讲台上的人不是你要恨的人,而是给你知识的人!”这些发自原生家庭的声音,震撼了学生的心。这些声音,对于听课的家长,也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和学习。2016届初三12班有家长参与的毕业典礼方案,被人民教育微信录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家长班级”,丰富了班会课内容,改进了班级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因为家长进课堂,班级里会时不时地“火”一把,学生们会嗨一回,特别是有家长来上课的那个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变化很大,主动学习的精气神一下子有了很大提升,学习结果自然也越来越令自己和家长满意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2016年初,我成为了于洁老师沙龙的一员,每周三晚上,在纯净的氛围里,讨论着教育的故事,从开学第一周的事情到假期教育,从给学生写一封信到给家长写一封信,从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到点评别人的教育案例,从《中小学生守则》修改到给新班主任支招,教育中的那些艰难事情,在这里一一被破解。我的思想在这里燃烧起来!每一个努力的日子,是对生命的不辜负。在惊叹和点赞中,我感动于于老师度人度己的教育情怀,我感动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不管外面风吹雨打,仍然孜孜以求地做着教育的事。那是一份责任,那是用良知承载的责任!
  后来,我又成为了苏州网校常熟分校的一名老师,每一次教育公益咨询活动现场,身边围满了咨询的家长,每一场公益讲座结束后,家长们都迫不及待地询问教育子女的良方。那时,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如果说努力工作是责任,那么回报学校和社会是教师必备的良知。
  于洁老师说:“当我们上下求索寻找最好的教育方式;当我们在艰难的思考与尝试中发现了教育的柔软与美好时,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做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找到了最好的自己。”教育的美好在于,既度人,又度己。为此,我愿意做个提灯的人,为我的学生以及他(她)身后的家人照亮前进的路。

校长点评

  每一个努力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校长  范祖国
  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二十多年前,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回眸已经走过的心路历程,二十多年来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期间,她付出了很多。她爱学生,她爱三尺讲台,她爱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她更爱这一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她就是常熟市第一中学初三年级部主任、德育处副主任——蒋金娣老师。
  蒋金娣老师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还肩负着学校德育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很多工作。她是常熟市德育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一个称职的老师,要爱事业、爱学生,这是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她关心着每个同学:为学生买中午饭,送学生上医院,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上门家访送温暖,甚至一位女生哭诉父母要离婚时,她家访劝和。
  她说,每一个努力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努力的。她如明灯与学生一路相伴,为每一个孩子照亮了前方的路!她如船帆与学生一路相伴,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领航;她如好友一样一路相随,为每一个同学加油鼓劲!忘不了晨曦刚露她陪学生晨读的情景;忘不了她披星戴月到学生家中家访的情景;更忘不了毕业生学生在“红毯盛典”中与她挥泪洒别的情景!是啊,“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是爱的事业,三尺讲台承载的是知识的长河,翻滚的是生命的浪花。蒋老师的生命因与学生在一起而显得永远年轻,因不断学习而显得格外充实绚丽,她的明天会因为教育更加美好璀璨!

同事赞语
  爱心和创新同行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高震江
  三尺讲坛,一颗爱心;勇于创新,乐此不疲。这就是蒋金娣老师从师二十多年的真实写照,又是她的执著追求。
  一、三尺讲坛,一颗爱心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归宿。作为一名班主任,蒋金娣老师爱护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上,她始终把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因为如此,细心的她会发现学生的异常。陈同学好几次在午饭时段上厕所,错过了午饭,蒋老师就帮他买好午饭,让他在自己办公室里吃。后来,蒋老师从侧面了解才知道,陈同学家庭困难,于是蒋老师资助其生活费,还多方寻求帮助,为他申请到了不菲的贫困资助金。点点滴滴的关爱,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每学期的开学前几天和期末结束的那几天里,来看望蒋老师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有已经工作了的,有在读大学的,还有在校高中生和在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浓浓的师生情谊,让我们既羡慕又嫉妒。
  二、勇于创新,乐于分享
  蒋老师是一个勤奋又敢于尝鲜的人。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她手里化作了一个个微型课题。在创新课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她用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形式,围绕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展开一系列尝试,于是思维导图当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拐杖。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坚持八年的“每日一记”师生交流形式,也被其他班主任借用并创新,她搞的班级微型活动,也被我们撷取。最近的三年里,她又迷上了家长班级!她把家长请进班级,把班会课让给家长,她所带的班级,任课老师还是那几个,但是班级学风、学生习惯日益优化。我们真心佩服她对学生美好情感的训练和培养。
  蒋老师是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优秀指导师,但她从来没有把这些所谓的荣誉放在心里。在过去的三年里,她把自己在培训学习、沙龙研讨中获得的好的做法推送给我们。乐于分享的她也乐在其中,身边的班主任渐渐地被她带动了起来。

家长印象
  谁在那里守望
  ■ 2016届初三12班宋珩衍家长  冯丽英
  一本本毫不起眼的浅黄色作文本上,记满了女儿一则则短小的“每日一记”。孩子初中三年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从第一天走错教学楼,到渐渐熟悉并愉快地面对初中生活。其间有欢笑,有泪水,也经历过颓唐、焦灼、沮丧、忧郁……
  我虽然20年前就认识了蒋金娣老师,但真正熟悉她,却是通过这一本本散发出浓厚生活气息的《每日一记》。
作文写作,一向令学生头疼,但蒋老师利用《每日一记》的形式,让他们渐渐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理可悟。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也许无聊,也许感伤,也许激愤,也许情思萌动,但再回首,它们一页页满载的是孩子们的生活,真实而自然。在女儿的三年初中学习生涯里,“每日一记”陪伴了她的每一天。而几乎每则日记后面都有蒋老师的评语:生病时的问候,犯错时的轻责,失意时的鼓励,迷茫时的点拨,忧伤时的开导……它们无一不昭示了蒋老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对教育的执念,及她的勤奋与智慧。
  孩子们已离开市一中温暖的怀抱展翅高飞,回首凝望,我和孩子无数次地忆起,那蓊蓊郁郁的虞山脚下,那碧波荡漾的尚湖河畔有一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在那里守望——守望着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梦想,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