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报
这是描述信息

《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55  
邮发代号:21-85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报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在碰撞中寻找教育的出路

在碰撞中寻找教育的出路

  • 分类:每期精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2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澳门回归以后,澳门教育迅猛发展。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效能,澳门教青局与国家教育部协作,从2008/2009学年开始实施的“内地优秀教师赴澳交流计划”,开创了共同合作培训澳门教学人员的新形式。这项计划截至2017年,已经实施了9个年头,赴澳教师达149人,覆盖学校47所,对澳门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碰撞中寻找教育的出路

【概要描述】澳门回归以后,澳门教育迅猛发展。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效能,澳门教青局与国家教育部协作,从2008/2009学年开始实施的“内地优秀教师赴澳交流计划”,开创了共同合作培训澳门教学人员的新形式。这项计划截至2017年,已经实施了9个年头,赴澳教师达149人,覆盖学校47所,对澳门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分类:每期精彩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22
  • 访问量:0
详情

在碰撞中寻找教育的出路
■ 吴贤友

  澳门回归以后,澳门教育迅猛发展。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效能,澳门教青局与国家教育部协作,从2008/2009学年开始实施的“内地优秀教师赴澳交流计划”,开创了共同合作培训澳门教学人员的新形式。这项计划截至2017年,已经实施了9个年头,赴澳教师达149人,覆盖学校47所,对澳门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5年8月,我通过教育部选拔,获准参与第八批内地优秀教师赴澳交流计划。2016年,在澳门教青局的邀请下,留任一年。在这里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工作。
  光阴荏苒,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回望来时路,这岁月长河中的浪花朵朵,灿烂了流年,深邃了智能,芬芳了记忆。在这些日子里,我坚持记录、思考和写作。如今发表出来就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动、收获。

我们能否为孩子创造“有教养的环境”?

  在澳门,我发现人们用餐结束之后,都自觉地收拾残局,用纸巾清理好眼前的污渍和垃圾。在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地方,看到父母和孩子清理餐桌的场面,我为之动容,因为这样的小细节,比任何的说教都有力百倍。
  在澳门氹仔坊众学校,每次午餐结束,教师们都会把自己的杯盘收拾干净,非常整齐地摆放在专门的筐子里。桌子保持得干干净净,不留半点残渣和油渍。这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看那些孩子吧,比垃圾桶还低些,也一样颤巍巍地双手高举自己的碗勺,尽力将残渣刮尽倒入桶中。
  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教养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澳门的公交车、电影院和娱乐中心都明确规定不准进食。绝大多数澳门人都会遵守此规定,这可能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系。我工作的几所学校,学生吃早餐都有专门的空间,并配有桌椅,学生不将食物带进教室;绝不像我之前去过的一些学校,每天早读,从办公室到教室,四处都弥漫着韭菜、荠菜和腌大蒜的味道。
  在镜平中学、澳门演艺学院,教师还有专门的饮水和进食的隔间,那里有饮水机、电磁炉和微波炉。我经常看到教师出入其中,但每次进去,里面都被收拾得一尘不染。在洁净的环境里大家不会随手抛掷,在寂静的空间里大家也不会大声喧哗。
  日本学校的《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让别人操心、担心和不快,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这种教育很好地诠释了日本人的自律精神。
  在澳门,我绝少看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乱扔垃圾这样“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前两天受台风影响,大雨滂沱,看到大家依然在风雨中排长队等车的景象,很是感动。坐在公交车上,寂然无声,各自沉浸在自己到世界中,有的发信息,有的听音乐,也有的彼此交流,但都是压低声音,轻声细语,绝不会打扰别人。
  这就是教养。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自然会有公民起码的规范,坏不到哪里去。

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所在

  学校给我安排的办公室在五楼,上行一层就是楼顶了。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我来说,这真是一种照顾。同事对我说,如果累了,可以登楼远眺,纵目养神,感觉超好。
  其实,我喜欢去楼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还是学校的“私家花园”和“生物基地”呢!几百株盆栽,时时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几垅菜畦,新鲜的果蔬,一地碧绿;还有一处假山,四季流水潺潺,几尾游鱼追逐嬉戏,很是自在。在这里,你可以嗅嗅花,看看鱼,实在不想动,可以在石凳上坐下,如果还有个伴,不妨就着石桌围上几局。
  “给学生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这是梁校长亲口对我说的。确实,课间闲暇,真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看花生情,观鱼抒怀呢。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还不仅如此。生物课或课余,我总看见有老师带着学生,荷锄提桶,松土浇水,告诉学生这些盆栽的科属特性,花期分布;当然,也会收获蔬菜,一饱口福。
  不过,劳作不是目的,学习才是根本!
  就在楼梯的过道间,除掉各种农事的物件之外,还摆放了诸多的标本、种子,上面都贴有标签,好让学生辨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中间还有两个大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自然科学类书册,像《图解昆虫学》《室内观赏植物》《我的秘密阳台基地》《野菇图鉴》《菜市场,鱼图鉴》《蝴蝶,蛾》《谈谈有机,种种香草》《观念生物学》《现代生物学》等等,有上百种,也算品类繁多吧。
  没有威逼,没有利诱,只要你有兴趣,随手就可以拿来翻翻看看;不抽象,不空洞,书本与实物参照,都摆在那儿,参看起来很便捷。当然,别奢望每个学生都因此对生物学科有了兴趣,也别奢望因此提高了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但我想,总会有一些学生因此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生物的知识,甚至因此多了一点生活的情趣,而这些,都是学生受用终身的。
  对于澳门的学生来说,群楼环抱,四野逼仄,对生物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学校尽其所能,利用一切条件,就是想给孩子打开一扇窗,对大自然有一个入门级的认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教育的所在。我们完全能感受到这些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而类似的做法在澳门非常普遍。
  内地有教育局领导来澳门考察交流,我领着他们上楼看,大家都感慨万千。一位局长说:内地有些学校都求大求全,甚至奢华,美是美矣,却很难融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澳门学校的空间局促,但他们却做起了教育的“道场”,让学生在亲手劳作中有收获,值得我们学习。

字写得怎样并不是“不值一提”的问题

  在最近举行的科组活动中,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学生书写能力滑坡的问题。
  让人忧虑的是,学校对书写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不少教师对书写也不是很在意。我这学期听了几十节课,很少看到完整的板书,教师根本就没有起到书写示范的作用。学生课程表中也没有了写字课。学校普遍征订练习册、课课练、单元卷等,抄写的作业越来越少,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根本没有时间去花功夫提升书写能力。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到了初中,特别是高中以后,想提升书写水平就会有很大的难度。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大家都普遍使用电子输入设备,写不好字没关系。这简直就是谬论!且不说学生们还要面临高考,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哪一个行业不需要书写?
  有个学生对我说,把字写工整必然会影响书写速度。我告诉他,一开始可能是这样,但形成习惯后就不会了。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有一年的南京大学研究生考试中,有个考生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写满了八张八开的白纸,且是工整的正楷。阅卷的教授很恼火,以为是试卷泄密,派人去查,发现考生是苏北某法院的一名书记员,这是他长期锻炼的结果。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水平,但这至少说明,写字的工整与速度不是绝对成反比的。
  学校应该是个大“教育场”,让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比如说,学校门口的通知、学校粘贴的标语、班级环境的布置等,都应该给师生更多书法展示空间,而不是让广告公司制作富丽堂皇却毫无底蕴的印刷品。教育就是从稚嫩到成熟、从笨拙到圆融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养成。
  如今,书写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考试大纲对考生的书写能力也做了一些具体要求。我以为,要想孩子们写好字,关键还在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份教育的责任。教师千万别把写字当作一件不值一提的事,要时时告诫自己和学生:下笔就是练字时!

学校要对学生播下感恩的种子

  澳门坊众学校建校40周年时,举办了一次大型文艺晚会,参演者都是学校的校友和在校的学生。与内地的很多学校相比,澳门坊众学校只能算是一所微型学校;在澳门特区,学校的规模也只能排在中等,但这场演出的节目之多、品类之盛以及达到的专业水准之高,都足以让我们惊叹。
  这一年在澳门多所学校交流参访发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特别重视学生文体艺术方面的教育熏染。在门厅或学校里最显眼的位置,都建有特制的橱窗,里面摆满了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奖杯与奖牌。能够看出,参与活动的人数很多,活动举办非常频繁,获奖的种类极为丰富,歌咏、舞蹈、吟诵、征文、书画、摄影、竞技等。这些荣誉的取得,与教师们的精心培育和历届学子的努力分不开,学生的种种能力和情趣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逐渐养成。
  内地很多学校也喜欢在学校门厅里悬挂各种荣誉,诸如“文明单位”“绿色学校”“先进集体”“示范学校”等,这些荣誉固然重要,但荣誉本身是集体的、笼统的、抽象的,绝不像那些奖牌、奖杯指向小众,甚至个人。这样的学生在校时,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自豪,因为他们为学校争取了荣誉;他们走出学校,对学校充满感恩心,因为在争取荣誉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种种能力。在交流中,一位副校长非常自豪地告诉我:澳门的学生文化成绩可能不比内地,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师生之间的深挚感情恐怕是很多内地学校无法企及的。
  当下的内地学校,学校的社团活动、节假庆典、文体娱乐都删繁就简。有学生笑称,中学三年参与的学校活动就是每个周一早晨在国旗下的训话。这样的情景下,怎敢期望学子们对自己曾经生活多年的母校怀有感恩,想来回报?又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的得失荣辱与母校的教诲扯上关系?
  和欧美的学校一样,私立学校是澳门学校的主体,在私立学校的资金来源中,校友捐助占了很大的比例。要想校友回学校参加活动、捐赠资金,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校友对学校怀有感情,心存感激。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越优秀,学校对学生成功的影响越大,他们与母校的感情就会越深,校友的捐赠也就越多。内地的学校固然是国家出资,政府办学,但让学生在学校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多方面综合素养,让他们走出学校心怀感恩也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德育报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351-2190338  2190328    社址: 中国·太原体育路403号

晋ICP备202000984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这是描述信息