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第201917期

第201917期

【概要描述】

第201917期

【概要描述】

详情

第201917期   2019年5月20日   

 

第一版

 

家校协力:绘制孩子成长的幸福图谱
□ 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   潘正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自“十一五”以来,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遵循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个性成长规律,研究家校协同的教育机制,创新家校建设的活动实施形式,实施“五心”主题工程,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指导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而明确生命的发展方向,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正心:以家长学校建设引航家长形成正确家教观
开设家长大讲堂,以点菜单的方式满足家长不同的学习需求。每次家长学校开学前,学校便将本期家长学校的授课主题向家长进行征集,让家长自己点课,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以家长学校为基地,积极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活动;设立家长咨询日,同步专门开辟了家校咨询热线,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解答学习问题。有需求的家长还可以预约,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暖心:绘制“教师家访地图”,搭建暖心的沟通桥梁
让家访制度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刚性要求,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理解学生在校行为的家庭根源,开展更加积极的家校合作,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部分教师精心设计“教师家访地图”,根据学生住址,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绘制出家访地图。每次家访,教师提前选定一个片区,设计的路线可以走访几个家庭,提高家访效率。一张小小的“家庭走访地图”,把阳光般的师爱洒向每个家庭,形成了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学校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凝心:探索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家校沟通机制
在家校沟通上,注重开放性与包容性,用民主沟通渠道画出同心圆,用尊重赢得尊重,让家校沟通形成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局面。一是善于倾听,学校通过校园网、微信号、意见箱等渠道广泛听取家长的声音,建立起“及时听取、定时研究、限时整改、反馈回复”的制度,尊重家长的意见,以虚心的态度接受家长及社会的监督。二是共同协商,让班级家委会、学校家委会,共同参与学校的建设,会议合为事而议,采取不定期形式召开,并强调家委会的智慧沉淀,家委会通过对多个教育问题进行研讨,这些研讨最后被统编写成名为“智慧陪伴”的德育课程,最终实现了学校特色及家长资源的融合。
润心:以书香家庭活动来丰盈家风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书香溢满家庭。开展“家有小书库”活动,让每一个家庭都力所能及地创设读书的环境,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布置书架,买书、摆书、适当装饰书架,尽可能在家里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读书环境,强调家长的示范作用。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家长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家长在亲子共读中,不仅提升自己的理念,同时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书香家庭”的家风建设,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行为习惯。
 走心:以悦跑为样本的亲子户外活动的实践探索
创新亲子活动平台,利用法定节假日,组织家长与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亲子悦跑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亲子式悦跑活动为例,悦跑活动在鸟语花香、风景优美的山语湖社区举行,近7公里的自然赛道,每年近6000人参赛,奥运冠军领跑,父母和孩子一同参与,在风光秀丽中感受自然之美、运动之美,促进亲子交流,加强孩子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促进孩子快乐的学习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在区域内推进“五心”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引导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格局。


总务处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中心小学   曹 萌

在学校的总务管理工作中,没有精细化管理就谈不上有效的总务管理。学校总务管理工作,就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细工作,用心工作,用优质、安全的服务为学校提供保障。
何谓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树立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的服务态度。?
精细化管理必须有制度,有过程,有监管,有反馈,有整改,最核心的是落实。它要求总务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用心去做好每件细枝末节的事情。要将平凡事情做好,将简单事情做精,将小事做实。精细化管理就是人要在“勤”字上多下功夫,下硬功夫,下实功夫。确定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不管是领导还是从业人员应该在校园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多走走,在自己每天工作记录本上多记记,在大会小会上多讲讲,对全校教职工多交流,好的经验要多宣传,反面教训要多反思总结,让大家引以为戒。对如何实施总务精细化管理,关键要在“细化”“务实”“精致”三个方面下功夫,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细”字上,落实在“实”字上,成效在“精”字上。?
为教育教学、科研及师生的生活服务,是学校总务的根本任务。这是由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服务性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服务呢?为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首先必须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提供基础设施、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管理,同时还必须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吃、住、行的条件,以保证师生的正常生活。就其内容来说,学校总务工作的服务包括资产管理服务、校舍管理服务、生活后勤服务、基本建设服务以及财务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总务管理者要不断对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指挥、评估,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为教育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等提供优质的服务。要达到这样要求,总务服务就必须做到主动、热情、周到、细致。要善于抓小事、抓细节。重视细节、善于抓住带有倾向性的小事和细节,这实质是提倡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学校的总务工作中没有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应该被忽略,总务管理工作主要有:环境布置、卫生打扫、水电维修、校舍维护,桌椅门窗维修、伙食供应、食品卫生、校园安全、车辆安全、物品采购及供应、绿化养护等等。看上去都是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但这些繁杂小事如不认真对待或不及时处理,小到影响教学环境或某一方面、某些人,大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造成大的事故或隐患。所以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个细节,在细字上下功夫。
精细化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做任何事都必须行之有据,按章办事,有规可依。总务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做细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健全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细、想得全,才能做得到位。?
细是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志。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工作的结果,更要注重工作的过程和细节。管理者既要对全局了然于心,又必须对细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求得工作效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经常亲自深入到第一线,检查并指导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总务管理工作非常繁杂,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坚持每天必须巡视校园和各场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抓实抓细的过程中也不能整天陷在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而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抓落实抓安排,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总务服务工作。


从“心”出发,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中心校   戎爱平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效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良好的心态是学生正确与人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所以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校关心中小学生的成长,大多集中在学生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上,容易忽视每个学生在发展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导致中小学生的问题日益增多,所以,加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新人才,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目前,中小学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有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一时期的成长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这段时间,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对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强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构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教育契机。
一、认清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和半不懂事时期,因此,他们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在这个特殊时期的表现往往既丰富又矛盾。主要表现在心理发展不平衡,自尊心强,但是自制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常骄傲自满,有着明显的优越感,但遇到挫折时,极易产生自卑感,并且伴有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其次,情绪和情感的不平衡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情绪多变,为一点小事而十分激动,所以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青少年的疾风怒涛时期。当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知能力跟不上时,就不能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此时,迫切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
二、班级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
班级环境一般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空间环境和人文气氛。适宜的班级环境能给学生带来温馨、轻松的感觉。马斯洛的动机理论表明,只有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班级中的每位成员才会热爱班级。一个班风良好的班级,班级成员之间能够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从而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孩子们能方便地接触到丰富的信息,从而导致早熟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小学生对某个异性有着特殊的崇拜感是很正常的,但这种情感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就会出现早恋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容不得半点委屈。这种状况导致有些学生面对旁人的言论不能很好的释怀,心灵上会很容易受伤,时间越长,这种压抑会越沉重,就会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学校和家长应该多留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里是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四、校园生活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
当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许多学校仍然单纯以成绩、升学率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社会认知、道德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一些学生对事物不能清楚的认识,从而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学校应多关心自己的学生,家长应多关心自己的子女,并且很好的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学生就会健康,茁壮的成长,并为祖国的明天做出巨大贡献。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引领学生向着阳光成长
□ 辽宁省铁岭市第一中学   宫 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甚至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过:“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用高尚的师德来引领学校德育教育。
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引领
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要知识技能等还需要传承,那么就有老师的存在。学生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老师您,您能带给学生什么?您是否能够真正不负学生的“芳华”,您是否真的能够担当得起“教师”这沉甸甸的称谓。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先生,他们无不为了教育事业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时空的距离没有阻拦掉师者的高尚品德,如此的老师才真能配得上“万世师表”的赞誉。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承担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无论当今社会多么的纷繁复杂,教育应当还是社会中的净土,教师应当潜心耕耘在这片教育的净土之上,厚德载物,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
二、术业专攻,“传道授业解惑也”,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想让学生飞得更高远,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品格,“传道”,传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做人的道理和社会核心价值的追求,传递的是对祖国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责任和担当。“厚德载物”唯有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有担当。
教师应当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言行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不断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使其早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当代,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断的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教育途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奠基。
三、潜心教学,“有教无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人类文明传递的桥梁和纽带,教师不仅要对当前的学生负责,教师还要对过去的先人和未来的发展负责,那么负责的最大体现是什么?应当就是潜心教学,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真正的用自己的心来引领学生,将品德的培养无形的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做好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么作为学生口中的“父母”,教师是不是应当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呢?发自内心的为学生劳心费神,毫无怨言的守护学生的成长。当然,教师在博爱的同时,也要讲究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适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当用智慧的点拨让他们茅塞顿开;当学生进行新探索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建议和支持让他们努力前行;当学生成熟自信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赞扬和肯定让学生受到鼓舞。
为此,教师要认识教育的特点,把握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改掉自身的性格缺陷,终身学习,放大眼界与胸怀,做一个温暖和心无旁骛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愿教师们能够珍惜当下的好时代,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让学生们能够向着阳光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打造高效品德课堂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秦团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学生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独特的课堂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第二版

 

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   白瑞霞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于教师一味地讲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略显枯燥,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负责倾听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平等,疏远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为构建和谐课堂增加了难度,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呢?
一、为学生建立平等、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大胆探索,从中探索出解决困难的思路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给予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标新立异,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的氛围。创造竞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心算比赛、画图比赛、简便计算比赛等。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充当其他学生的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得,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还为别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容易接受甚至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学生最期待老师对自己做出肯定甚至是鼓励的评价,但是有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去挖掘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当学生有闪光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内在的潜能。当学习慢的学生回答错误或一时想不出来时,要用简短的鼓励性语言,如“别紧张,好好想一想”“你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不怕,要相信自己”等来鼓舞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这时老师要等所有学生都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全部展示出来后再做评价。这样学生不但能正确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长知识,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自己。面对如此广阔的平台,有的学生可能非常活跃,有的则害怕和羞涩。这时老师应当给予学生耐心的引导,让学生感觉到在这里学习、发言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分组学习和游戏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和创造的方法,学生既可以在团队的欢快氛围中学到知识,也能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积极地去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点奖励,少点批评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如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的真好!”“真有创意!”等,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好的奖励制度,如奖励小红花制度、添星制度、夺红旗制度等,都是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不断激励学生向上,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正确方法。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老师们不可或缺的助手。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实现教学,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进行小课堂和小组教学时,普通的板书教学则又显示出其高效而快捷的效果。借助多媒体手段,老师能够把数学中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形象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三维的、抽象的、枯燥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揭示数学本质特征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体的读、说、写、唱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心”——守护留守孩子的一缕阳光
□ 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阳光小学   杨美仙

留守儿童,一个社会转型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个家庭头痛,教师楸心,社会纠结的代名词。它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了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刚接手的班里有一个虎头虎脑的胖男孩,大大的眼睛,透着机灵,看上去很可爱,他叫陈渃。同学们说他父母离异,双双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代养。家庭的残缺和一年最多只能见一次父母的亲情缺失使他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得不可爱了,不守纪律,爱打闹,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课堂不注意听,经常走神,作业完成马虎了事,考试平均成绩42分。同学讨厌,老师不喜欢。听了同学和老师的介绍,我陷入沉思。假如我给他一个下马威,制服一下他,估计有一定的“疗效”,但这样即治标不治本,可能会导致他“破罐子破摔”。对这个孩子该怎么教育,成了让我头疼的事情。怎样才能改变状况呢?经过反复思考观察,我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一次卫生大扫除,看到他主动去倒垃圾,我面带笑容,走上前伸出大拇指夸赞他:“小渃,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说着我在他的头上摸了一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一反常态地斯文了起来。此刻,我眼中的陈渃是个多可爱的男孩。看着他,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决心帮助他进步。
一天晚上,我对他进行家访。他感到有些恐慌和手足无措。我到了他家,首先了解到他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爸爸常年在外,妈妈一年半载才回来看他一眼,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患有痛风和冠心病,奶奶患有糖尿病,经常三天两头病,有时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很多时候就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孩子。爷爷奶奶又没有什么文化,无法教育和辅导他,导致了他有了自由散慢、懒于学习的习惯,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这次家访后,我主动与他父母通电话,并善意规劝,夫妻虽然离婚,但与子女的关系是永远存在的,不要因为夫妻离异个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不利于孩子成长。
与家长达成共识后,我与他交心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把他叫到我家中,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近他,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他,有时还在思想上给予积极引导,让他体会到了“额外”的父爱。我对他“额外”的温暖,使他学会约束自己,激励他树立了“努力就会成为好孩子”的信心。看到他的进步,班上的三名优秀生自愿与他结成学习帮扶的对子,督促和帮助他及时完成作业。同时,我还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中“没妈的孩子象根草”改成“没妈的孩子也像块宝”来激励他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同时还给他买一些书包、文具、学习辅导资料等学习用品;在他进步时,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品。这小小的奖品在大人眼中,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看来,却是欣喜万分的。这让他又多了“炫耀”的资本,让别的孩子对他投来羡慕的眼光。我还让他每周用我的手机与父母通一次电话,培养他与父母的感情。
通过谈心和帮扶,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看着这孩子总觉得越来越可爱,进步越来越大。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我还推荐他当上了“校园110”队员,负责监督和管理班级的环境卫生;根据他的爱好和兴趣,我又推荐他加入学校体育社团,让他享受到被重用的自豪感,他在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驱动下,上进心逐渐增强。他每天早来晚走,为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卫生工作忙碌着,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得到了学校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
现在的陈渃终于找到了自信,一改过去不守纪律、爱打闹、爱搞一些恶作剧、课堂不注意听、经常走神、作业马虎了事的毛病,课堂上也能专心听讲听讲了,尤其是作业认真多了。令人刮目相看,半期成绩平均成绩也能考到70多分。他的进步使我真正体验了教育成功的快乐,也映证了“没妈的孩子也像块宝”的教育理念。现在,我仍然不时会摸一摸他的头,祝福他的进步。因此,人们常说:爱心和激励是守护留守孩子的一缕阳光。


网络平台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韩克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需要贯彻落实“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校的有效合作。
(一)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
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途径。就目前的学生教育而言,很多家长都将学校看做是“托儿所”,认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即可,使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一途径,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民主化家庭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平台打破了学校和家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有效沟通。比如,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学校、老师沟通,给出自己对于学校教育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师可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为家长提供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有助于家长制定完善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
(二)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
时常有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行为习惯较差、道德品质素养偏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对此一筹莫展。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前,仅靠传统的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已经不能有效传达教育思想了,因为很多家长工作繁忙,经常会缺席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不同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教育背景与家长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的理念有所差异。因此,学校需要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目标,为家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能指导,建立完善的指导网络平台。
(三)做好监督评价工作
在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学校不能仅依靠以往的教育经验,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定期进行网络平台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更新,向家长传输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水平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不良信息,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学校需要引导家长正确使用互联网,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与社会新闻等信息。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与不良思想的侵害,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周记——我与学生沟通的“心灵彩桥”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魏 芳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由于受到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很容易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也很大。
一、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的教育工作者中仍然有一些人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产品,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每位热爱自己工作的老师都愿意成为学生的朋友,渴望了解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是一位班主任这种想法会更为强烈。我也是这样,做为班主任,我一直在思考、在摸索成为学生朋友的方法,如何能尽快了解他们的内心,也让他们知道你关爱他们的心。在探索中,我有了一点点心得,下面我就说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二、搭建“心灵彩桥”
搭建“心灵彩桥”的方法很多,我使用的是“周记交流法”。同学们通过周记和我交流,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很多学生与我成了知心朋友。这是我培养师生感情的一种捷径。
因为我是班主任,我很想尽快了解班上的每一名学生。于是我就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专门用于和我交流使用。我让他们每个周末回家写一篇周记,内容包括班级、自己、同学、家庭、老师等等,字数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字迹工整,表达清晰。他们交给我后,我尽快批阅,尽力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后来有的同学在学校期间遇到问题时,也写在周记本上,写好之后就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想随时和我交流。根据他们的需求的变化,我也进行了调整:写好后可随时交给我,不限时间,不限篇数,但每周至少交一次。同学们和我的交流越来越多,内容上也越来越广泛。就这样同学们与我之间的心灵彩桥就搭建成功了。搭建成功以后,就是好好地利用它。初期的使用是:安排座位的时候我可以用它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调位的时候可以用它来了解学生的需要;选班干部的时候可以用它来听听大家的心声;对老师的建议也在上面可以写出来。只要学生的要求合理、理由充分,我都会尽量协调好。解决不好的,我也会在他们的本子上将原因详细地解释清楚。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细微的小事情,我们之间的信任感大大增强了。有一位女生在周记中说到她非常讨厌自己妈妈的说教,反感至极。其实她自己也知道妈妈是为她好,可就是改变不了心中那种想法。我们便在周记中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我让她试着去感受她妈妈的感受,让她试着去“享受”她妈妈的爱,慢慢地来改变,试着让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还遇到过一位性格极为内向的同学,班上来了一位新老师,因为一点小事,他误认为新老师很讨厌他,上这门课的时候他从不敢抬头看老师,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只是认为他内向并没放心上。后来他在周记中提到这件事,这让我很吃惊。我尽快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只是他给自己系的一个“疙瘩”。我与这位老师沟通了一下,我们共同去帮他解开了这个“疙瘩”。他这才不排斥上这门课,不害怕这位老师。
有位同学父亲重残,母亲也有病在身,却又害怕同学因此看不起他,他在周记中告诉我后,我便尽我所能地帮他:替他申请免除一部分上学的费用,生病时帮他买药,帮他准备一点生活用品。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例子。我想之所以能成为同学们喜爱的老师,值得信任的朋友,“心灵彩桥”功不可没。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教师只有用爱去呼唤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与之交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听从我们正确的教诲,乐意接受我们的意见甚至批评,就必须用一颗爱心与他们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才能建立起新形势下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这也将会是我们成功的教育实践的新的开始。


数学也可以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 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 袁志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一、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时,设计了个拓展性内容:把土豆带入课堂,让他们计算不规则形体土豆的体积。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探究出精彩的求积方法。把土豆放入一个长方体的水槽中让水淹没,通过水槽中水的体积变化,求出土豆的体积。于是我给予学生很高的评价,你们和阿基米德同样伟大,当年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体积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出乎我预料的是同学们课下还在探讨这个问题,又探究出另一种求土豆体积方法,即:用一些橡皮泥把土豆包起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体积,然后把土豆掏出来,用剩下的橡皮泥再捏一个小长方体,求出体积,最后用大长方体体积减去小长方体体积。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也像科学家一样。
二、捕捉生活资源,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
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使学习成为愉快生活,例如,我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针对学生对体育比赛感兴趣的特点去吸引学生,师生共同搜集了第23-29届奥运会中国金牌获得数量,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读图,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进一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切切实实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的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在练习课上收集了本地区月平均气温折线图这个素材,并提出与现实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学校为什么在7ー9月间放暑假?高考为什么提前在6月份?为什么又在1-2月间放寒假?
三、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如,学习乘法应用题后,设计“旅游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考虑如何租车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再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设计给自己家铺地砖,预算铺某一种规格的地砖需要多少块,花多少钱。通过这些模拟性实践活动,使学生更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扎扎实实搞好新课程改革。让数学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能够内化为学生的学,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学生内在的创造潜力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使学生将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贾胜君

新课标中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教师榜样,学习习惯、数学活动等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示范教育,学生认真感悟
教师的示范会更好地让孩子们记住。每当孩子们上完课的时候,桌子的下面总有废纸,我每天都重复强调,捡周围的垃圾,收到效果并不好,尤其是我不在教室的时候,所以在下课的时候,我会把讲台周围的垃圾捡干净,孩子们看到我的动作后,第一反应就是赶快看看自己周围有没有垃圾,在这种示范下,孩子们自己周围的卫生保持的都很好。以后我每当要对孩子们有所要求的时候,我会先以身作则的做好,再带着孩子们一起进步。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渊博的学识、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都会让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还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我觉得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上数学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时要工整、简洁、美观,作图时一定要利用工具,规范画图。孩子的模仿力是极强的,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自身人格的魅力影响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培养良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科学性、逻辑性很强。如果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总是多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很多学生解题往往凭直觉,如刚学完加法,看到题中有两个数就相加;学完减法,直接就用题中的大数去减小数,根本没有思考题中都说了什么。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只说出答案还不够,还要能说出思考过程才过关。教师这样要求,学生自然就会先认真审题,再认真解答。
2.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来完成。在合作的初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加强指导,使孩子们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三、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
在学习有关钟表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课本上的计算植树多少的图,我们可以用来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树木;三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它既需要我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


第三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   薛经新

语文教材内容始终同我国传统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也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制定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反过来,语文教材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精练与反思,促使其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因此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简单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一、择优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既带有斑斑驳驳的时代烙印,同时也包含根深叶茂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秉持着扬弃的精神,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目的,进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比如说我国的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尊师重道、友爱互助等,并且对开启幼儿智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精选了大量能够体现出其精华思想的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内容,劝勉小学生应当保持善良本性、用功读书。与此同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编与创新,使其能够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譬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2当中,改编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等内容正是汲取了《三字经》当中的精髓内容,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学生在利用“新三字经”完成识字的过程中,也可以接受到勤学、知礼等传统美德的教育。
二、科学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建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科学的原则,认真考量设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主题、合理清晰的编排结构与逻辑、安排出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当的具体内容。为此,小学语文教材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文本这两个横向的维度,结合传统文学文化、传统历史与艺术文化、传统科技与民俗文化等众多纵向维度建构起网络式的传统文化。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有梯度地为其建构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应当积极渗透在包括课文、识字、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等在内的众多板块内容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宣扬教育。
三、趣味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建构传统文化时也需要注重趣味性和生动性,以便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当中着重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节日盛况,并在教材当中配置了精彩的插图和文字说明。而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乞巧》则是借用了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典故,并且还在课后的资料袋当中补充了大量与乞巧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及图片信息。通过利用精美的插图和鲜艳的字体颜色,与传统文化的背景意境相配合,使得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文化,并逐渐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语文教材当中的优秀素材,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习作,使其能在利用教材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自主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建构,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除了需要尽可能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之外,还需要为学生留足可以开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通过积极设置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本阅读、学习活动,并配以具有启发式的引导问题和具有指导性的活动建议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比如说在五年级下册的回顾与拓展当中,要求学生针对古典名著人物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西游记》原著,并在教学课堂当中带领学生通过积极开展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建构。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民族之魂,需要学生不断继承和弘扬下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建构传统文化,正是学生完成传承传统文化这一使命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语文教育事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结合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方法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并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第一小学   刘雁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学习压力下和网络世界里,心理问题患病人群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语文不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认知的基本工具,而且是进行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与成年人相比思维能力有限,因此把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当前,我国已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显重要。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经典阅读名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大力提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若能成功将小学语文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大大发挥阅读的作用,学生不仅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也能培养高尚的情操,使精神世界更丰沛,全面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下,小学教育一般都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缺乏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没有专业的授课教师,也没有专设的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语文老师也没有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将心理健康辅导与教学紧密联系来。不融合发展的教学,必将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无法满足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提高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更无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身心具健的社会人才。
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甚大。因此,教师要切实做好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推动学生更为积极地成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基础的字词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需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效传播给学生,确保学生得到积极向上、善良健康的品行教育。
语文教材中除了生字还有文字写作、思想道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只要语文教师用心钻研教材,从教材中积极拓展对学生有益处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另外,教师要把心理健康内容从教材中单独拎出来,并为小学生做详细全面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学生保持足够的沟通,从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里《姓氏歌》这首儿歌。第一小节采用问答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了“李、张、胡、吴、徐、许”六个姓氏。其中姓氏“李、胡、吴”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徐、许”分别由双人旁和言字旁加上汉字“余、午”组成。这一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第二小节又列举了很多姓氏,其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为单姓,“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为复姓。这一节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姓氏的奥秘,从而让孩子们感受祖国灿烂的姓氏文化,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又如,在教材第三单元说明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强调集体的发展,要求其中每个人必须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告诉我们只有有了朋友我们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时,应当尝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融入更多元素,让小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堂
□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八方小学   杜亚静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从中我们可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不但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动力,同时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表现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目的就是力求让每位学生从兴趣入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做到——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贴切的、有趣的情境,以便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自然的亲身参与感受到音乐学习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新疆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新疆服饰来导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新疆服饰让学生试穿,这些不同的服饰必然会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学生会问:“这些是什么衣服啊?好漂亮。”有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回答:“是新疆服饰。”教师适时播放背景音乐——《新疆好》。“今天,这首歌曲会带着我们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教师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而且会对这首歌曲充满期待。
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必须注重——合理地运用教具
在教学中通过插图、头饰等音乐教具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如教学《小雨沙沙》这首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对种子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记忆歌词。下一步,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打击乐器,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些教具的充分使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而且让学生感觉音乐的生成和生活场景的关系。
三、丰富音乐内涵——应该融入更多的元素
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舞蹈、自然等融合起来,以丰富音乐教学内涵,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得到更多的知识,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时,小学音乐教师就可以将舞蹈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不仅学会动听的傣族音乐,而且可以感受到柔美的舞蹈。
又如,在课外郊游时,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都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中音乐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可以搜集相关的音响资料、录像资料、文字资料等,以备在教学中应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四、带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注重音乐欣赏
欣赏是音乐教学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世界名曲,让孩子们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让孩子们说出心中的感受,把对音乐最初的感受表达出来。孩子们会从音乐中听见阳光、雨露、清风、泉水、斜阳和夜莺的歌唱,听见春夏秋冬的芬芳……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对音乐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听辨、想象和表达能力,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第三小学校   孟云华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化、生动化。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采用强大的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创造出一种新颖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旋转”相关内容教学活动中,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对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进行了旋转播放,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下,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当教师问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旋转运动的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进一步打开,纷纷给出不同的答案。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了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但是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技术,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使其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促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并将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概念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到一起,指导学生对教室、课桌等面积进行计算,进而使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不知所以然的现象,无法理解教学重难点。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创设学生感知情境的过程中,将学生视觉、听觉全部调动起来,促进其心理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不仅增加了教学容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圆锥”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将三角形进行旋转,进而将圆锥制作出来。如此一来,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小学生建立一个圆锥的空间概念,以尽快帮助小学生准确、迅速捕捉到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并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而学生仅仅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这种紧张的课堂环境下,教学氛围相对比较紧张,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等,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言,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等,进而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浅谈高效地理课堂的几种教学方法
□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张 磊

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就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核心。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
二、注重语言艺术,感染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倡导要运用地理语言,比如,在教学中北方包括东北、正北、西北三个方向;在说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时,课本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说的就很准确。其次,在教学中,地理也应用有趣味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述,对于提升课堂气氛的效果很受用。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直上白云间”来描述沙漠风光;在讲温带大陆性气候时我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阐述新疆气温昼夜温差大;等等。地理教学中教师语言也应具有审美趣味,富有启发性,表情丰富,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课时,就会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也才能开创“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
三、巧设问题,环环相扣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精心设计教案
针对课文内容,精心选取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是有效提高课堂气氛的手段之一,但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是核心问题之一。在设计教案时,首先应把握好课标、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能做。
五、师生和谐互动,获得生成性知识
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
六、构建多彩课堂,兴趣和爱好是最持久的动力
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如果每个地理老师都能巧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多彩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追求导入新课的有效性、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兴趣的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立竿见影”,高效课堂就打造成功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才能进入最佳课堂境界。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中心小学   郭 庆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中的“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美育德,加强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认识艺术这种美感活动的本质和审美表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目前农村的孩子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敏感程度非常低,导致美术课教学中的艺术欣赏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我们对学校3-5年级的10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关于艺术鉴赏能力的现状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表示能够看懂、理解各类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的仅有7人,占7%,对绘画类作品感兴趣的86人,占86%,对雕塑建筑类有兴趣的34人,占34%,对书法类作品有兴趣13人,占13%。
2.造成对艺术作品不理解、不喜欢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有8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相关的知识比较少;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在这方面熏陶、引导的非常少;有93%的学生认为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缺乏艺术美的营造。
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来自家庭的艺术熏陶非常的少,甚至没有。二是来自农村艺术环境的影响非常的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农村社区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者艺术价值的作品却非常少。这种主流文化环境的缺少,也导致了农村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缺乏。三是艺术教师自身艺术素养能力薄弱。现在的美术教师虽然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对各类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却不是很好,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存在内容不全面、角度不正确等问题。四是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对来说比较陈旧、单一,除了老师的板书、播放视频和ppt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教学设备,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身为学校的艺术组负责人,我组织教研组内的教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行动: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1.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理论,每个人针对自己的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书籍进行学习,从个人自由学习,到集体交流,再到外出培训,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
2.教师积极参加艺术展,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
3.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二、以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1.成立学校艺术研究中心,积极吸纳在美术、书法等方面具有特长或者喜好艺术的学生来到艺术中心进行学习。同时积极营造艺术中心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从环境影响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了解到美术不同门类的特点,感受到艺术的博大精深,开阔了眼界。
2.发动学生走近民间艺人,去向身边的老人学习泥塑、剪纸,感受乡村艺术的魅力。
3.发动家长带领孩子走进艺术展,在亲身体验中,去观察、去触摸、去感受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
4.成立各类艺术社团活动,拓展艺术影响范围。目前学校开设的社团除了书法、国画社团,还有石头画、衍纸画、摄影等各类社团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拓展了艺术影响范围。
三、创设欣赏情境,搭建美术作品欣赏平台
1.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激发兴趣。课堂上把班级里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用相机拍成照片连接电脑展示。
2.欣赏教师示范作品,了解绘制过程。
3.每学期举办一次画展,如庆六一、庆元旦等画展。引领学生欣赏评价并统计不同年级学生作品的呈现形式。
4.欣赏教材中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表现方式的不同。认识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形式:书法、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剪纸、版画等。
四、进行欣赏评述的专门训练
1.学习专业的美术术语,从不同方面来欣赏作品。教师在讲述时,多从色彩、构图、内容、背景、技法、效果、风格、内涵等方面分析作品。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作品。
2.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用激励赞美性的语言来描述,或寻找不足,批判性的进行评价。


第四版

 

德育有方,班主任有法——小学班主任要注重德育工作
□ 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三小学校   姜丹丹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则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责任,因此,德育方法尤为重要。
一、重品格,塑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教育学生要从爱学校,爱班级开始。通过集体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小组并使用小组捆绑式的奖励方式。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就会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则会积极向上,充满活力。
二、重习惯,益一生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阶段,收获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受用终生。班主任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常规教育中,要对怎样上课、下课、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应真诚地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三、小技巧,大智慧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可以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重思想,防未然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等都还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中,要想不陷入误区,就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引导。工作中,班主任要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在思想层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将错误的思想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加以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重视与各科任老师之间的交流,主动去了解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的表现,在全面把握学生情况与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加以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习惯,规范言行举止,做一个明是非知对错的人。
五、重合力,有延伸
家长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德育工作的开展更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参与。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班主任还扮演着连接两端的桥梁角色,从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传达给家长的同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在与家长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家长与班主任、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就德育情况进行交流,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是一个在讨论的议题,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而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日常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开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明确一点,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需要班主任将其渗透到日常班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第201918期
下一个: 第201916期
上一个: 第201918期
下一个: 第201916期
上一个 : 第201918期
下一个 : 第201916期
上一个 : 第201918期
下一个 : 第201916期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